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公知,失范与失控

yangguangshixian 2012-08-08 21:52:08 总第129期 放大 缩小

 

“公共知识分子”原是一个十分荣耀的词汇,她代表着理智、公正、勇敢、仗义执言。但是在如今的中国,“公知”被滥用,“反对”成为一种标榜公知的姿态。更多的时候,当一种便捷的途径(比如微博)出现,掌握知识的人甚至开始了公知形象的自我塑造。

然而,当人们印象中本该以温文尔雅形象示人的知识分子竟然真动手的时候,公知们的“辩论”也沦为了一场闹剧。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它的社会角色及所具知识的不可替代性,成为社会精神的中流砥柱和风向标。费希特在论及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时说:“学者是人类的教师。”“我们不仅要用言传,我们也要用身教,身教的说服力大得多。”“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最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呢?”正因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缺失,当那些思想、道德作伪的假公共知识分子在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拷问下,其强烈的政治投机心态、追名逐利的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不择手段的道德人品展露于公众视野之后,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群体的评价普遍降跌,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社会良知的声望和公信力的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

有人问,如今的“公知”们失范与失控,是否说明他们都有“病”?这个我们无从知晓,然而真正为知识人所痛心的,却是这泥沙俱下众声喧哗之中,无法辨别清晰的操守与良心。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