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军事还是外交

banyuesudi 2012-01-23 21:42:05 编译/王原 总第116期 放大 缩小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夏天曾向亚洲宣布“美国回来了”。此后,随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美国重返亚洲的步伐逐渐频密。

  2011年10月中旬,希拉里在《外交政策》上发表长文《美国的太平洋政策》,提出了“太平洋世纪”这一概念,并表示今后十年美国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在亚太地区大幅增加外交、经济、战略等方面的投入。随后,新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利昂·帕内塔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出访放在了亚洲,对日本、韩国和印尼进行了8天的巡访。11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与澳总理朱莉娅·吉拉德达成一项安全协议——美国将从2012年起向澳大利亚北部增派200至250名海军陆战队员,最终美军驻澳人数将达到2500人。此外,希拉里与菲律宾外交部长还签署了《马尼拉宣言》,提出“在菲国改善防卫疆域和封锁能力之际,美国将提供海洋事务上的支持”。

  奥巴马政府在亚洲事务上的这一系列举动,受到美国国内鹰派人士的欢迎,认为这是遏制中国的良策。在近期举办的外交政策倡议论坛上,美国国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将美国增兵澳大利亚称为是“今后在亚洲地区行事典范,”因为“防止中美发生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亚洲建立强有力的军事存在。”

  然而,在麦凯恩发表此番言论之后的第三天,美国资深记者史蒂夫·格兰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对华问题上,奥巴马政府错误地倚赖军事手段而忽视了外交手段。上世纪80年代,格兰曾在香港《南华早报》供职,随后又一度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长驻韩国。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东亚和中东事务,在多家知名报刊发表见解。

  格兰在文中指出,中美对峙不过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当美国急切地将军事手段加诸中美关系时,应当反思两个问题——解决亚洲地区不断出现的纠纷,依靠的应是军事力量还是外交手段?如果答案是外交手段,那么美国在外交上又做何努力了呢?

  在格兰看来,增兵澳大利亚延续了军事在美国对外政策中起主导地位的这一传统。一个多世纪来,从美军占领关岛、菲律宾到清剿中国的义和团,亚洲国家已然经历了多次美国的军事介入。直到1949年后,美国前总统哈利·S·杜鲁门非但没有和新中国建立良好关系,反而把中国推到了苏联那边。杜鲁门通过支持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和发动朝鲜战争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慑,最终却陷入了越战的泥淖。

  奥巴马继承了他前任的遗产,仍然采用军事手段来遏制中国。格兰认为这颇具冷战思维的特点——近几十年来,五角大楼不仅没有减少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反而不停地增强军力,例如宣称增兵关岛是为了“阻止、威慑、击败侵略者”。最近,美国国防部正在亚太建立一支“空海一体战斗体系”,其保持对华军事优势的目的不言自明。

  格兰指出,虽然华盛顿用中国与邻国的海域纠纷为这些军事投入正名,但却从未见奥巴马政府尝试用外交斡旋的方式促进这一地区的和解。相反,主管外交事务的希拉里前不久在夏威夷呼吁美国要在亚洲建立“更广泛的军事存在”。希拉里还力图形成一个排除中国在外的、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国家贸易协定,这比起她的前任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来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将苏联也列为了援助对象。格兰还指出,在北京眼中,美国在缅甸努力不过是想在中国身边安插眼线。

  由此,格兰认为,虽然希拉里在《美国的太平洋政策》一文中提到了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投入,但奥巴马政府却忘了一个事实——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的外交能力已经大大减弱,相比之下,军事开销却相当于外交支出的20倍。格兰说道,只要国会还不停地在五角大楼身上大肆花钱,美国就不会不用担心缺少出兵亚洲的理由。

  在经费问题上,鹰派的麦凯恩也有担忧,因为在亚太地区建立海军和空军力量将花费巨大。麦凯恩和其他一些议员正努力想办法解决预算紧缩的问题。他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我们将面临艰难的抉择。我们必须向选民们解释这些国防开支非常重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