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道德底线的群己权界

pinweiyuedu 2012-07-25 19:35:46 ■ 游 伟 总第128期 放大 缩小

 

《中国的忧伤》
作者:何怀宏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美剧《豪斯医生》(House M.D)最后一季中,温特沃斯·米勒客串饰演一名病人。在愤世嫉俗的豪斯医生眼中,这名病人的症状,除了莫名其妙的晕倒,还有过分的乐善好施:他把自己从富豪捐成妻离子散的乞丐,甚至连器官都要捐给陌生的病友。豪斯的助手们对他的判断很怀疑,他们觉得乐善好施,哪怕有点极端,怎么都不可能是一种疾病。但是遗憾得很,豪斯医生再次正确,病人一旦药到病除,立马转变颜色。

《豪斯医生》好看就在这里。表面上,它是医疗剧,实际上探讨的则是人性。豪斯医生尖酸刻薄,说话不留半点情面,却也撕破了温情主义的假面。这一集的故事,豪斯医生的判断依据无非是人性本恶的西方传统观念。从这个观点出发,西方社会在道德上建立的是一种约束性的机制,它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利人到害己,但是绝不允许利己到害人。可以说,这就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底线。助手们对病患行为的暗自期许,是对利他行为的赞赏;豪斯医生对病患行为的怀疑,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利他的否定,但是从整个剧集的人物设置来讲,其实只是告诫我们安守本分,不要期待圣人。

虽然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点是人性本善,与西方社会相反,但是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最需要做的是守住底线,这也是包括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内,很多人都赞同的观点。与何怀宏更加学术化的专著相比,他专栏文章的结集《中国的忧伤》,给了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更多的笔墨,通过分析那些悲剧性的故事,从一个伦理学者的角度,对这个社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的忧伤》中的文章,主要来自名为“底线伦理”的专栏,以及何怀宏在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担任幕后策划时期处理过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范跑跑”和“郭跳跳”也许算不得社会影响最大,却是关于底线伦理最恰当,同时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发展过程:汶川大地震期间,举国哀痛。社会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高中教师范美忠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说自己在地震发生时没有通知学生便率先逃离教室,他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事后的肯定。这篇博客文章很快被广泛转载,范美忠几乎被整个社会“道德围剿”,被大家蔑称为“范跑跑”。然而当凤凰卫视邀请对范跑跑批评最严厉的郭松民公开辩论时,由于郭松民屡次打断范的发言,并且使用了大量的脏话,招致了观众的反感,被称为“郭跳跳”。由于郭的出现,范美忠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在舆论上获得了一定的赦免,社会上开始反思他的利己行为。

坦率讲,不管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范美忠逃跑的行为可以谅解,但是他作为一名具备反思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大肆肯定,则必须被批评。我的理由在于,作为普通公民,只要行为没有跌出道德底线,哪怕是在这种极端的背景中,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只要沿着道德底线走就行了,知识分子的责任还在于鼓励和推动社会适当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前进,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渐次的提升。何怀宏则指出,作为教师,范美忠应该自觉地服从教师的职业伦理底线,从这个角度,何怀宏实际是认为范已经跌出了底线。而郭跳跳出现后,社会对范美忠的减罪推定,足以说明当有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盲目的道德指责何其丑陋时,我们还是会自觉地回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何怀宏说底线伦理只是他的冰山一角,翻看这部文集,了解他从生存底线开始,然后再谈到道德底线和建设性建议,应该也能明白他的用心。对他来说,“对现实的生存和道德问题的关注是第一层次的忧伤,对自我反省能力缺乏的关注则是第二层次,亦即更深层次的忧伤”,而反省的结果,就是“要弄清政府能做些什么,社会能做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能做些什么”,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个人守住底线,社会守护底线,分清各自的责任。一本专栏文集不大可能改变社会,但愿它能改变一两个读者。

(作者为知名书评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