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教授也疯狂

yangguangshixian 2012-06-04 19:17:55 张爱军 总第125期 放大 缩小

 

造成教授开房收钱这般疯狂、这般明目张胆地敛财的程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和个人素质等,其中计划经济的评审制度是其直接的决定因素。

计划经济的评审制度

高校职称评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的特征在大学表现为:教育行政化。即行政为主,教授为辅,教学为辅。权术决定学术,权力支配教授,官员教授支配普通教授,甚至决定普通教授的命运,教授依附权力。学术成果只是学校政绩的表现,是学校面子工程的一部分。

官本位制。大学官员当官之后评教授,评教授的目的也是为了当官,学而优则仕、评而优则仕,教授必须有行政级别才具有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唯独欠缺学术价值。

家长制。教育部是大家长,校长是大学的家长,教育部决定大学校长,校长决定大学发展,大家长决定小家长。学校不以官为耻,反以官为荣,校庆的实质是官庆;教授职称资源计划配置,教授职称按计划分配名额,指标到校,计划到校,学校再按名额分配到各学院。由于行政主导,大学校长不但直接干预教授评审,而且有权决定谁能评上教授与否,甚至很少上课的学校重要部门的大学官员比如教务处、计财处都可以通过校长直接干预促成教授。

腐败与利益链

授职称的计划化、审批制是职称腐败的源头。由这一源头产生一系列的利益链,第一个利益链是发论文,第二个利益链是申报课题,第三个利益链是教学,第四个利益链是评职。在正常情况下,发表论文是职称评审的前提和基础,申请课题是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教学基本上完成课时,没有所谓的教学事故就可以成为评职的条件,职称评审是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所有的努力都要通过评上教授与否来证明。这四个环节,都是具有腐败可能性的环节。评职称既可在功夫和能力之内,也可在功夫和能力之外。

论文分等级,一般分为A类、B类、C类、CSSCI、核心期刊。评教授和副教授对这五类有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评副教授至少在CSSCI上发表两篇至五篇论文,评教授要在A类和B类期刊上发论文,甚至要求在国际期刊上发论文。就文科而言,A类如《中国社会科学》一般人难在其杂志上发表论文,就退而求其次发表到B类杂志上,并要求在数量上高于A类。期刊本身要赚灰色的钱,即所谓的版面费,有的杂志版面费多达万元,少则五千元,在核心期刊发五篇文章单版面费就在两万至五万之间,如果在A类发文章,底价就是一两万。在版面费这个链条上,往往是官员胜出,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拉关系、走后门,利用公款交版面费,请重要杂志的主编、编辑以学术交流的名义旅游、做学术报告,搞权力与学术交易。

课题以行政化的方式分为四类。这包括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和教育部课题。一般地说,助教到讲师能申请到市级课题就有了评职的资格,副教授要有省级课题,教授需要三个到五个省级课题,重点大学需要国家级课题,文科诸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理科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对教授评职称的重要性不亚于论文的重要性,课题更能体现社会地位,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为了争国家级课题,重点大学或者在国家课题中一般有本大学的人当评委,在评课题时给本学校以照顾,一般大学在国家课题的评审中没有自己大学的评委,项目评审就处于不利地位,不得已有的大学便在北京设有类似于办事处的机构,拉关系,求相关评委、负责人在项目评审时给予照顾。有人说,国家课题不是申报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于是就有了跑课题之说。有了国家课题,不单是申报者本人名利双收,对于学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学校升级等都是有利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必备条件。

教学也以行政化的方式分为四类。这包括校级精品课、市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每一级的精品课不但要做出来,而且还需要专家进行评比,每一级的评比一靠个人的能力,二靠关系,关系比能力更重要。这些年曝光出来的很多国家级教学名师基本都是不在教学岗位第一线的大学主管领导。大学领导不教学,但有两个条件普通教授是不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大学领导有权力,第二个是大学领导有钱。有能力有权,国家级精品课就有申报下来的可能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不是学术,而是权力,是权力腐败。精品课的级别越高,腐败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就越大。

教授职称以行政化的方式分为四个环节,准备材料、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公示、校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公示,送到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审核备案。一般来说,只有本学校没有副教授、教授评审资格的教师才能把材料送到省里,由省里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当然,各省情况都有自己的评审方式,但基本环节大同小异。在职称评审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腐败行为发生,最关键的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所有评职称的评委,找到了评委,把钱交给评委,评委就会给予送钱的教师以特殊的关照,腐败也就在所难免。在评职称的问题上,事实仍然是只要存在绝对权力,就会有腐败。教授具有了绝对权力,教授也必然腐败。

教授职称资源计划化,职称评审行政化,教授职称评审的过程却市场化。权钱交易,使职称含金量大大缩水,使评职称的老师在搞科研、发论文、搞教学之外花大量的时间去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在评审职称的过程中又是官员优先,普通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80篇论文还评不上教授。官员的零篇论文不但能评为教授,而且还能当选评委,没学问的官员教授评委评有学问的普通教师,显得不伦不类。此次湖南评职事件的七名评委从未在CSSCI上发表过论文,很多评委在学术上毫无建树,造成普通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和精神扭曲。如果说一般的腐败主要是物质腐败,那么评职的腐败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腐败,腐蚀了学术心灵。

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去行政化

改变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显得尤为必要。高校评职称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回归学校传统,去行政化。还大学以学术自由,让教授治校,专家按规则评审。为了解决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应该做好如下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论文设置硬性指标。不能到官员那里变成随意更改的软性规定;申请课题设有硬性指标,课题是做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教学名师,尤其是全国教学名师应由教学优秀、学术水平高的第一线老师担任,大学校长不应因有利可图就与教师争名利;增加评委数量,评委采取即时抽签的方式产生;全程聘请社会学者对评审进行监督与纠错;评审程序公开,对评审议程有详细的书面或影像记录,方便当事人或其他老师随时查阅;对评委的投票采取理由陈述制度,选与不选都要有理由记录在案,如果评审结果显失公正,要追查相关评委的责任,确保评委都能慎重投票;开通网络评审,对评审结果征询广泛意见,让普通老师参与其中,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合法权益,对有争议、有异议之处进行认真答复;采取不当评审复核制度;抽签本校其他评委与社会监督成员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诉进行认真复核,并给出公开的正面答复。

不从制度上约束教授,教授同样会滥用权力。制度决定人,教授按制度办事,教授治校才会成为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授天使的本能得到释放,魔鬼的本能才能得到有效地抑制,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人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流二流的大学,但可以看到学问与真理的太阳照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上。学问和真理比入流更重要,但追求学问与真理的大学必然入流。

(作者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栏作者,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网络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