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官员晋升格局改变

baijian 2011-11-02 21:49:39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11期 放大 缩小

 

“女博士局长”都洁通过公开选拔上任,她的落马让舆论对于官员公开选拔产生疑惑,有关人士表示,都洁只是极个别的害群之马,官员公开选拔制度已成中国官员晋升制度大势所趋。

今年8月1日至8月10日,甘肃省在全省公开选拔10名“70后”副厅级官员,这批官员主要担任相关市(州)的行政副职,本次选拔活动采取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这是甘肃省第3次面向全省批量选拔副厅级干部,此前,甘肃公开选拔30名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和副职工作已进行完笔试和面试。

缓解官员晋升压力

近年来,关于官员自杀的报道不绝于耳,“官员自杀”成网络搜索热词,其中,逾6成官员认为,压力主要源自官场人际关系。

曾有媒体报道,重庆34岁男子周伟自从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后,出现焦虑情绪,经常给父亲打电话称要自杀,甚至买了大量安眠药放在家里。他说,因工作中处处遇到困难,同事们背后笑他,“压力特别大,活着没意思。”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龙立荣长期关注职场精英心理健康,他分析官员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官场人际关系微妙而复杂,官员晋升压力很大;二是责任政府之下,官员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受腐败的牵连。

《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多名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其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广州市一位检察官称,现在不少干部是“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由于缺乏艰苦历练,心理素质不如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职业政治家,他认为,应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有了基层的历练,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更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认为,减轻官员压力,关键是减少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他说,时下某些官员能否升迁,学历、工作经历、职业素养等有时并非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上面有没有人关照”,而怎样才能获得上级的亲睐,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处理好官场人际关系,不少官员费尽心思,心理压力因此而生。对此,应该增强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竞争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因素,更多地尊重民意,让普通老百姓介入干部选拔当中,使官员晋升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预期造成的压力。

广东公选干部进入常态化

干部职位不属于哪个地区所有,更不属于哪个部门所有,公开选拔的推行大大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存在的“派不进”、“调不出”的现象。

把优秀干部中“最合适”人选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弱化简单以票取人导向,做到看票但不唯票。广东省已连续3年竞争性选拔副厅长,意味着广东竞争性选拔厅局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已经进入常态化。据了解,为体现公平,竞争选拔工作方案一经审定即向有关省直部门通报,做到了信息及时公开,各单位会议推荐前均提前公布选拔职位、数量、人选条件、程序要求等,做到信息完全透明。

“从副秘书长到办公室副主任、到科长们,再到所有普通干部、职工,包括司机大佬们和一般工勤人员,大家一起打分、推荐干部,这样覆盖面之大、范围之广的干部推荐在办公室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惠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卫华说。不仅在惠州市委办机关内部,在整个惠州市,关心公选的百姓发现,不仅有传统的组织推荐、领导推荐,而且还有群众推荐,甚至个人自荐。

“大评委制”引起政界、学界强烈关注,被认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所有党员群众都有投票权,那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党员都是评委,每一位候选人都要接受他们的追问和质询。”广东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克服单靠一张试卷、一堂演讲“论英雄”的弊端?这些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以回避的问题。广东省的公选实践表明,不简单地以考试取人、选票取人,综合笔试、面试、述职演讲等传统手段,人机对话、情景模拟等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测评结果的片面化。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实现选人用人的民主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这一做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指出,干部选拔任用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民主”为“第一要义”。$nextpage$

透视官员选任制度改革

中央和地方双向交流任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工人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基层官员集体“充电”……去年,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改革方面打出的“组合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公务员的选拔,到各级党政官员的晋升,每一项改革的试点或推进,都彰显出中央对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融入基层,也让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干部从基层脱颖而出。有评论称,这一系列的动作,目的都是让公务员“接地气”。

亮点之一:交流、轮换

2010年,多名年富力强的中央部委司局级官员赴各省份任职,与此同时,亦有一些地方官员赴中央部委履新,这是中国首次在官员任免上尝试中央与地方双向交流任职。分析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干部双向交流、循环流动,有利于增加干部的成长阅历与经验,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结构。

亮点之二:“公选”浪潮

探索更公平公正的干部公选方式,也正成为中国各地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北京、浙江、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厅局级官员,官员层级比往年有所提高。

亮点之三:集体“充电”

2010年,中央大力推进基层干部集体“充电”,锻炼基层干部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培训的内容基本都与近期的社会形势有关,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等课题,都纳入到了讲课内容。

2010年6月,全国市级纪委书记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来自全国各市(地、州、盟),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四个直辖市所辖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单位的400多名纪委书记参加此次培训。

亮点之四:打破身份界限

在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中,开始试点招录优秀工人和农民,而此前,二者长期被排除在“国考”队伍之外。专家指出,这不仅是中国组织人事工作的一大新亮点,更是一种选人理念的突破,体现政府“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新风。

亮点之五:年轻官员崭露头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入公众的视野。2009年,29岁的市长周森锋、25岁的团市委副书记孙靓靓曾“红极一时”,2010年和2011年,各地公选出的年轻干部中,“70后”、“80后”更是如雨后春笋。

