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阅读网络化,是喜是忧?

yangguangshenghuo 2011-10-19 22:06:08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2010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增幅最大,达34.4%,2010年国民阅读电子书超过6亿本,与第一次调查数据相比,8年间,网络阅读比率增长了近5倍。很多人不禁感慨:阅读方式日渐网络化,究竟是喜还是忧?

读高中的小兰向记者表示:“同学们平时都喜欢课余时间或者放学后上上网,但带电脑来学校不实际,手机既方便又快捷,费用也不是很高。”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陈老师也表示,大学生群体当中,虽然在图书馆进行阅读仍然是很多人最好的选择之一,但是相比起网络阅读来说,在她所带的三个班近150名学生中,除了专业书籍学习外,有8成的学生首先选择的阅读方式是手机或电脑等网络化阅读。

采访中很多家长也坦言,如今网络阅读,尤其是手机上网的普及化使得网络阅读不仅仅是对孩子,即便是家长们依赖程度也大大增加。

传统媒体人们已经非常熟悉,而以数字化转化与发行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首先,数字媒体迎合了读者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像以往那样沏一杯清茶,悠闲地看着报纸或杂志的情景已经极少出现,而数字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3G手机可以随时上网,闲暇时刻可以尽情浏览早已制作好的电子报刊,甚至是即时新闻视频。

其次,读者使用数字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利用手机杂志可以准确地锁定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又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充分阅读,而不必担心耽误既定的工作,而在观看数字电视的时候,更可以增强交互,减少“强迫收视”。

同样,数字媒体和普遍意义上的互联网媒体也有所不同,数字媒体可以提供给读者近乎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也就是说,报刊杂志的效果,数字媒体的读者同样也能看到。另外,数字媒体能够给读者带来最新最全的报刊杂志内容,这两点是一般互联网媒体很难做到的。

电子阅读器的功过

对于一个喜好读书的人来说,一直希望有一种可以容纳数百乃至上千本图书的存储工具,以免受古时“汗牛充栋”之苦,尽管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都具备这一功能,但是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是其难以避免的硬伤,而近年来逐步普及开来的电子阅读工具(简称电子书)则具备了这一功能。

电子书阅读器的好处和便利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体积轻便,一本仅手掌大小、厚度不足半公分、重量不到100克的电子阅读工具,可轻松存储上千本书,价格不过数百元,在这个洛阳纸贵的年代,只相当于买10多本书的价钱,而且还有不断降价的趋势。拿在手中阅读,感觉实在不错,尤其是在户外休闲时,无论在何地,总是可以抽时间看几页书,一切零碎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将时间的涓涓细流节约出来。而且,对于晚间喜欢睡前阅读的人来说,开灯干扰别人的酣眠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罪过,有了电子阅读器后,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人需要购买纸质书,但事先往往难以鉴别,而电子阅读器也起到了购买纸质书之前的甄选器的作用;还有些是应该去图书馆类查询的工具书,用一次即可,但现在公立的图书馆缺乏,因此,电子书就取代了词典和工具书的作用。

尽管电子书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但仍然无法取代纸质图书。同时,买电子书也有不少局限,屏幕要一页页地翻,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且,无法像纸质书一样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特别是习惯了“白纸黑字”的阅读,毕竟不习惯屏幕上的东西。

相比传统纸质书籍,网络化阅读有诸多的优越性,如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选择的自由度也比较大,资源富足,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书籍来读。网络化阅读确实带给人们更便捷、也更海量的知识,其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特点虽然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巨量的阅读资源,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诸多好处的同时,网络化阅读的弊病和隐患也日益凸显。

据一项对网络化阅读内容选择的调查数据显示:21.4%的人会选择流行性读物,24.1%的人会选择经典性文章阅读,调节、消遣的占21.6%,提高成绩的占了64.5%。数据显示,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偶尔上网或从来不上网的”被调查者加在一起不超过总人数的10%,网络已经成为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阅读行为中,阅读新闻的比例为45.5%,其次为论坛信息和网络小说,对于数字化的网络阅读,选择“快速浏览、扫读”选项的比例高达51%,这体现了当今网络阅读快餐式的一大特点。

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王老师认为,网络阅读固然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形式多而又有趣等特点,但是网络读物中所呈现出“内容浅薄简单”、“权威性不够”、“不容易记录学习”等诸多的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刘秀芬老师表示,相对于比较规范的纸质读物而言,网络读物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快餐文化呈献给阅读受众,就快餐文化而言,其本身阅读的休闲、消遣功能被放大,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再者,网络阅读的海量性信息,因缺少质量把关,在信息的质量上比较难把握,这也会对读者的思考产生消极的影响。$nextpage$

一些教育学者也不无担心地指出,网络读物带给获取热门资讯和兴趣休闲的需要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过多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不思考、不记忆、不创新成为不少人的一种习惯,提笔忘字也成为普遍现象,网络的不规范化以及种类繁杂的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教育界专家指出,网络化阅读有利也有弊,利弊之间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其作用,去除网络化阅读弊端,根本在于加强对网络市场约束并建立起相关的保障机制,对网络阅读者给予指引。

