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对水力发电的误判

banyuesudi 2012-07-04 11:34:39 总第126期 放大 缩小

 

长达2300千米的金沙江上,有25座装机容量在50兆瓦以上的水电站正在计划建设中。这一轮大坝建设热潮受到了中央政府能源及气候政策的驱动。但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研究员萨宾·约翰逊·瑞瑟(Sabine Johnson-Reiser)最近撰文指出,这些大坝并不能为中国带来“零碳排”的电能,反而会削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影响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计划中制定了一系列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为达到这些目标,中国正寻求清洁的、零碳排的、可持续发展的电能,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许多水电站正在计划中,或已经开建。

转变发电结构对中国的减排至关重要。在中国,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比美国高出70%,整个国家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在2009年占到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近50%。这是因为中国80%的电能依赖火力发电,仅16%的电能来自水力发电,而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仅占据剩余的4%。水力发电的倡导者认为,通过大力发展水电来改变发电结构能帮助中国达到减排目标。

这一观点是对水电的一种误解。已经有研究指出,水力发电事实上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为建设水电站,大面积的植被地区被淹没,有机物在蓄水区聚集、腐烂,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这种现象在热带地区尤为明显,因为热带地区植被更为丰富。一些热带地区的水电站蓄水区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要比同等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站释放的温室气体多一倍。中国计划建设的大多数水电站都位于植被丰富的亚热带地区,因此蓄水区将成为巨大的碳排放源。

与此同时,大量建设水电站会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频率,这与中国计划减少极端气候的目标相悖。水坝在汛期蓄水,在旱期排水,这会改变大自然的蓄洪能力,因为河流下游起蓄水作用的湿地、湖泊和沼泽会因为上游蓄水而逐渐消失。因此,水坝只是减少了小型洪涝的频率,却削弱了湿地抑制大型洪涝的能力。消失的湿地逐渐转变为耕地,并为下游地区提供发展经济所需的能源。因此,下游人口将会增长。可是一旦发生水坝无法抑制的大型洪灾,就会有更多的人面临水灾的威胁。当干旱来临时,水坝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缓解旱情的作用,但是当水位下降至一定程度时,水电站运营商很可能仍将发电看得比缓解旱情更为重要。

除了气候影响外,修建大量水电站还会影响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境内有18条河流流向其他国家,例如雅鲁藏布江、湄公河和怒江。因此,中国在水道上游修建大坝的行为会影响许多下游国家的水质和水量,而对渔业和下游水域人口结构的影响则更加不可预料。

不仅如此,近10年来,中国国有水力发电企业正走出国门,将水力发电的技术和经验传播到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国家。迄今为止,中国银行和水力发电企业在66个国家开发了约300个水力发电项目。但是由于前文所述的那些水力发电的弊端,这些项目都包含着风险,有一些甚至因为不满足国际环境和安全标准而半途而废。从长远看来,这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国际关系都没有好处。

萨宾认为,中国在重视水力发电的同时忽视了其负面影响,其实要实现减排目标,除了修建水电站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帮中国节约大量能源。例如,通过效仿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仅水泥一个行业就节约23%的初级能源。此外,中国应当把现有的替代能源发电设施都接入电网。例如,去年中国有30%的风力发电量未能接入电网,而中国已有的许多小型水力发电站也技术落后、装备陈旧。在建设新的发电项目前,中国应当对现有设施进行调查,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从规模上看,这样的替代性方案没有建设大型水坝那么引人注目,但的确能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替代方案可以帮助中国避免过多建设水电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