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信息泄露的幕后黑手

yangguangshixian 2011-12-19 14:36:00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14期 放大 缩小

 

房子刚交钥匙,就有人电话催你搞装修;刚生了小孩,就有人短信催你买保险;甚至半夜接到地下六合彩的销售电话,一个陌生人在电话里能说出你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证号码……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又是谁在消费我们的信息?

个人信息被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不但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被商业利用产生利润。有人说,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可能发生侵害,个人信息被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盯上,就成了一桩无本万利的生意。事实上,为破解这一难题,几年前,国家就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可至今仍然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资源共享获得巨额利润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其包含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全面,由于个人信息外泄导致的用卡纠纷和银行卡犯罪在全国各地越来越频繁。持卡人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确保自身信息及资金不受侵害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每次我以为是银行出了什么重要的业务通知,接起电话来都发现是推销保险。”记者经常听到类似的抱怨和投诉,这些推销电话大同小异,或赠或卖,都离不开保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指出,银行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首先要判断是个人行为还是机构行为,“如果是银行相关职能部门的个人利用职务之便,为了谋取一定利益而私下贩售客户资料,肯定是违法的,但如果是企业间的商业合作涉及到的资源共享,具体还要看监管部门的表态,这方面的监管也是有待健全的。”

某大型股份制银行一位人士在采访中委婉地表示,目前在中国内地,对于银行给合作的保险公司提供客户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监管似乎没有不允许”。在国内,客户资料外泄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由保险公司“花钱买资料”那么简单,客户所接到的具有“冒名嫌疑”的电话,也并不总是保险公司打来的。

招商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我们银行的确会向招行持卡人推荐保险产品,但打电话的是我们自己的保险理财中心,是我们信用卡中心自己的部门,我们不会把资料给别人。”也就是说,该银行虽然对自有客户进行了一定的销售行为,但是保险公司是无法从银行处拿到客户资料的。

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则透露,原则上银行是不能把客户资料提供给有代销合作的保险公司的,但要看银行具体选择何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合作,“不排除一些对银行卡业务比较‘激进’的银行可能与保险公司共享资源”。

郭田勇教授表示:“对于花钱购买客户资料的现象,行业里是可能存在的,这种做法虽然没有触犯刑法,但其本身属于侵犯客户个人隐私、损害个人权利,趁目前这种现象还没有去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监管部门有必要立法进行禁止。”

北京最大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1年8月5日,北京市最大一起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一审宣判,据悉,涉案黑产业链十分完整,包括委托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人员、中间人、调查公司人员、电信公司“内鬼”以及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有人员涉案。23名被告人结成了一条非法提供、获取、销售公民个人信息的完整链条,将电信用户的机主信息、通话清单、手机定位出售牟利。

“这个案件涉及多个单位保管的公民个人信息,其中电信公司保管的信息占绝大部分,远远大于国家机关、金融等单位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占全部涉案的公民个人信息的95%以上,主要包括公民的座机和手机通话记录、短信清单、手机定位信息、机主信息、户籍信息、银行账户信息、车辆档案信息、房产登记信息等,种类十分繁杂。”承办此案的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孙威说。

如此多的信息是谁在“消费”?据介绍,涉案的部分信息主要用于婚姻调查、债务纠纷、商业信誉调查、个人背景调查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大量民间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促使部分权利受侵害者转向私立救济,刺激了非法调查行业的发展。”孙威说,除用于民事维权外,也有部分信息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例如用于不正当商业竞争、打击报复举报人、诈骗、敲诈勒索,甚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被判刑的电信单位员工中有两人是10086的客服人员,属于公司的低级别职员,但均有权接触个人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清单,以及登记信息中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在调查公司之间,通话记录被以两三千元的价格贩卖,转卖到最终使用者手上时价格达上万元。孙威介绍说,所有的信息买卖、招揽生意都是在网上进行,非法调查人员通过QQ群组成了调查联盟,网络上这样的QQ群有几十个,每个群最多时有500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易市场。

据此案第一被告刘红波供述,在她倒卖的信息中,一般手机机主信息以每条30元的价格买入,然后以50元到80元不等的价格卖出,话单的买入价约200元到400元,但经她一倒手就能卖到300元到500元。刘红波活跃于十多个公民个人信息交易QQ群里,一边向他人购买机主、通话清单、车辆档案、户籍等信息,一边积极寻找买家,转卖牟利。

一位刑事专家向记者道破了事情的本质:此类信息的来源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是国家某些专业机关,另一个就是作为移动运营商的电信部门;从国家专业机关获取此类信息的难度太大,电信部门自然就成了这些违法者的“主攻”对象。$nextpage$

网上公开兜售学生信息

新华网6月17日消息,高考刚过,网上就开始叫卖考生的个人信息,不少考生频频接到一些学校的招录信息和电话。小陈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有类似遭遇,让他吃惊的是,“在一封录取通知书里,甚至有我的身份证复印件和准考证号!”

