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数字媒体风暴席卷互联网

yangguangshenghuo 2011-10-19 21:59:17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上下班的路上用手机看杂志、报纸或者看电视,家里电视看烦了,直接一键上网,用电视的超大屏幕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累了甚至还可以闭上眼睛听杂志,如今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平常事,而数字媒体也正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利用手机或电脑进行网络阅读,还有利用学习机、MP4等多媒体播放器用来作为阅读工具,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常态化阅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媒体发展迅猛,而以报纸、杂志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数字媒体的巨大冲击,甚至有媒体人在大声惊呼“狼来了!”但是,在人人关注和参与数字媒体的时候,究竟什么才是数字媒体?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字媒体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杂志、数字电视等,这些新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8月31日至9月4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数字出版的不凡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了解,数字出版展区比去年增长了40%,传统出版社一家独大的局面似乎已风光不再,国内新兴出版大鳄的威胁正在逼近。

数字阅读发展势头超传统阅读

据近日公布的第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18周岁至70周岁成年人中,2010年进行过数字阅读的人群达到2.525亿人。从阅读走势来看,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互联网正改变着传统的出版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调查显示,数字阅读主体主要集中在40周岁以下青年群体,18周岁~29周岁的人群占到数字阅读群体的一半以上,其次是30周岁~39周岁的人群,占到四分之一以上,中学生中手机阅读率为33.0%。

数字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成年人中,手机阅读最普遍,其次有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或者利用PDA、MP4、电子词典等数字化阅读等方式。手机阅读群体有几大特点:超过半数是农民,多数集中在26周岁以下,6成用户为高中及以下学历,8成以上用户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不足5%。

阅读内容也日益多元化,但总体而言,读者仍偏爱阅读文学类小说、随笔等,这和传统阅读几近相似。调查中,61.1%的数字阅读者偏向阅读“文学类”,比“生活实用类”和“百科、全集”类多出一倍以上。不同的数字阅读载体下选择的阅读类型各有侧重,6成网民上网阅读新闻,此外,搜索图书信息、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也是不少网民的选择;手机阅读则偏向于手机报和手机小说,在受调查读者中,5成人常阅读手机报,4成人常阅读手机小说,其中,武侠、言情类手机小说最受欢迎,青春类、玄幻类、穿越类也很热门。

当下数字阅读已逐渐从追求时尚新潮转向满足海量、便捷、随时随地阅读的实用性需求。调查中,3成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83.6%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不再购买此书纸质版,2010年中国国民共阅读图书35亿本,在数字阅读方面,已达到6.13亿本。

数字阅读已挤占了传统纸质阅读的空间,获取便利诱使一部分群体转向数字阅读,价格因素也是原因之一。46.2%的数字阅读者表示不能接受付费阅读,而愿意付费阅读的数字阅读者,花购买1本纸质图书的钱,可以读到3.7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目前中国识字国民人均每天接触传统纸质书报刊总时长为54分钟,而人均每天接触网络、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的时长为55分钟。

种种变革催生出新的阅读产业,据调查,目前手机是各阅读终端中普及度最高的载体,整体而言,14周岁~70周岁手机阅读群体近一年来在手机阅读上的总花费达到72.57亿元。

此外,电子阅读器阅读产业发展迅猛。调查显示,1596万人拥有电子阅读器,中国拥有电子阅读器的人群,近一年来在电子阅读器阅读上的花费为7.17亿元。专家分析,未来在阅读产业中,传统阅读仍将存在,但阅读份额可能会减少,今后未成年人将更加习惯和倾向于阅读数字化的图书、报纸、期刊,这意味着未来数字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和市场。

阅读革命:从纸质到电子屏幕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可以清晰看到,相比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阅读方式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都比2009年有所增加,而使用PDA、MP4、电子词典以及光盘等阅读方式的有所降低,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

除了电子书之外,6成以上的网民上网时会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除阅读新闻外,还有15.4%的网民上网搜索图书信息,10.4%的网民阅读电子书,7.8%的网民网上阅读电子杂志,6.0%的网民阅读电子报。

