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如何解决年底突击花钱

pinglun 2011-12-19 14:44:30 本刊记者 堇钰 总第114期 放大 缩小

 

11月30日,财政部召开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严格审核财政资金拨付,严格按照财政预算、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办理资金支付,严禁超预算、超进度拨款。

会议的召开自然与政府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有关。《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说,年末的一个月中,各级政府在2007年花掉1.2万亿元,2008年花掉1.5万亿元,2009年花掉2万亿元。而今年,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一个月中确定超过2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去向。正因为如此,就形成了在当今世界算是独一无二的奇怪现象——年终突击花钱,财政部才要求各地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

综合看来,有两种情况属于年底突击花钱:一是收入预算执行到年底时出现超收,这些超收收入事先没有安排用途,年底突击使用。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这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严格问责。二是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慢于时间进度,到了年底只剩下很短的时间,而账上趴着很多钱还未花,为了完成支出预算,就产生了突击花钱的行为。这种情况虽然不属于违法,但突击花钱的效果不彰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突击花钱都是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各个部门“应该”花多少钱,很难有一个公认标准。应该搞哪些项目,应该花多少钱,真正心里明白的是花钱的各个部门,但谁都不会把底透露出来。多要钱,给每一个项目争取更多的钱,这是各政府部门常年都在做的“功课”。在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难免出现有的项目钱多了,到了年底花不了,但为了不影响下一年要更多的钱,总是会想方设法花掉这些“多余”的钱。

为什么会这样?这牵涉到各级政府的切身利益。中国一直实行“基数预算”,明年的预算要根据今年的来定,如果今年节约花钱了,不仅节约的钱要上缴,明年的预算也会减少。由此,在中国的预算领域,形成了逆向激励的潜规则:越能花钱的越能得到更多的预算支持。

只是要坚决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能否通过一次会议或者发一个文件就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一种体制性现象,不是偶尔的工作失常。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就会年复一年地出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虽然被舆论持续关注多年,财政部也几乎年年强调“要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也很完备,但仍然屡禁不止。要从根源上防范年终突击花钱,廉政专家认为,一方面需要如财政部门所表示的那样,进一步健全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增强政府花钱透明度,把政府花钱行为真正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财政“预算”的意思是,随征税赋而随花开支,不仅让货币流动起来,而且还让财富和相应的生产与消费以及投资尽量地同步,保持经济运行的均衡和有效。只要预算公开,接受民众监督,这个顽疾便能迎刃而解。而预算公开,就是要明确告诉民众,政府打算如何花钱,花多少钱,花到什么地方。预算一旦公开,就等于明确界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打算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民众都能清清楚楚,不仅政府乱花钱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纠正,同时也缩短了政府行为与民众生活之间的距离。

预算公开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也因此,各级政府对突击花钱且是为自己的利益突击花钱是绝不能继续容忍的。今年11月16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首先就强调“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政府把预算公开,换来的是民众更大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要杜绝年底突击花钱,必须靠深化改革,完善行政治理,其中,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是关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