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政改探路

yangguangjujiao 2012-07-25 19:13:06 ■ 信力建 总第128期 放大 缩小

 

2011年11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公推直选”党代表(CFP)

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可以成为透视中共党内民主和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的一个窗口。

这次党代会于2012年5月9日至13日在广州召开,历时5天。而筹备可以从2011年10月12日广东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算起。

会议有三大亮点:不提GDP、破除“党恩论”、差额选举省委常委。这些亮点无一不具有政治隐喻。

按照中国既定的政治逻辑,经济强的地方,政治上也具有更强的份量。而广东并不仅仅是经济大省,同时还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因此,党代会注定不会平淡无奇。其中的一些突破,或是一些言论,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探路”的指向。

筹备

党代表大会是中共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作为执政党,各地方的党代会,具有诸多功能,比如选举领导班子,统一全党意志,安排部署未来几年的工作,而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既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对党代会的筹备,是党代会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如何筹备,又影响到了党代会想传达出什么,毕竟党代会是按程序走的。

筹备的工作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两个部分:

第一,参加党代会的代表的选举。

既然是党代会,那就要先选举参加会议的党员代表。选哪些人参加?这有很多讲究,首先当然是要符合组织程序。其次,按中国政治的惯例,各地党政一把手不能缺,另外,也要给基层党员,甚至生产一线的党员一定的代表名额。总体上而言,和全国各地一样,官员代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凸显出一种主体地位。

2011年10月,广东省委发出通知,并召开会议,对代表选举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此后,各地级以上市、省直和中直驻粤有关单位等37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代表名额905人,经广东省委同意后,成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这905人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593名,占65.5%;生产和工作一线党员312名,占34.5%。值得注意的是,从代表的“官民比例”来看,情况比上一届党代会有了变化,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提高2.3%。另,代表的分布也比较合理,基本上各条战线都有代表,其中工人党员45名(含农民工5名),农民党员33名,“两新”组织中的党员50名。

第二,是党代会的报告。

中共从中央到地方的党代会,所要向内部和外界传达的重要信息,都凝聚在报告中。一份报告写什么,怎么写,直接决定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开这个党代会后,我们应该干什么?”

谨慎是一个人从事政治应该具有的本能,包括循规蹈矩。而谨慎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按照既定的话语方式来说话。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有相对固定的话语方式,有些还是典型的“党八股”。这种报告的话语方式,从谨慎的角度上说当然无可厚非,但久而久之就给人一种感觉:没有特色,没有变化,因此,如果要传达非常重要的信息,并且要让内部和外界意识到,有必要作出一些改变。

而改变本身,可以和既往报告的内容、话语产生对比,因此最能看出报告想说什么。

到今天,中国同时到了两个最关键的节点: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因为透支巨大的社会成本,并且使掠夺财富的机制越来越压倒了创造财富的机制,已经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广东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但力度仍须加大。另外,30多年来的改革,已经要“进一步深化”到政治体制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它碰到了“既得利益格局”,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而转化成对“既得利益格局”的政治压力。

在筹备第十一次党代会时,广东省委对报告完全可以用“高度重视”来形容。

报告的起草,始终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进行。汪洋要求,报告要有“粤味”,突出广东特色。而广东的特色之一就是实干,不说空话废话。汪洋同时还要求,报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令人耳目一新。为此,这份报告八易其稿。

不仅如此,报告还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智慧。2012年1月20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制发《关于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起草中充分发扬民主的工作方案》,安排开展省委常委专题调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分组调研、党代表基层走访、党员专题组织生活、发放调查问卷、建言征文等六项工作。4月10日,充分发扬民主六项工作顺利完成。文件起草组将相关成果吸收进省党代会报告稿。

而整个报告的筹备工作从2011年12月开始,时间长达近半年。

亮点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后,5月9日,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开幕。

首先是汪洋代表中共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不提GDP。并且,汪洋强调“转型升级必须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他还指出:“转型升级是一场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坚决打破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权力‘寻租’扭曲的市场格局,才能使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几句话,点到的不仅仅是广东面临的严峻命题,它同时也是中国所面临的:如何从发展方式上实现一个“大转身”?而在中国,经济就是政治,政治就是经济,经济的转型,要求政治的转型。

多年来,广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不遗余力。汪洋甚至还表示,广东不和别的省份打GDP排名战了。但是,广东的改革也逐渐逼近它发挥潜能的极限,在进一步体现科学发展观上,遭遇到了中国既有制度和权力结构的瓶颈。也因此,才有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广东改革群体的发声。比如,汪洋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利益格局对改革的影响,党委和政府首先就要从自己头上开刀。

而在党代会上继续强调“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预示着,这将成为广东在未来的一种“政治”,而且力度会加大很多。

“建设幸福广东”,是报告的重要内容。汪洋在报告中强调:“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这段话,成为整个报告最引人关注的一个亮点。

整个中国改革的历史大致有这样的轨迹: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改革就深入到什么程度。

在邓小平时代,改革主要是在经济体制领域展开,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这种思想观念的桎梏,其杀伤力远超于既得利益结构。它一方面对改革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却又以教条主义的权威包装了既得利益结构,使它无法被触动。改革如果不破除这种桎梏,根本就走不下去。

现在,改革向政治体制领域延伸,所碰到的最大障碍,恰恰就是对党、政府与人民关系的错误预设。“党恩论”正是如此。它预设了一种家长式的社会治理,把人们从一个权利主体,降格为一个“服务”的对象,因此官员为人民办事了,人民要感恩,而不是承认这是政府的政治义务。“党恩论”在逻辑上的延伸,是把人民视为管治、控制的对象,总之,是政治客体。

其实践上的恶果,就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合理化了权力的不受监督,形成了既得利益结构,并且把它包装、固化,阻碍改革的继续深化。而在治理上,不是社会和政府一起进行“社会控制”,而是变成政府“控制社会”。特权、腐败因之而生,官民矛盾因之而尖锐。

广东在改革上,要继续保持领先,就必须在解放思想上领先。“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恰恰是一个推进改革的“阿基米德点”。

而这一切,和当初“改革”的表达和做法在逻辑上其实很相像。其示范性、规范性意义,完全可以超出广东一地而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战略。

从9日到13日,会议讨论各类议题。13日,闭幕。

随后,中共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从14名候选人中差额选举出13名新常委,汪洋连任广东省委书记。

差额选举省委常委,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但并没有相关规定硬性要求必须这样做。从这点看,这有点在党内民主上“做出示范”的意思。很清楚,这次党代会这样做,那么下一次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有压力;而地级市及以下的党代会不这样做,同样会有压力。而如果它被聚焦、放大,还可能给别的省市的党内民主提供借鉴。

再进一步说,如果中国在党内民主上能够继续推进,那么,整个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也将会得到促进。

(作者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栏作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