数字出版已是大势所趋,被光明前景所吸引,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内容厂商,或是电信运营商都纷纷涌入。汉王是一家涉及电子书分销、电子书阅读器制造的厂商,汉王科技董事长助理邢鹏介绍,到2010年底,该公司电子书阅读器总销量突破百万,截至目前,汉王书城拥有书籍15万册,其中1/5为免费书籍,即收费书籍和免费书籍的比例大概是4:1,与汉王书城的合作出版社有300多家。邢鹏表示,“《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正成为国民阅读方式的新趋势,再加之电子书阅读器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汉王相信这个比例会很可观。”

盛大网络是另外一家涉足电子书和阅读器行业的IT企业,旗下的果壳电子负责电子书阅读器的制造和销售,盛大文学则为其提供内容。

除了IT和互联网企业之外,电信运营商也深度介入数字化阅读市场。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设立了手机阅读业务基地,负责各自无线阅读业务的运营和推广。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认为,电信运营商开放阅读业务目的一方面在于增加内容渠道覆盖用户,有利于向上游获取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为运营商数据业务争取更多的盈利机会。电信运营商内容平台的逐步开放,说明未来各内容平台的渠道将会有所拓展,也包括终端或客户端的拓展。

传统媒体也没有“放过”数字出版,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内容出现在移动阅读终端上。《第一财经周刊》电子版主编刘春向记者透露,去年底《第一财经周刊》推出了《第一财经周刊》HD版,适合iPad用户,目前《第一财经周刊》HD版的订阅用户数已经超过1万。

除了企业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扶植,建立数字出版基地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如今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多达9家——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等等,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迫切需求。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广阔,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已经把数字出版放在重要位置来推动。$nextpage$

iPad与电子阅读器的较量

与小屏幕、费电而又容易眼睛疲劳的手机相比,电子阅读器的尺寸跟传统纸质书本差不多,却更省电,最重要地是采用E-Ink(电子墨水技术)屏幕通过反射自然光可以达到类似纸张阅读的效果,相比手机的“浅阅读”,看起来它更适合深度阅读。2007年11月,全球最大网络书城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5.5个小时之内,屏幕6英寸大的Kindle销售一空,今年4月,亚马逊网站的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首次超过了纸质书。

中文在线内容中心总经理于静有一个国产的阅读器,她喜欢在外出差的时候带上用来打发候机时间,“我有一套吴晓波先生签售的《激荡三十年》,但是拿回来之后到现在都没拆封,我在电子阅读器上就读完了。”于静说,阅读器上的内容比手机更全,她一般用来读比较长的内容,“不会用来看小说,也不会像手机那样天天带着,我嫌它重。”

在中国,使用阅读器阅读的人还只是少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21日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在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中,只有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手机阅读的34.8%少了太多,但是这一比例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200%。

说到阅读器,就不能不说到ipad,在ipad进入中国的时候,号称全面覆盖了Kindle阅读器的功能,又比Kindle多出了诸多娱乐功能。iPad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9.7英寸的显示屏可以用与印刷版类似的版式呈现书籍、报刊的内容,全触摸屏幕操作,用指尖进行页与页之间的切换,读者不但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横向或竖向的版面,而且它的饱满色彩是Kindle所不具备的,所以图书出版商们认为,iPad将会刺激读者在线阅读的兴趣。2010年1月27日,乔布斯发布ipad时,曾调侃亚马逊:“亚马逊已经在这方面成为了先锋,但我们今天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ipad上市后,阅读器巨头如亚马逊Kindle、索尼Reader、巴诺Nook等不得不纷纷降价,为了加强内容方面的竞争力,Kindle还大幅提高内容供应商的分成比例,多方面努力之下,Kindle的销量依然不错,2010年卖出了800万台,40%的iPad用户同时拥有一部Kindle。但是Kindle的中国同行们并没有如此幸运,仅以汉王科技为例,这家国内领先的电子阅读器厂商销量骤降,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减少50%,亏损达到4618万元。

然而,人们发现,那些购买了ipad的中国消费者,却很少拿它来阅读。张毅就买了一个iPad,但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机会用,“外出的话我的那台电脑已经很重了,我不会再带它,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了,能不碰电脑就不碰,睡前上微博用用手机就好了。我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它,刚开始的时候新鲜,很多人买iPad都是冲着潮流去的。”

