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假装淡定

yangguangjingpin 2011-11-23 22:57:39 总第112期 放大 缩小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的《假装的艺术》在中国卖疯了,尽管事实上,他只是在讽刺这门“艺术”:“我有点哭笑不得……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群体疯狂的时代……没想到这本书会在中国热卖。也许,是我的运气太好,也许,是这个时代太坏。”

的确,在这个不知是好是坏的时代,假装是大众的狂欢,无处不在、无可取代。装品位、装高雅、装气质、装博学……甚至连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淡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武装自己。于是,在网络社会上,我们看到:无数“淡定”的人汇集成了主流,大家都在围观、都在打酱油、都很“淡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呢喃中自娱自乐、在众人的起哄声中获得满足;愤青不再、沸腾不再、冲动不再、同情不再、爱心不再……

然而,出现如此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却不能用弗莱的假装的艺术来解释,因为这些“淡定”的人们很多都不是为了彰显自身闲云野鹤、气定神闲般的人生修养和境界去假装,而是因为无法逃避,只好把其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长期以来社会的道德崩塌,诚信缺失,人们无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练就了见惯不惯,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毕竟前有更加变本加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一而再再而三的“地沟油”等等,后有某些官员贪污腐败包情妇的百出丑态。至于房价疯涨、公民权利得不到保护、权力机关的傲慢、校园安全无保障、各式讹诈,更是百姓生活中触手可及、防不胜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不明真相”的群体,也只能假装淡定地去选择围观。

可是,再平静的湖面也总会有微风拂柳的时候,更何况这种淡定的本身就不纯粹。这一次搅动湖面的是热心的陈阿婆,她是佛山“小悦悦事件”中继18个淡定路人之后毫不犹豫地向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伸出救助之手的不“淡定”的人。回想近几年的救助案例中,每位伸手扶一把的人都是“不淡定的”,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热心”。汶川地震、温州动车事故等困境中,多少人在第一时间加入到救援。这些都说明社会良知并未像网民所议论的那样全部丧失了,这社会是仍然存在着大量有爱心有热心的人,在看到危险、看到弱者的第一时间想的是救人是帮助,而不是畏手畏脚,或者是淡定地走开。

而那些假装淡定的人们,看淡的是无力憧憬的破灭感,是虚无主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虚无源于对各种躲猫猫、喝开水事件的荒诞感和政治无力感,源于对股市泡沫破裂、楼市泡沫将破的无奈之余的喜感,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西方神话破灭感。无力之后,他们需要用淡定来作为保护自己的外壳,让自己远离伤害。可是这种消极的淡定,是一剂毒药,其殇在于“哀莫大于心死”。当全社会的人都在社会种种不公、种种无奈中学会“淡定”地面对时,就意味着人们对社会、对时代信息的缺失,以至于用一种近乎于自嘲的淡然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与不满。对前途、对社会乃至对国家信心的缺乏,带来的也只是伤人伤己,以及一幕幕悲剧。

对于这种假装或者被动消极的“淡定”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的问题,本期的诸多文章中都会有诠释和鞭挞。也许会招来一些人的非议,讥笑如我这般的人是愤青,以此来彰显自己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又或者是有点良知的群体,会规劝我不要再做无用功。可是,我总觉得人的歌声应该为人类而歌唱,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何况,“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家宝总理发自肺腑的殷殷忠告,向社会传达出“道德不存、国将不国”的危急信号,震聋发聩、催人猛醒。“救赎道德”,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作为社会组成个体的我们而言,“要想改变游戏规则,就应该先参与到游戏中来”,求大同存小异,良好的社会共识和互动,才能让“围观”少一些,真正的淡定多一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