在追踪考生信息泄露源头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对一些学校而言,招生已经成为产业,并且形成了一条潜在的利益链条,吸附在链条上的有“招生代理”、招生学校,甚至可能有高中的老师及招生办公室的人员。记者就考生资料被泄露一事向广州市教育局了解情况,教育局回应称,考生的个人资料为报考时从网上录入,由省招生办统一管理,查看相关资料需要账号和密码,除了省一级,各市、区级招生办都有可能查看到部分考生的资料,单凭学校的说法很难查证资料的泄露源头。采访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对记者表示,不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哪里举报。

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网上关于“高考考生”、“落榜考生”的信息分别都有十几页,通过在论坛发帖、跟帖、开个人博客等各种途径,发布售卖学生资料的信息。根据网上提供的电话,记者联系到一名卖家,他告诉记者,他们的信息是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由黑客攻入学校信息系统盗取、老板通过私人交情向某些机构购买等方式获取的,他们只是赚取差价,对于定价,要根据“数量和难易度来决定”,到他们这里来买信息的,大部分是民办高校或是一些复读培训机构。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是高考考生的信息,北京一些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的信息也在网络上被公开出售。记者联系上了一位卖家,他声称所掌握的北京市中小学家长的电话等联系方式一共有百万余条,而这些信息都是卖给一些教育辅导机构。他们从教育系统内部弄到这些信息,不只通过各种关系,还要花钱,买者需要签订合同,确保购买信息后不会转卖或者用于非法用途。

读者陈先生曾向媒体反映,多次接到陌生男人的电话,称其儿子或女儿被绑架,让其汇钱赎人,虽然实际上孩子并没出事,但他还是很担心,他曾向当地派出所报警,但警方以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为由,拒绝立案。陈先生表示,他女儿同学的家长,一个月内有将近一半的人收到过类似电话,个别家长还汇了钱过去,但最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而诈骗电话里,对方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孩子的名字、就读的学校,甚至家庭住址。

记者根据陈先生提供的电话回拨过去,号码竟然是某市教育局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市教育局的咨询投诉电话,记者说明原委后,他表示,对方可能用软件进行了改号,教育局的人不会打这样的电话,其他人也不可能用该电话做这种事情。

宝宝刚出生 促销电话打到家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生完小孩从医院回到家后的第二天开始,“就不断有人给我打电话,有卖保险的、婴儿用品专卖店的、请保姆雇月嫂的、儿童摄影公司的、催奶按摩的,还有制作胎毛笔的,更多的是卖婴儿奶粉和尿不湿,从早到晚都有人打电话。”因为要照顾宝宝,有时不愿听对方详说就挂机,惹恼了推销员,再次来电话时就对李女士进行谩骂。

李女士说她和这些公司没有任何联系,对自己生小孩的具体时间和生儿生女等信息,那些推销员竟然了解得一清二楚,她曾询问他们从哪里得知自己生孩子的事情,有的说从熟人朋友那里了解的,有的说从同行那里知道的,有的说从网上查到的,有的说这是“商业机密”,有的干脆挂断电话。

王女士到当地的妇幼保健医院进行孕产期检查之后没多久,就陆续接到骚扰电话:有推销保胎药品的、推销产前保健的,也有推销制作婴儿血手印相册的,令她不胜其烦。几个月后,王女士生下孩子,各种推销婴幼儿用品的电话随之不分昼夜地打来,严重扰乱了她的正常生活,造成王女士长期的头痛和失眠,治疗花费2100元。

后来,王女士得知电话号码是医院泄露出去的,这些推销员每月要付给医院一定的信息费。王女士将妇幼保健医院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妇幼保健医院向王女士提供孕产期诊断服务的过程中,擅自将王女士的电话号码提供给他人,是一种故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造成损害,依法应予赔偿,遂判决妇幼保健医院赔偿王女士合理医疗费1923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记者随后走访了多位产妇,得知她们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打来电话的公司不止有本市的,还有北京和上海的,对产妇的情况十分了解,而对于此种情况,相关医院称从未泄露过产妇信息。但是,一家品牌的奶粉推销员告诉记者,他们的推销手段就是和妇幼保健院及医院的产科个别医护人员拉关系,从他们手里得到孕妇、产妇信息,推算生产日期,所以“恰巧”在产妇刚回家坐月子时,推销电话就追到家。还有一些医院管理不严,有推销员伪装成产妇家属,进到病房索要产妇信息和直接推销,可谓无孔不入。

山西中吕律师事务所杨德贵律师表示,国务院《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分别规定:“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得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业主、车主信息频遭泄露