平板电脑主要应用是商务性和娱乐性。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国平板电脑用户上网目的调查中,25.3%的用户是用于赚钱做生意,用于游戏视频等休闲娱乐的占19.3%,而用平板电脑读书学习与知识浏览的用户占18.5%,获取新闻资讯占11.2%。于静也有一个iPad,但她从来不用iPad看书,“只是玩游戏,因为iPad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放办公室似乎也不合适,它是多媒体的,用它看书很傻。”

数字时代,深度阅读何以栖身?“硬件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设备终端体验都不是很好。”方正阿帕比公司执行总经理赫思佳说,在她看来,如果真的有像纸一样的电子纸,可以折叠卷曲、实时更新,有了不伤眼睛、彩色的、又是多媒体的互动支持,硬件科技的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用户读电子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现在这些产品都还只是过渡产品,iPad的确是冲击了E-Ink,但是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E-Ink出现,可能就是一张电子纸,但什么都能干,我相信这个(完美技术)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数字化阅读改变纸质书命运

如今在手机上可以读的东西,可不仅仅是段子、手机报和几个网页,很多手机已经成了合格的移动阅读器,所以,不要小瞧地铁上在你对面不停摁手机的人,他很可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尽管很多买得起大房子的人还是会把其中一间装修成书房模样,但正襟危坐在书桌前读书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了。早在北宋年间,文坛大腕欧阳修阅读写作的主要阵地是“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对现代人而言,冗长压抑的交通工具中、焦虑四起的失眠夜里、可以暂避人群的马桶上,也正适合手机这样的电子移动阅读设备显露身手。当代的文人雅客,在“三上”用手机阅读、发微博,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电视和网络这两种媒体的主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奇妙地纠缠着。电视是图像和声音的媒体,让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半催眠状态,在电视的主宰下,文字被边缘化成了可有可无的字幕,这使得电视几乎成了图书的杀手,电视与阅读似乎是势不两立的。值得庆幸的是,电脑和网络的发达似乎使文字阅读获得了某种复兴,因为电脑和网络毕竟是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而且使用者的主动性要比电视观众大得多。

2009年的圣诞节,亚马逊宣布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纸质书,一年之后,百度文库的侵权纠纷又把电子书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时期,在产品开发层面,苹果推出了ipad,亚马逊的kindle和汉王的电纸书等数字阅读终端纷纷降价抵抗。2010年,中国上海虹口小学开始试点使用“电子书包”,一则新闻透露,国家已经着手制定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的标准,这些事件似乎都在宣告,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电子书的时代到来了。

然而,文字阅读的复兴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的机遇,正相反,阅读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纸质图书的命运。尽管在很多人心目中,数字出版不过是传统出版的补充和边缘地带,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数字出版正是出版业的未来主流形态。近几年来,以书为载体的传统阅读,其没落趋势如此明显,创办了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在一次访谈中说,纸质图书的命运好像马匹,虽然不会消失,但被新的载体取代是不可避免的。

电子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形式要素被阅读终端的技术问题所取代,摆脱纸质形态之后的出版业,将不再困扰于选纸、印刷、装帧、物流等环节,成为更纯粹的内容产业。

版权之争:数字化“自由的无奈”

数字化确实给阅读与出版带来了诸多便捷,但是以互联网非法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版权侵权行为也着实让人伤脑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曾指出,解决好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走上成熟的关键。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也表示,数字出版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盈利模式没有清晰化,文件格式标准没有统一化,还有内容版权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

“闹得沸沸扬扬的百度文库侵权事件,就是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瓶颈的真实写照。”北京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李涛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知识产出大国,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科研论文产出国,目前数字出版行业的版权问题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科研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自己的硕士论文就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的专项研究。

在7月6日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也直言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的困扰:“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有待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

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旧面临着巨大挑战。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当前,数字出版业发展面临3大瓶颈:商业模式与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数字版权问题、技术标准问题。数字出版要攻克难点,突破瓶颈,应加快制度标准建设,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