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南中国海,一切风平浪静

banyuesudi 2012-04-23 21:51:20 总第122期 放大 缩小

 

麻省理工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泰勒·弗拉瓦尔(M. Taylor Fravel)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分析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从强硬到温和的转变,认为这对地区稳定有利,也彰显了北京在对外关系上的战略思考。

弗拉瓦尔说道,近年来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作为愈发积极。北京公开否认国外石油公司在越南附近海域开发能源的合法性,强调该海域及其囊括的岛屿为中国领土,在西沙群岛扣留了几百名越南渔民,并驱逐越南和菲律宾的地震勘察船。许多东亚国家认为,这说明中国在东亚地区将要开始采取对抗性的单边主义政策。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新近采取的温和政策。采取更友好的政策是为了重塑中国在东亚的国际形象,也是为了抵消美国“重返东亚”的合理性。

去年6月,越南派遣特使前往北京商讨两国领海争端问题。这次谈话为去年7月中国与东盟10国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铺平了道路。在《南海行为准则》中,各国同意“在处理可能恶化或增加争端的事务上采取自制行为”。此外,去年夏天以来,中国高层领导人,包括胡锦涛与温家宝,屡次重申了邓小平在南海问题上的观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的权威媒体也开始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去年8月,《人民日报》国际版发表数篇署名钟声的专栏文章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不应太过强硬。今年1月,钟声又探讨了采取“务实合作”、取得“具体结果”的重要性。考虑到《人民日报》的政治身份,这几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执政党在向国内民众解释其南海新政。

在解决具体争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进展。去年10月,中国与越南达成了“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此后,中越两国开始在此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工作组开发北部湾。中国还参加了数个国际工作会议来消解外界对北京的不满。在去年11月东亚峰会之前,中国宣布将斥资30亿人民币建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在海洋科研与环保、互联互通、航行安全与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与东盟国家进行合作。今年1月,中国召集东盟各国高层官员商讨《南海行为准则》。

采取更加合作的政策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停止使用一些强硬政策。例如,中国渔业局自2010年来已经很少扣留越南渔民,中国也不再干涉越南与菲律宾的油气勘探。虽然中国完全有能力阻止这些勘探活动,但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这说明中国希望自己在邻国眼中有个友好的形象。

问题是中国为何转变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北京认识到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正在损害中国更广泛的外交利益。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树立了一个积极的形象。可是,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政策不仅负面地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损害了多年经营的国家形象。东南亚国家逐渐形成了反华共识,从而转向华盛顿寻求支持。于是,中国间接地增强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把南海问题拽入了中美关系。

去年夏天开始,中国认识自己在南海问题上强硬过头了。如今,中国正缓和姿态,以防止亚洲出现反华同盟,向美国一边倒。迄今为止,北京的新姿态似乎开始起作用了,尤其在中越关系上表现非常明显。中越两国通过高层的频繁接触深化了两国关系。去年10月,两国还通过了增进双边贸易的五年计划。

虽然南海局势现在风平浪静,但在今后这里也可能波涛汹涌。几个月来的恶劣天气使渔民和油气公司停止了作业,一旦春季渔民和油气勘探重新开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增大了。此外,中国新采取的缓和姿态强化了相关邻国对中国的期望,认为中国必须采取友好政策,不得再采取单边行动。

然而,由于北京的新政体现了一种战略逻辑,这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随着十八大的来临,中国领导人希望外部环境稳定,以免外交危机损及领导层换届。即使是新领导层上任后,他们也可能因为要巩固政权而尽力避免国际争端、集中精力处理国内问题。

中国在南海的温和新政进一步说明,中国将竭力避免诉诸对抗性的外交政策。中国更倾向于采取传统的外交和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来处理与东亚国家的关系。无论北京的新政是否是一项长期战略,其至少表明中国在需要的时候是能够修正自身外交政策的。这对地区稳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