燕赵都市网报道,11月9日,河北省保定市的林先生在交房首日就连续收到数十条促销短信和电话,有的甚至说出了他的准确住址,“这些装修公司连我们家窗户朝哪开都知道!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隐私?”小区里很多业主都表示收到过类似的电话和信息。物业公司称,档案保存在物业的档案库内,不可能出现泄漏问题。

广州车主陈先生在广州番禺办理完汽车上牌手续的第二天,竟然接到来自上海的诈骗电话,诈骗分子对他购车、支付汽车购置税和上牌等信息了如指掌,陈先生表示目前只有经销商和车管所知晓这些信息,这种信息被兜售的速度令人吃惊的同时不禁感到后怕。陈先生的一位朋友和他有同样的遭遇,刚刚购买一辆新车,马上就接到诈骗电话,骗子同样掌握了车主的整套个人信息资料。

显然,在车主购车的整个流程中,存在着信息被泄露的漏洞,并且有人以兜售车主信息牟利,陈先生认为,车管所是泄露信息的“头号嫌疑人”。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广州市车管所,工作人员表示,车主信息泄露的渠道有很多,而诈骗分子往往以车管所的名义实施骗局,而车管所不会泄露车主信息,因为车主登记到数据库的信息只有公检法部门、车主和律师能够凭有效证件进行查询。

泄露车主信息的另一个可能渠道是汽车经销商,他们拥有售出汽车的第一手资料,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但在记者的采访中,经销商们都表示,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做这种事。现代汽车一家4S店销售经理说:“我们不会泄露客户信息,因为我们和其他店有竞争关系,互相之间是信息保密的,如果泄露了这些信息,就可能流失了来店维修和续保的顾客。”不过,据他了解,黑市上的确存在贩卖车主资料的现象,一般一张几百元的光盘有上万条车主信息,这么大的信息量绝不是经销商能够得到的。

汽车销售业内人士邵女士也表示,经销商售卖车主资料的事情比较少见,反而有耳闻经销商为争夺客户购买车主资料的情况。一般汽车经销商在卖车之后会由专门的客服专员输入系统,随后上传到厂商的数据库,信息的更新速度不会有案例里的那么快。

对于黑市中兜售的车主信息,有经销商直言不讳地说:“就是从车管所泄露出来的,这已经成行业潜规则了,一般办理上牌手续涉及多个环节,接触人员较多,兜售资料很可能是个人行为。”

另外,泄露车主信息的嫌疑方还有保险公司,或是汽车按揭公司和银行。不少车主的保险即将到期时,经常收到其他保险公司或中介公司的电话,向他们推荐续保服务,更增加了保险公司泄露客户信息的嫌疑。不过太平洋车险从业人员余先生认为,公司从规避竞争对手的角度,是不可能去泄露客户信息的。在他们公司里,电脑不能联外网,不能发邮件,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工作人员泄露客户资料。但是他也承认,现在保单可以通过业务员、车行等多种形式获得,所以不能保证这些环节不存在泄露的可能。

广东力诠律师事务所徐再良律师向记者介绍,由于立法上的滞后,车主即使要上诉也缺乏法律依据支持,除此之外,信息流失的渠道不能认定是唯一的,车主在举证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可以说在目前条件下,车主要就信息泄露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nextpage$

网络信息安全被挑战

法制晚报采访了某互联网公司安全工程师、曾有过7年黑客经验的魏某,他表示,目前国内很多社交、招聘网站防侵入技术很差,盗取这些信息对于专业黑客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甚至有时网络搜索就能把这些个人信息抓取出来。魏某说,个人信息就是钱,比如招聘网站,一份简历至少卖1元钱,高级人才的简历最高能卖50元,很多黑客利用卖简历一个月就可以获利万元以上。

出售个人信息成交友网“潜规则”

“这个星期无数的求爱电话和短信让我看到手机就心烦!”未婚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她在某家婚恋交友网站注册账户,由于该网站保密技术很差,个人信息被泄露。未婚女士张小姐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经过再三询问,她得知自己的联系方式已经被其他交友网站公布出去。

在记者调查中,大多数社交网站的用户注册信息都要求填写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婚姻情况、真实照片、手机号码等,如果用户要使用该网站的交友功能、游戏功能,通常还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MSN账号密码、QQ账号密码、Outlook邮箱通讯录等。从个人的联络方式,到个人的喜好都被“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如此全面的信息,成了不少机构想要的内容。

业内人士说,由于各种交友网站管理存在很多漏洞,极易造成个人信息的丢失外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沿海城市15至30岁的网民中,有95%以上会注册一个或几个社交网站,因此社交网站几乎成了个人信息宝库。

