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外交重拳出击

banyuesudi 2012-08-08 20:38:54 总第129期 放大 缩小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林和立(Willy Lam)最近在《中国简报》发表文章讨论了中国外交路线愈发强硬的现象。他认为中国不应放弃“韬光养晦”的精神,强硬且具攻击性的外交姿态只会损害中国安全环境和国际地位。

林和立在文章中说,中国在亚太地区正因遭受挑战而处于守势。南海黄岩岛争端到达了紧要关头;美国国防部长潘内达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议上表示,五角大楼将在2020年前将60%的海军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这也许是奥巴马“亚洲轴心”战略的具体表现。自去年开始,北京的外交政策开始愈发具有攻击性,而最近出现的这些情况正加剧这一过程。

从理论上说,中国政府高层并未放弃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可是,越来越多的著名学者和军事顾问都提出,鉴于中国正快速迈向准超级大国,且与美国及其亚洲盟友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中国应放弃韬光养晦。正如海军少将杨毅对媒体所说,“韬光养晦已不可能”;“对于任何国家伤害我国安全利益的行为,我们的自卫还击要坚决”。

北京对潘内达在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议上的表态所做的快速回应的确不能用“韬光养晦”来形容。中国代表团团长任海泉对此表达了强硬立场,“要做最坏的准备……当我们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反击将令你恐惧”。此外,一些军事评论员也在媒体上明确地宣称要以军事手段来解决外交争端,例如罗援将军就曾屡次表示要“给菲律宾一点教训”。

林和立指出,外交上的“国家核心利益”标志着北京愈发强硬的立场,即“红线外交”。中国在地理上画出了一条红线,如果任何一个外部力量僭越了这一红线,北京将保留采取军事及其他强硬手段的权利。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国家核心利益”仅是指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例如台湾、西藏和新疆绝不能被分裂出去。2010年3月,警钟在美国和一些亚洲国家响起,中国官员向美方高级官员正式表明,南海是中国核心国家利益之一。

如今,潘内达的讲话和中菲僵局促使中国的理论家们更积极地推动“红线外交”。《人民日报》评论员丁刚发表文章称,“在南海问题上给美国划一条界线,提醒美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注意其身的霸权惯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对美国有好处的”。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高层立场也十分明确。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时对日本在钓鱼岛和新疆问题上的态度表达了不满。他对日方说,“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非常重要的”。

“红线外交”还包括惩罚那些会见达赖喇嘛和世界维吾尔大会的国家领导人。英国首相卡梅伦“私人”会见达赖后,北京就取消了一系列中英高端互访。

此外,北京愈发频繁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外交问题的做法也引发了争议。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北京中断了对菲律宾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并呼吁中国旅行团停止赴菲旅游。此类措施是前些时候对日“稀土战”的升级版——2010年日方扣押中国渔船船长后,中方利用“稀土战”向日方施压,并减少了赴日旅游的人数。

不过,林和立观察到,最近北京开始谨慎考虑这些“政经混合”的外交手段。北京所采取的激进策略在外交个案中的确取得了成效。例如,“稀土战”显然在日本释放中国渔船船长问题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菲律宾面对中国的经济压力也不再在南海问题上那么咄咄逼人。可是,从整体上来看,北京“鹰派”式的外交策略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林和立认为,北京大学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缉思发表的一篇文章表达了这种担忧。王缉思在《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何趋于严峻》一文中提到,国际力量格局“东升西降”,可是中国外部环境却没有得到改善;在中国为自身安全而增强国防实力的过程中,周边国家和美国不仅怀疑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图,而且加强针对中国的防范措施,协调对华战略,对中国构成更大的安全压力。林和立指出,与中国外部环境一样没有获得改善的还有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领导人在放弃“韬光养晦”的问题上应当三思而后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