竞争选拔

竞争选拔,是选贤任能的有效途径,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中,也最为干部群众所认可。广东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不断完善选拔方式,提高选拔质量,促进竞争选拔干部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倡导下,2008年广东省实施了“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2009年结合省政府机构改革公开遴选3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2010年省直部门又以竞争方式公开遴选了11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在省委的推动下,21个地级以上市普遍开展竞争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对此,中央有关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反响很好。

完善制度、扩大范围、增加数量,是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力度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把量的扩张与形式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在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推公选、公开遴选、“两推荐一述评”等多种选拔方式,在各种形式的比较、借鉴中进一步提高竞争选拔干部工作的水平。进一步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力度乃大势所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意愿,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均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公开、透明、公正地选拔各级官员,本应是官场的常态,官员通过有序竞争,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传递自己的抱负,立下自己的承诺,公众可以通过“公开选拔”等形式,得到自己的知情权,获取参与权,行使表达权。受到公众委托和授权的官员,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群众负责;不仅要看上级的“脸色”,更要看群众的“脸色”,这就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吸引人之处。

与公开、透明相对的,自然是封闭和暗箱操作。在选人问题上,一些干部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唯情、唯顺、唯上、唯钱,人为地给投机钻营者提供漏洞去钻。正因为一些干部没有做到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也就难以确保用人问题上的“风清气正”,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用人问题上的公信力。

公开选拔干部是民主的实验,也是制度的一种完善。只有通过恰当的民主程序,分散的国民利益才能升华为整体的国家利益,不经过民主程序,统治精英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所自行宣称的“大众利益”将会大打折扣。公开选拔官员将更加有利于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公选已成大势所趋

2010年以来,北京、浙江、陕西等十多个省(市),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不同数量的厅局级官员,其总数已超过300名,创历年之最,这些公开选拔官员的层级也比往年有所提高,正职逐渐增多,官员公开选拔的新闻在各地也常见诸报端。从中央到地方,公开选拔选聘正改变着中国官员的晋升格局。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原有采用委任制的官员晋升方式因缺乏透明且没有明确标准而弊端丛生。2009年底,中共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公开差额选拔干部职位的高官化,正逐渐成为干部选拔的趋势。

相比委任制、选任制和竞聘上岗等选用制度,公开选拔制度提高政府部门选人、用人的透明化与公信度,在公开、竞争中择优,选上来的能够服众,而没有被选聘上的人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方式激励了官员的活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曾对当前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偏低,而加大干部选拔公信力,公选无疑是最佳方案,通过此方法,也增加了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目前,公选官员已经在中国各地得以普及。中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来自官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通过公开选拔的各级党政官员已近3万名,其中县处级以上官员达7000多名。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部长杜伟说,虽然目前公开选拔干部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但随着选拔干部制度的日益完善,将有更多的官员职位进行公开选拔,而公开选拔也将在今后成为常态。

$nextpage$

【链接】

2010年“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创历年之最,有专家指出,公开差额选拔官员、公选官员高官化已成大势所趋。

北京:224位“公选选才”上岗

前后历时3个多月,北京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公选选才”——224位局处级岗位任职人选,走上新岗位。

天津:报名人数历次最多

据统计,共有6367人报考344个职位,是本市历次公开选拔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资格初审有4731人进入笔试。

吉林:首次面向海内外选拔

吉林首次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公开面向海内外选拔1262名厅、处、科级领导干部,共拿出省、市(州)、县(市、区)管职位852个,省、市(州)直属部门管职位410个,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江西:公选30名副厅级官员

2010年8月30日,江西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发布公告,面向全省公开选拔3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

据悉,此次公开选拔的职位包括20名省直机关副厅级领导职位和10名省属高校副校(院)长职位。

江苏:特邀考官握20%决定权

江苏省公推公选面试现场,每位考生面对的评委,除了7位专家型考官外,还有10位特殊考官——特邀评委,特邀评委除“两代表一委员”外,还有招考单位干部群众代表和服务对象代表,特邀评委的评分占面试成绩的20%。

福建:公选21名省管干部

中共福建省委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21名省管领导干部,其中包括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财政厅副厅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等重要职位。

深圳:公选市管正局级干部

深圳在2010年5月举行的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加大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的力度,到2015年,至少一半新提拔局级以下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

浙江:推176职位,不要考试族

共推出176个职位开展竞争性选拔,其中30个省直单位领导干部职位,38个省级机关处级领导职位,面向全省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公开选调108个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职位。为防止“考试干部”的出现,选拔突出岗位特点,更加注重能力导向和“人岗相适”,加强对工作实绩的考察。

云南:昆明公选乡镇街道副职

昆明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34名副科级干部,充实到全市14个县(市、区)的每个乡镇及街道党工,这是昆明市继2008年向全国公选100名县长助理、2009年公选60名副县长以来第3次大规模的干部选拔。

湖南:公选17名省管干部

面向全国、全省公开选拔17名省管领导干部,17个职位中,含厅级事业单位正职1名、省属本科院校正职3名、市州政府副职2名、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副厅级职位3名、省属本科院校副职7名、省管企业湘电集团总经理职位1个。

安徽:10年选拔644县处级干部

从2001年开始,安徽各市县共开展公开选拔367次,选拔县处级干部644人,乡科级干部1709人。

贵州:公选题目答案不在书本上

贵州面向全国公开选拔36名领导干部,实际参加笔试人数为1385人。笔试科目要求报考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水平,并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了解,题目答案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