网上求职当心信息被泄露

记者了解到,每年毕业时,不少忙于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被莫名企业或个人欺骗或骚扰的经历。在招聘网上注册求职信息和个人资料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专家提醒,在网上投简历时,应选择合法并有较高诚信度的招聘网,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尽量不填写身份证、家庭电话等私密信息,重要个人信息最好选择不公开,万一被人欺骗和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传统的招聘会、招聘网等渠道,如今也有不少人盯上了一个新平台——“微求职”,即通过微博发布求职信息。与以往相比,“微求职”既省去四处奔波的辛劳,也无需制作漂亮简历的花销,求职成本几乎为零,个人的求职信息可以用最快速度传播出去。但法律人士提醒,“微求职”虽便利,但因为网络的虚幻性,可能会隐藏诸多不安全因素,同时由于其存在不可验证性,很难判断应聘单位是否合法、正规。

玩微博要会自我保护

如今微博逐渐兴起,不少人用它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然而,它很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据济南公安民警介绍,成都小学生小磊获得小红花奖励,妈妈让他戴上小红花在班级门口照相,并上传到微博上,照片被同一社区的小混混看到,他根据照片中班级门口表扬榜上的内容,得知了小磊的信息,随后多次到小磊的学校蹲守,几天后将小磊骗走,并勒索10万元,最终,警方将其抓获。

在一些微博、个人空间、亲子论坛、QQ群等网络空间,不少家长在里面分享孩子的照片、文字、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让犯罪分子了解到孩子的个人隐私、家庭的经济情况、家人的作息时间、出行规律等情况,济南公安微博发布警示,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晒幸福的同时,尽量不要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否则很有可能给犯罪分子提供作案线索。

废弃火车票黑市交易

当行色匆匆的人们在火车站的出站口将自己的车票随手丢弃的时候,这些票面上印制着个人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的小纸片,正成为专业“捡票族”手上“牟利的工具”。自去年开始,火车票实名制被试点推行,实名制旨在打击非法贩卖行为,保护乘客人身安全,没想到被不法分子利用,他们使用软件信息技术破解火车票右下角的二维码信息,盗取乘客个人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在深圳火车站,一个小时之内,有几十个人把车票丢在地上或者垃圾箱内,他们想不到的是,有一些人专门收集他们随手丢弃的车票,然后转卖给他人。法律人士指出,伴随车票丢弃的是乘车人的重要身份信息,很可能被不法分子为实施诈骗或者其他不法活动而利用。

一位“捡票族”在与记者的攀谈中透露,自从实名制火车票试点后,就有人告诉他们,只要去捡实名制的车票转卖,每张票可以赚到15元,“至于他们要收集这些车票干什么用,我就不是很清楚。”他说,“少的时候每人可以捡到二三十张车票,多的时候有上百张。”活跃在此的“捡票族”有十几个人,他们除了重点收集实名制车票外,对于普通的车票也不放过,这些车票也可以卖钱,主要用来报销。

记者与一名废弃火车票购买者孙某接触,对于价钱,他表示量大从优,“每张票给你18元”。而对于收购后的用途,孙某透露:“听说后面还有一个团伙,在拿到这些车票后,主要是利用票面上的个人信息制作假证件。”

大量个人信息从废品堆中泄露

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复印件夹在一起,胡乱塞在一份过期杂志里;厚厚一沓打印纸上印刷的竟然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客户名单,每位客户的名字后面都有家庭住址和个人电话,而最雷人的是一本被撕成两片的工资存折,上面有存折主人的姓名、每月收入……这是市民在一个等待抛弃的废纸箱中发现的“藏宝”。

记者走访了内地某发达城市的几家废品收购站,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内,发现了包括身份证、驾驶证在内的各种证件复印件、带有姓名和电话的包裹单、公司员工通讯录,甚至连民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POS机刷卡回执、ATM机取款回执、存款回执都有。

一家废品收购站的经营者表示,在收购来的废品中,有各种求职简历、学历证明、银行凭证、名片等资料,甚至还有完整的单位通讯录,“有的大公司比较正规,含有个人信息的纸张都会进行粉碎处理,而有些小公司根本不注意这些,即使处理也只是用笔简单勾掉,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位经营者说,几天前他们在一家公司收购了5吨废纸,其中就有大量信息资料。

“其实像你这样到废品堆里来寻找‘有用资料’的人经常有,我们一般也不会制止。”采访中,一家废品收购站的经营者表示,甚至还有人到收购站里花钱“淘宝”。据业内人士介绍,有一些神秘人士经常造访废品收购站,寻找各种有用资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包裹单、简历、通讯录、户口本复印件等,出的价钱很高,一张纸1元钱,最高可以出到3元钱。

对于从废纸堆中悄悄外流的“个人信息”,辽宁社和律师事务所刘红军律师认为,如此不经意地泄露个人信息,会给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尤其是有不法分子盗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交易方把关不严,能够办理电话卡、信用卡,租赁房屋、设备,用于商用提货、预交垫款,甚至假结婚、冒名开办公司,或者在获得他人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后,在附近拨打电话,确认家中无人后入室盗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