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胶囊里的秘密

yangguangshixian 2012-05-19 12:23:45 编辑组稿/堇钰 总第124期 放大 缩小

 

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经过数月的调查,证实河北、江西等地的工业明胶不法厂商将铬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销售给浙江新昌的一些药用胶囊厂,后者更是将这些明胶制成胶囊出售给修正药业、蜀中制药、通化金马等9家药企,这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超标最高达90多倍。

此后,经过一周的昼夜奋战,公安机关已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而河北阜城一家明胶厂经理因纵火销毁证据,已被刑拘,更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4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公布了对药用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的抽验结果,在全国范围对18家药用明胶生产企业的检查中,共查出1家企业一个批次产品铬超标;对117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的检查中,检出15家企业74批胶囊铬超标,不合格率为7.9%。

同时,继4月19日公布第一批胶囊剂型药品抽检结果后,国家药监局再次公布胶囊剂药品抽检结果,其中,通化金马、通化颐生、通化盛和三家企业已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国家药监局还发出通知,自5月1日起,要求药用明胶、胶囊和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对购进的原辅料和销售的产品严格实施批批检验。而对此前上市的产品,须在5月31日前,逐品种、逐批次进行铬限量检查。

短短半月,毒胶囊俨然成为了我们身边最为关注、最为严重的一次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眼下,围绕这件事引发的调查、追责与反思仍在持续发酵。那么,“毒胶囊”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背后还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公开的秘密

据媒体的调查称,在浙江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胶囊里装的药是治病的,胶囊却可以致病,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从目前各方报道的情形看,不论是制胶企业将“工业明胶”当可食用明胶销售,还是胶囊企业选用“工业明胶”作为原材料,以及制药企业明知胶囊重金属严重超标依然使用,都不是在多么秘密的情形下进行。工业明胶的“炮制”过程如下:皮革下脚料——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熬胶锅里熬成胶液——工业明胶。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这些潜规则又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因此,从法理上说,生产经营“毒胶囊”属制售假药行为。

明胶之祸早在“注胶虾”横行的时候就被人们拎出来接受拷问。今年年初,在天津水产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注胶虾”。把明胶注入虾中一举两得,不仅能增加虾的重量,而且可以避免虾头出现凹陷、塌瘪等现象,使虾显得更饱满、新鲜。一个商贩的话曾让人闻之惊心:“‘注胶虾’很正常,吃不死人。”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样一种面对有毒添加物的理所当然,才让类似于皮革明胶这样的黑色食品链条,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并最终渗入到药品领域。

天津的一家明胶生产企业销售经理曾披露,他们生产的一般都是工业明胶,食用明胶也有,但是没有相关证件和手续。并称,天津多个水产户都是向他买的明胶。这说明在食品中注入工业明胶早已出现,且在一些地方十分普遍。$nextpage$

“毒胶囊”产业链

自央视的调查报道之后,一条黑色产业链逐渐被曝光在公众视线里,综合媒体报道,整个明胶采购过程都存在灰色地带,甚至药用胶囊生产厂家和制药企业的检测人员相互串通,双方都知道产品不合格,却心照不宣。

明胶加工的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做成重金属铬超标的各种胶囊药品,最终被患者吃进了肚子里。仅仅粗略调查,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冰山一角刚刚展现。

财新网的毒胶囊调查,这样描述一颗“毒胶囊”的诞生:皮革废料经由生石灰等重酸碱化学品的漂洗后,在明胶生产企业历经萃取、提纯、蒸浓、冷凝、烘干、粉碎等工艺流程,制成淡黄色颗粒状的工业明胶;通过分销商的配送,这些工业明胶进入空心胶囊生产企业,制成空心胶囊;制药企业采购空心胶囊,在胶囊流水线上进行药剂填充,成品胶囊经过分拣、包装,进入市场。多年来,这条由皮革废料供应者、明胶生产商、空心胶囊企业、制药企业构成的地下产业链,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着铬、汞、砷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毒胶囊”。

明胶是一种半透明、浅黄色的坚硬的非晶态物,由动物结缔或表皮组织中的胶原水解而来。在轻工业行业中,明胶通常被划分为工业明胶、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三种,分别执行不同的行业标准。不过,三种成品明胶肉眼几乎无法辨别,在产品性能上也难辨高低,只能通过成分检测加以辨别。

行业标准规定,食用明胶应当使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和原皮加工而成,并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碎。而工业明胶的生产,可以使用来自皮革厂的下脚料。

在皮革厂,生皮用石灰、硫化碱、氯粉、硝酸和铬粉等进行去油、去脂、脱毛和铬鞣处理后,会呈蓝色,也叫做蓝皮或蓝矾皮。

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医用明胶中铬含量不得超过2毫克/千克,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50毫克/千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00个/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工业明胶则没有相关规定。

中国明胶协会秘书长姚龙坤说,此次被曝光的河北省衡水和江西弋阳,的确也是食用明胶的重要产区。但这里许多未获食用明胶生产资质的企业,或将蓝皮等废旧皮革为原料熬制的工业明胶充当食用明胶出售,或在食用明胶中掺杂工业明胶,混同销售。上述两种方式生产的“食用明胶”,均不符合国家对食用明胶的有关规定,企业也涉嫌违规生产。姚龙坤表示,不法企业将工业明胶作为可食用原料销往食品、药品加工厂商,已是明胶行业半公开的秘密。