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员王春生表示,网络阅读的不规范化亟待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立法,用法律手段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文明,加大对不良网络行为的打击力度。在积极引导读者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使其通过阅读经典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那些内容难懂的经典,也需要网络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辅助读物。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刘秀芬老师认为,信息杂、甄别难,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有专家的权威结论,也有草根的一孔之见;有冷静的观察分析,也有偏激的泄愤之词;有真实的动态报道,也有虚假的信息传播;有高尚的价值引导,也有低俗的蓄意炒作……如何甄别网络信息真伪,这就需要读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备“沙里淘金”的本领,如此,方可从容地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而不致于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不过,如何正确认识网络阅读,如何引导学生的网络课外阅读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家们的犹疑

数字出版越来越红火,传统作家们却很难兴奋起来。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051亿元,年增速为49.73%,这样大的绝对值和增速却没有让传统作家分得多少杯羹,很多作家都没有得到数字版权收入,即使拿到过,也少得可怜,名气大的作家亦是如此。因此,传统作家们对数字图书出版充满了不信任感。不过,面对数字出版这股大浪潮和主动找上门来的数字出版人,作家在犹疑的同时心里也产生了一些期待:以往数字版权如同鸡肋,但在将来或许真的能带来稳定收益。

收入很鸡肋

年赚几百万的作家不在少数,但是能从数字版权上大赚的国内传统作家,目前尚未听说。数字版权研究机构、百道网CEO程三国表示,“传统作家的数字出版收入是很少很少的,这块只能算是非正常收入。”

韩寒作为国内最知名作家之一, 2007年曾公布过自己的收入情况,一年的纸质书籍版权收入大约为200万元,据文著协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透露,韩寒一年的数字版权收入也就1000多元。

去年以来,陆续有作家抨击数字版权收入过低。学者易中天曾在北大数字版权研究基地论坛上称,“我不知道啥叫数字版权,反正我还没拿到数字版权的一分钱。”紧接着有人问他损失了多少,他笑答:“可能丢了一栋别墅!”畅销书作家饶雪漫曾表示,自己签了无数数字版权合同,至今只拿到几千元。今年5月,作家慕容雪村更是披露了一个“惊天消息”,他与盛大文学签订了《原谅我红尘颠倒》独家网络授权,但3年里分成只有300元,慕容雪村称,虽然没期待有多高的收入,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少,“听到这消息满身冰凉”。

不久前推出畅销书《南渡北归》的作家岳南也是如此,“数字版权收入少得可怜”。三、四年前,岳南将自己所著的10本书的数字版权授予某文学网站,以章节的形式在网站上连载,通过让消费者点击阅读获取收益,然后分成,“但是直到现在,我大概只收到2000多元的汇款单,他们分两次汇过来的,每张汇款单上只有1000多元。”

湖南作家朱金泰是国内维护版权利益最积极的作家之一,因为发现自己的作品《赶尸笔记》在百度文库上被侵权盗版,将后者告上法庭,和解后获赔两万元,如果算上这两万元,朱金泰的数字版权收入在国内作家中算是较高的,但实际上,通过正常数字版权授权他获得的收益少得可怜,“去年我将自己新写的一本官场小说授权给某门户网站,进行连载,收益非常低。”

因为收益太低,所以一直以来,传统作家们对数字版权并不太关心,甚至有些排斥,相比对于传统出版社的信任,作家们对数字出版机构明显不信任。

“我一直觉得做数字出版的公司中,有很多骗子,他们骗了作家,为自己盈利,开始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不久之后就原形毕露”,岳南表示,数字出版行业目前还不成熟,比较混乱,朱金泰也表示,“我跟我的版权律师也谈过,数字版权这块还是有点乱,管理很乱。”

不少作家都表示,不相信数字出版主要是其中收益分成很不透明,虽然双方之间会约定分成比例,但是到底有多少人阅读、多少人下载、总体收入多少,完全由对方说了算,“比如对方说你的书今年只卖了1000元,你也没法反驳他,你根本掌握不了具体数据,收益多少完全由对方说了算,不像实体书,出版社说印了多少,你还可以去印刷厂查一下,但是数字版权这块,我们根本没法查。”朱金泰说。

谁能让作家信任?

虽然排斥,但数字图书是大势所趋,实际上,传统作家们对数字版权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数字版权放在自己口袋里也不会产生任何收益,不妨去试一试。

去年7月,在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文学经纪人安德鲁·怀利宣布抛开传统出版商,成立出版公司专营数字版现代文学经典,首批推出17位名作家的20部作品,以每本小说9.99美元的价格,独家销售给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作家直接和电子书机构签出版协议,或者将纸质书版权与电子书版权分开卖,而不再把版权全部卖给传统出版社。

在国内,也有不少作家在向数字出版靠拢。去年9月,伊能静发行新书《灵魂的自由》,同时将电子版放到了网络上,而据盛大方面的介绍,目前包括王蒙、刘震云、麦家等一大批当代著名作家都已与盛大文学签约,运作他们作品的电子版权销售。

