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公消费”热度再升级

yangguangshixian 2012-04-16 11:40:44 编辑组稿/陈楠 总第121期 放大 缩小

 

今年3月,国务院明令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目前已有61家端出了自己的账本,进程接近2/3。在唯恐成为最后一名的担心和舆论压力之下,想必接下来会呈加速度状态。但已经公开的并不能让民众满意,而要真正借此监督政府花钱,仅仅公开还不够。

茅台再惹“三公消费”热议

近日,“三公消费”话题再次于全国“两会”期间升温,而“地球人已经阻挡不了涨价”的茅台酒,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1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具体提出了禁止公款消费茅台酒的四点建议,即:立法禁止或限制政府机关公款采购茅台酒;立法禁止或者限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有企业公款采购茅台酒;禁止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宴请喝茅台酒;适时修订法律法规,把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送礼行为中的“送茅台”等行为,作为违法或者犯罪的行贿受贿处理。

茅台酒这几年的价格,就像是坐了火箭一般一路高涨,53度500毫升的茅台酒价格从3年前的500元/瓶涨到现在2000元/瓶左右。根据调查了解茅台酒涨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公款消费。

茅台高管刘自力回应记者关于“三公消费禁喝茅台”提案看法时反问:“三公消费禁止喝茅台?那么我请问你,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他称茅台不是奢侈品,“茅台本身就是中国广大消费者都消费得起的产品,怎么可能是奢侈品呢?”

茅台似乎很委屈,一边是照章办纳税,贡献不少,一边却是遭遇诟病,不仅被套上奢侈品的帽子,还被代表委员建议公款消费禁喝茅台。不喝茅台,难道喝拉菲吗?价格更贵。火气十足之下,一声断喝,“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该喝什么酒,似乎谁都无法回答。因为没有规定明确,“三公消费”该喝什么酒。

“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还是网友说得好,喝酒伤身体,还是喝白开水最好,既省钱又有益身体,再不行,喝饮料也不错。如果一定要喝茅台,那就自掏腰包,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喝茅台。

“三公消费”不该喝茅台,想必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其实,“三公消费”,本就不该喝酒。一方面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腐败。现在“三公消费”中,喝茅台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三公消费”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因为根本就不透明,老百姓无法监管。茅台之所以占据“三公消费”的主角,无非是因为其价格昂贵,能够喝出身份,喝出特权。如果价格不高,恐怕很难会使领导选择茅台,当然,茅台因为有公款助威,也就价格节节攀升了。

“三公私用”现象由来已久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三公消费”,政府要运转、要运行,肯定有一些相关的运行费用,包括职务运行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在世界各国是严格限制的,比如说像公车,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般的公务用车,在欧洲很多国家,连部长、司长都没有专车,完全是开着自家车上下班,在公务活动中有一些自己用的公务用车,但数量很少。

但在中国则不然。对于治理“三公消费”问题,尽管中央年年都在三令五申,既开会又发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认真抓好落实。但从这么多年运行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如火如荼、愈演愈烈。在媒体报道中,有的乡政府前几年每天平均公款吃喝一两桌,花不到千元;如今平均每天要吃五六桌花四五千元;原来乡政府最多只有一辆破吉普,现在拥有四五辆中高级越野;原来领导干部最多到县城开个会游一游,如今带着家属、情人天南海北到处跑,美其名曰学习考察。一个小小的乡政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县政府、市政府了。

每个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年“三公消费”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到底都是谁消费的?究竟是公款还是私人掏的腰包?花这么多钱又从哪里来?有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这些行为?每个单位频繁、巨额的“三公消费”基本上都是领导及其上级乃至上上级领导直接消费的,这些人当然不会自掏一分钱,所有开销都是由国家财政或预算外资金支付。

因此,“三公消费”泛滥其实在各单位领导及其上级乃至上上级领导身上,这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和麻烦的制造者。假如每个领导时刻都能做到公私分明,淡薄名利,秉公用权,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三公消费”,比如下去检查工作时坐公交车、吃饭自掏腰包、旅游自费等,即使一般干部胆子、权力再大,他们也绝不敢也不能公款消费,“三公消费”也绝不会泛滥成灾、久治不愈。再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到底由谁来监督、制止和惩处领导再搞“三公消费”。

