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的对外援助,《经济学人》还是没有弄明白

banyuesudi 2012-02-15 17:21:10 编译/青.枫 总第118期 放大 缩小

 

1月21日,《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文章《世界在他们手中——国家资本主义内外兼顾》,评价了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投资行为,并将中国视为“国家资本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轴心”。文章认为,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热衷于在海外搜寻原材料产地,这左右了中国对国际事件的解读。例如,中国将伊拉克战争视为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攫取。同时,中国似乎认为需要通过一切方式——公司、银行、援助机构和外交来保障自身能源供应。

中国的商业行为遍布全球,尤其是与一些西方国家避之不及的地区做生意,从而垄断当地的石油与原材料供应。所有这些海外贸易的背后是国家资本主义:80%的投资来自中国国企;国有银行将对外援助与商业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中国最青睐的手段莫过于用基础设施换石油,以援助为条件换取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

文章认为,中国、俄罗斯甚至海湾国家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表。这些国家认为自己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市场中只是新手,因而他们团结一致,相互交易,甚至形成了空前亲密的意识形态联盟。中俄两国发现,以国家资本主义的身份相处,可能要比以共产主义的身份相处容易得多。这些国家认为,他们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稳定,取纳资本主义的精华(圆滑的现代企业和高明的财富基金),同时避免重蹈前苏联解体及美国2007、2008年经济危机的覆辙。但是,西方国家却认为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将私企置于不利境地,因为他们和中国国企做生意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西方担心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会破坏二战后建立的贸易体系。

美利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学教授黛博拉·布劳迪盖姆(Deborah Brautigam)在其博客中撰文回应了《经济学人》的评论,称其完全没搞清中国的对外援助状况。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热衷于将对外援助和商业利益捆绑起来,但布劳迪盖姆认为中国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国家,其他国家也曾如此。英国是最早停止这种做法的,而美国在此方面则动作迟缓。然而如今,把出口信贷和本国出口捆绑仍是惯例,这是政府干预贸易的最有效手段。

针对《经济学人》批评中国“最青睐的手段之一是用基础设施换石油”,布劳迪盖姆表示这并不是中国最喜欢的贸易手段。她指出,如果对所有由中国银行资助的中非贸易进行数据统计,用基础设施换石油的项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只有限地发生在安哥拉、刚果(布)和加纳。在拉美这样的交易其实更多,而且他们收取的利率很高。《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贷款是对外援助,但这一理解有悖于“对外援助”的含义。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主动援助贫穷国家建设学校、医院等类似设施以换取有保障的石油或其他原材料的供应;而这些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是中国的低息贷款,承建方则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巨头。”布劳迪盖姆讽刺道,该杂志的说法使得它听上去像是中国在某非洲总统面前以医院为诱饵,诱惑对方道:“只要你保障供应石油给我们,你就可以得到这个医院!”但事实是,中国的银行会提供以保障出口为条件的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涉及的出口货物可能是任何东西,并不局限于能源和原材料。比如,埃塞俄比亚向中国出口的所有种类货物都是用于保障贷款的。杂志中所提及的所谓“低息贷款”,其实都是市场利率水平的贷款。这种运往中国的出口货物的“保障供应”,无非就是一种保证归还贷款的机制,所得款项被存放在一个代管账户中。此外,贷款用于修建何种基础设施都是由借款方提出的,这包括学校、公路、铁路和电厂等等。

布劳迪盖姆还指出了《经济学人》犯的事实性错误。《经济学人》提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中国的石油公司提供了2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帮助其在安哥拉修建基础设施。布劳迪盖姆澄清道,承建安哥拉基础设施的不是石油公司,中国有世界级的建筑公司,是他们在修建那些基础设施。此外,贷款不是低息的,而是按照伦敦银行同业拆息率再加上1.5%的利润率计算出来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再加上1.5%,实际上比某些西方商业银行向安哥拉提供的石油供应保障贷款利率还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