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辛亥革命:希望之光永不灭

pinglun 2011-10-19 22:26:26 本刊记者 堇钰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片表现着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与态度。上月末,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影片《辛亥革命》,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这部投资过亿的巨作,是否能真实再现革命壮观的史实场面?对孙中山、黄兴等人物的刻画,能否还原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风骨和气概?能否完整的诠释革命的原因与惨烈的过程?9月27日下午,我带着激动的心情和心中的疑问与杂志社的同仁共同赏析了影片《辛亥革命》。

影片展现了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以及围绕武昌起义前后的历史画卷。它以秋瑾就义开始,从广州起义的前期准备、起义过程与失败的结局,到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起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今天的人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为什么要革命时,说“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革命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革命或许会留下历史的遗憾,但中国近代历史革命的进步意义,不容抹杀。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几千年君主专制的毒害,才能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也正因为如此,思想的力量为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舆论动员作用;而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使全国的老百姓受到了一次极其难得的民主主义的实际教育和洗礼。

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