“三公账单”沦为数字游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曾给出一个数字:9000亿。这个数字流传甚广,也引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情绪。尽管后来有财政部门人士出来辟谣,但由于没有一个更为明确与详细的数字及说明,公众更倾向于相信9000亿这个巨额消费。

2011年,90多个中央部委公布了本部门上一年的“三公经费”。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各个部门的数字则从几百万到几亿不等。这一数字并未包括地方政府的三公消费金额,但与9000亿相比仍差距甚大。此外,大部分部委都只公布了三项消费的总体数字,却并无消费明细。

从目前晒出来的账单看,显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亮点,但也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很多单位选择临近周末甚至是要下班的时间公开,体现了躲避公众关注目光的技巧性。而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来,许多部委的“三公消费”确实不少,这说明老百姓之前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尤其是目前各部委公开的“三公”支出的准确定义都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而在各部委的相关支出中,财政拨款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余事业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

毋庸置疑,权力永远不可能离开公众监督与制度约束而孤立存在。作为行政中枢的首端中央部委理该成为“阳光行政”的表率,必须胸怀坦荡地通过公开“三公经费”来真正接受公众监督与制度制约,而不是玩弄那些精深老道的技巧,来跟民意“躲猫猫”。就目前已公布的“三公”账本来说,其数据里面是否存在玩“数字游戏”的猫腻,是老百姓对于目前“三公”公开最大的质疑,而其中最大的“数字游戏”可能从一开始就隐含于本次“三公消费”预算公开的框架之中,也即目前“三公经费”公布采用的“窄口径”上。

既然“三公经费”已经注定逃不开老百姓挑剔的目光,那么,及时公开透明地向老百姓展示货真价实的账单,就成为政府部门无法绕行的选择。从已公开的几十个部委的“三公”账目来看,有过于笼统、简单扼要的,也有细致详尽一些的,有的受到公众舆论褒奖,也有的仍引发批评反弹,这些都说明“三公”公开还需要更深化细致些。

虽说社会舆论对一些政府部门公布的速度和数据质量存有质疑,但在舆论监督环境不断巩固的今天,这不太可能再成为昙花一现的游戏。既然民意已经过河,政府部门也无法永远假装摸石头过河,这一步迈出去就不大可能再收回来。中央部委晒“三公账单”很可能将成为中国政务公开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两会:让“三公”有法可依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三公消费”,占据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其过度消费勾画的奢靡图景,更是让社会产生深重的公平忧虑。近些年来,关于控制和缩减“三公消费”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渐成整个社会的共识。行政成本的高企,尤其是“三公消费”的高涨,除了败坏公权力的形象,更是对民生福利的挤占。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3月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2010年到2012年,每年预算安排的时候都强调,一般情况下按照零增长来安排“三公经费”,同时进一步有所压缩。去年,财政部又明确要求各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2010年压缩以后的预算规模,执行中又压缩了2%公务用车购车经费。2012年,期待“三公消费”更加透明。

在三公消费云遮雾绕之时,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消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决定官员仕途。

九三学社的提案又给出了他们的一组数据: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挤占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提案认为,长期以来,对公款吃喝的处理,除了个别涉及贪污受贿外,其他的不仅没有列入犯罪之列,甚至还得到放纵和鼓励,这也是长期以来公款吃喝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因此,界定公款吃喝的“罪与非罪”是核心问题。提案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用法律规范官员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以法律方式来监督政府“三公消费”,无疑是一个具有威慑力的手段。但从源头治理“三公消费”,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增加“三公消费”透明度、给独立第三方以监督活动空间,才是根本。

2012年,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公布“三公消费”,并理应比去年做得更加细致。因为这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应有的意识与行动。税收取之于人民,也应告诉人民:每一笔钱是如何花的、每一个出国项目考察目的及成果如何、每一辆公车花多少钱买的、运行费用多少、每笔公务接待的人均消费多少。推动“三公消费”公布的细化,才会使公布更有意义,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