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重新认识国人道德

pinglun 2011-10-19 22:24:59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近日,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称:“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王世明认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从事实当中得出结论。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

我们须承认,中国人的道德,是一个巨大而繁复的命题,远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一方面,现实之中,似乎充斥着恒河沙数的非道德和反道德行为,所烘托出的道德氛围昏聩而朽败,我们被这种氛围所笼罩,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叹惋和绝望。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脱口而出,“这是个不可救药的社会”,对于这样的判断,我们似乎确定无疑。

但另一方面,在社会面临一些极端情境的时候,比如地震,我们的确可以清晰而明确地看到,中国人充沛道德感的惊鸿一瞥。我们从中看到了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热血和爱力,信任与友善等等有关“善”的情感,这些道德情怀的迸发都是真实和有分量的,传达着这个社会深层次的正面能量。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又会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根基仍然根深蒂固,这个社会仍然是可以托付终身的。

道德的复杂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而道德社会化之后,又与社会的复杂性盘根错节。可以说,道德从来不仅仅是道德本身,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心等诸多因素相伴相生。所以,也从来没有单纯的“道德滑坡”,它总是多种力量推导的结果。任何道德都是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都是某种程度的公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相继在社会道德领域通过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举措,引导群众更好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更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但与之相背离的是,父子反目、夫妻相斗的事件并不少见;学校为了分数,将道德教化抛置一边;医院为了效益,让医德和救死扶伤统统走开……而在中国极其脆弱的道德生态中,道德环境最大的污染源就是贪污腐败,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渗透各行各业、各部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现代社会的礼法秩序是建立在现代法律的基础之上,与过去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封建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礼法盛行的时代,就是一个道德仁义败落的社会时代,比如法家盛行的战国时期、秦帝国时期。实际上,无论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其依据的标准,内在的价值体系应该是一贯的。只是,法律将社会的道德观以最低标准的形式,明晰地给予规定。那么,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道德观念,必然需要仰赖法律以公平、公正、合理的维护来加以固化。反观之,在现阶段的道德滑坡问题中,究竟谁做了那个破坏者的角色?

彭宇案实在太典型了,以至于当需要论述法律以及官方对于民间道德的引导、影响的巨大作用时,你很难绕开这个被引用了无数次的故事。当法官判彭宇赔偿4万多元时,他惩罚的远不止一个彭宇,而是剥夺了全体公民在道德取舍中不犯糊涂的权利。当天津的法官要用“惊吓”为由判许云鹤承担责任时,他惊吓到的不止一个许云鹤,而是扰乱了全体公民的道德体系。

很显然,单靠某个人、某个群体的道德自省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解决现实社会中道德困境的途径就是道德立法,从源头遏制人的非道德行为的发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