“我的4本书的数字版权目前都在我手上,现在有几家公司来跟我谈,但是没有谈好。”朱金泰说,湖南一家出版社人士告诉他,他们手头有一本不知名作者写的书被放在了手机阅读的平台上,不过几个月,作者就分成了上万元。这让朱金泰意识到数字版权是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是不菲的经济效益,“反正我的数字版权放在这里也没有用,只要能规范操作,我还是愿意合作的。”即使对于他正在委托律师起诉的公司,朱金泰也不排斥与之合作,“我们不是敌人,不过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解决问题。”$nextpage$

虽然对数字出版不太信任,岳南也在频频尝试,“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火,竞争更激烈,企业也许会自律一些。”数月前,他和某家网络公司合作,将两本书的数字版权授予对方,由对方在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阅读平台上进行运作,“年底时进行收益分成,现在收益多少还不知道。”岳南说,他刚刚和中国作协签了相关协议,将早期写作的两本书的数字版权授权给作协,“其他作品的数字版权也还在谈。”

纸质阅读到了末路?

今年6月,有着16年历史的北京著名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停电检修,至今未恢复营业;7月底,因租约到期、租金上涨,上海季风书园来福士广场店将关门停业。尽管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书店正在寻找新址重新开业,但全球实体书店萎缩、谷歌实施图书馆上网计划、韩国计划2015年全面使用数字教科书、电子阅读设备大幅降价,如此等等,关于纸质阅读的“坏消息”时有出现,纸质阅读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了吗?

事实上,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还为时过早,因为在人类信息媒介发展史中,有些传播方式早已消失在新技术的洪流中,比如,磁带、唱片,但是有些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比如图书、报纸、广播,不过,任何历史经验都可能对目前颠覆性的数字化革命失效。

电子书替代纸质书?没那么容易!

自从1945年第一份“电子书”在美国问世以来,传统图书就频繁地被宣判死刑,以致于读者常常担心哪一天书架上将会空空如也,不过,即使在数字技术最发达的美国,纸张的消耗量仍多于以往,连比尔·盖茨也声称自己更喜欢在印有文字的纸张上阅读:“电脑上的阅读仍然远远比不上在纸上的阅读,即使是拥有最先进的设备,热衷引领网络生活方式,但遇到超过4~5页的材料,也会将它们打印出来,我喜欢随身携带材料,并在上面批注。”无论是iPad,还是Kindle,再巧妙的电子阅读器也与纸张存在巨大的鸿沟,阻止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完全替代纸张的程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对于电子出版业的迷恋会持续不断?这种迷恋似乎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的乌托邦式的狂热、中间的梦想幻灭期以及务实主义的新趋势。起初,我们认为可以制造一个电子空间,将万事万物装进其中,让读者随意读取。接着,我们发现没人愿意永远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或者与一堆电脑打印文件纠缠。现在,我们意识到了用某些为特定目标和受众订制的电子出版物补充传统图书的可行性。

在堆积如山的博士论文中,能被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仍然是少数,数字出版的确是一个捷径,然而,对于大学里的青年学者来说,教职评议委员会更看重的还是纸质书,电子专著只能满足学术群体密集出版的部分需求。

谷歌替代图书馆?没那么简单!

从2004年起,谷歌将数以百万计的图书数字化并将之上传网络,这些书来自大型研究型图书馆的收藏,这项工程被称为“谷歌图书搜索计划”。这个计划承诺建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馆,读者可以免费或者以低廉的价格通过网络找到自己想看的任何一本藏书。

谷歌真的可以替代传统的图书馆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首先,当谷歌这样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图书馆时,他们不只是视之为供人们学习的庙堂,他们看见的更是等待挖掘的财富。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鼓励人人求知,但如果允许将图书馆馆藏商业化,那就意味着公共利益的私有化,尽管标榜免费共享,但是难保终有一天谷歌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从这些本该属于公众的图书中获取商业利益。

谷歌的支持者相信可以将所有印刷的纸质书传至网络,这样的言论会误导我们忽视图书馆,事实是,仅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的藏书就已经远远超出谷歌目前的数字化能力,更不用说在世界范围内取代图书馆的纸质书馆藏。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公司的衰落也在加快,谷歌也许会解体或者被更强大的技术公司超越,谷歌的数据库可能会失去时效,并在市场上消失。电子企业此起彼伏,而图书馆已存在了若干世纪,与其宣称后者已不合时宜,不如加强其作用,因为易过时恰恰是电子媒介的特征。

谷歌的雄心受到阻碍的关键原因是,无论数字技术多么发达,也不可能提供一本纸质书给人们带来的全部感受。例如,不同开本的书,拿在手中显然可以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而纸张的材质、印刷质量和装订风格也让读者对同一内容的图书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纸质书还会释放出特别的气味,法国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认为气味是书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想要静心读书的人可以挑出一本纸质书,轻松翻阅、享受纸上的墨迹散发的魔力,没有任何电子屏幕能够像印刷书页那样令人满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