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印龙象之争

yangguangjujiao 2012-07-04 11:38:37 总第126期 放大 缩小

 

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印两国的成见和偏见并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的深入而减少。历史的创伤还没有痊愈,地缘的竞争越演越烈,制度的差异越拉越大。

从新德里的角度看,中国虎视眈眈,正借助经济实力的崛起打造军事攻击的机器,联合与印度不共戴天的巴基斯坦,势在收复有争议的领土。从北京的视角看,印度不仅窝藏中华民族的敌人,大规模研制核武器,大批量进口常规武器,还狐假虎威,试图报1962年“一箭之仇”。当不少国人盯着台湾海峡、钓鱼岛和南海诸岛,更多的国人相信对中国最大的武力威胁其实来自喜马拉雅山之南。

其实,中印两国不仅仅是邻邦,它们的相像之处远远超过差异。两国都是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地理和人口大国,都曾被西方列强鱼肉,都是后发达国家,都还面对彻底消灭贫穷和共同致富的挑战,都在西方文明处于低潮时有蓬勃向上的迹象,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都是可以对世界人类文明作出特殊贡献的国度。

尽管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已经在中国安家落户,尽管甘地的民族主义气概是很多中国精英的楷模,尽管尼赫鲁的不结盟主义曾得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赞赏,尽管泰戈尔的诗被成千上万中国人吟诵,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历史的和现实的摩擦使得中印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使得两国的精英和人民不能更加融洽与密切地在一起探讨如何用更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去解决人口大国太多太多的社会和发展问题。

对中国而言,印度今后的走向不仅仅是它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不仅仅是全球如何摆脱南北生活水平差距巨大的问题,它还事关民主是不是能在目前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落户的问题。有太多太多的中国精英拿印度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的事说事,继续对民主制度说“不”。

公元629年,玄奘动身去印度取经,前后17年,行程5万里,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遂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难道只有胸怀开阔的唐朝和它的统治者才有这样把一切都拿回来和用起来的气派?在中印关系不见好转并还在恶化的今天,新德里和北京都需要呼唤自己的“玄奘和尚”。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