胶囊生产地则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比如此次曝光的浙江省新昌县,共有43家胶囊企业,其中被誉为“胶囊之乡”的儒岙镇有34家。据该县空心胶囊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宏辉介绍,新昌县每年约产胶囊800亿颗,约占中国空心胶囊年产量1/3,产值近8亿元人民币。这些明胶空心胶囊大量被国内制药企业采购,分销至全国各地,成为胶囊制药的重要辅料。事发后,新昌县所有胶囊企业已被要求停产检查。据浙江省药监部门4月18日下午公布的对新昌县18家胶囊企业的抽检结果,在目前已完成检测的96批次涉嫌铬超标的药用胶囊中,已检出33批次不合格产品。

此次被曝光的九家药厂之一的吉林海外制药,其药用空心胶囊正是从新昌县采购而来。在未经检验的情况下,检验人员直接在检测单的铬检测项上标注为“合格”。检验人员称,铬的原子吸收检测比较麻烦,得专门安排时间才能检测,所以先写上“合格”。就这样,蓝皮制成的工业明胶,在几乎不经过严格检验的情况下,进入最终制药程序。“毒胶囊”最终流向市场,进入消费者的胃中。

从近年来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来看,无论是地沟油、问题面粉、问题鳕鱼,还是三聚氰胺奶、毒胶囊,一旦被揭露,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就是赤裸裸的产业链,只要一家企业出了问题,背后往往是行业性的地震,滞缓的监管已经让各色产业链发展到难以预计的地步。

“毒”药凶猛

财新网的该篇调查还指出了毒胶囊的诸多危害,对于在健康方面,药品使用者这一弱势群体而言,重金属更不能超标。

工业明胶中的外来铬,主要来自蓝矾皮。制革鞣制过程中添加的重铬酸盐里的六价铬离子,与皮革中的胶原蛋白起络合反应,形成含铬蛋白络合物。未经脱铬处理,很难从明胶成品中去除。

根据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监测中心的检测报告,此次曝光的药品空心胶囊中的铬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2毫克/千克,其中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10601的“炎立消胶囊”,其空心胶囊铬含量高达181.54毫克/千克,超出国家标准近90倍。

铬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过多摄入重金属铬,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研究表明,六价铬化合物可诱发肺癌和鼻咽癌,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朱毅介绍说,六价铬在进入人体后的15分钟时间内,就有50%会进入细胞,并穿透红细胞膜,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造血功能。在进入人体的六价铬中,有10%会被人体吸收,被人体吸收的10%里又有10%的铬会在肝、肾和内分泌腺中存积,存积时间最长可达五年,其代谢和被清除的速度极为缓慢。由于六价铬的强氧化作用,慢性中毒往往从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为癌变。

铬并不是工业明胶中惟一含有的有毒物质。由于工业明胶原料杂质较多,制胶企业往往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许多化学制剂,可能导致明胶成品中多项重金属、亚硫酸盐、菌群落等指数超标。

根据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主管药师谢秀红等人于2010年1月发表在《今日医药》杂志的论文,该团队在广州医药市场上,随机抽取五家企业生产的空心胶囊,结果在四种胶囊中,检出铬以外的多项重金属指标超标。上述论文参照原外经贸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的相关重金属指标。该次测定的五种胶囊中,有两种铅含量超标,一种镉含量超标。同时,若参照《法国药典》中的相关规定,有四家企业生产的药用明胶胶囊,还存在汞超标情况。

工业明胶泛滥

“毒胶囊”只不过是明胶乱象中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在日常接触的食品中,明胶无处不在,牛奶、小笼包、布丁、冰淇淋、奶饮料里都含有微量的食用明胶。按照业内潜规则,有明胶的地方,就存在工业明胶进入的风险。由于成本和售价的原因,廉价食品里出现工业明胶的可能性更大。

“果冻也好,老酸奶也好,明胶只占食品成分的千分之几,含量微乎其微。胶囊药品也不是每天吃,虽有影响,还不至于太严重。但在软糖中,明胶含量可达5%到10%,如真出现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的情况,铬等重金属在人体中的累积速度是极快的,很容易造成慢性中毒。”在财新网的报道中,朱毅表示,以药用明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胶原蛋白面膜、胶原蛋白口服液等新兴化妆品和保健产品,也存在工业明胶进入的风险。

在鱼龙混杂的明胶行业和胶囊行业,行业协会正试图通过倡导自律寻求解决方案。2005年,中国明胶协会针对工业明胶进入食品添加剂明胶和药用明胶市场发表呼吁书,向明胶生产企业、经营销售单位、食品和胶囊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分别提出建议。

2009年3月,中国明胶协会再次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监管部门对药用明胶生产、经营、使用企业加强监督管理,“不允许无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单位生产、销售药用明胶,不允许假冒伪劣的‘药用明胶’在医药企业和胶囊企业应用。”协会还呼吁药品和胶囊生产企业规范进货渠道,采购有相应资质的合法正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加强铬离子等重金属和微生物指标检测,防止不法厂商以假乱真。

2006年10月,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也发布了一份自律公约。在这份自律公约中,“杜绝使用蓝矾皮明胶”及“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成为核心内容。

工业明胶是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如今异化成为工业明胶做胶囊的潜规则、公开的秘密。在借助媒体曝光的同时,有关监管部门应不遗余力,将其铲除殆尽。而对于诸如工业明胶之类,还可以追溯与扩大监测范围,看是否还有其他危害途径与方式。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秘密”来荼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