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选秀节目”该不该停办?

yangguangbianchang 2011-10-19 21:56:59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湖南卫视向媒体证实,2012年将停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这意味着,受到极大欢迎又引起极大争议的《快乐女声》选秀节目将告一段落。

从2009年开始,选秀节目就是“戴着脚镣跳舞”,在广电总局明文规定的政策之下,湖南卫视的选秀严重受挫。虽然湖南卫视一直都未公开承认收到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但一系列的重创与整改已经表明“限娱令”在起作用了。

有人说如今的选秀节目就是一个怪物。但被群攻这么多年却为何屹立不倒?虽然目前国内荧幕选秀节目泛滥,不少虚假做作蒙骗观众,甚至走“三俗”,但像“快女”这些选秀,又却是为草根发声开了一扇明窗。那么,面对当前困局,选秀节目该停吗?

疯狂的“选秀热”

2005年的夏天,无数少男少女为《超级女声》疯狂,网友“我是天然呆呆呆”也是其中之一:那年她13岁,最喜爱的选手是何洁,所有比赛她从头看到尾,一场没落,还“疯了一样发短信投票”。那一年《超级女声》的总冠军花落李宇春,“粉丝”的概念爆炸性传遍祖国大地,选秀节目也随之迎来全面鼎盛时期。

6年后,李宇春还叱咤于歌坛,何洁和一大票选秀歌手却早已泯然众人矣,那一代“超女”辉煌后,选秀节目再也没有出现过足以震撼娱乐圈的人和事。而19岁的呆呆不再看任何选秀节目,也没看今年的《快乐女声》,在“舞美师”的微博调查底下,她言简意赅地给出了如下理由:“一,审美疲劳。二,质量下降。三,炒作太多。四,个人认为《非诚勿扰》的两个光头更有内容。五,自己成熟了。”

呆呆的观点暴露出选秀近几年的致命伤:模式单一、制作粗暴、黑幕众多、炒作太过……每一条都足以成为观众“嫌弃”的理由,综合起来,就是一档选歌手的节目,最注重的不再是唱功,而是收视和话题,浮躁之气尽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谈到这个就摇头:“我曾经被某些选秀节目请去做策划,去了一看,这么大的新项目,什么问题都没想明白,就要上马,做出来的质量,能看吗?”

不仅是浮躁的活动主办方,选手参赛功利化,这也是选秀节目被诟病的一大原因。刘家仪(化名),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流行演唱专业大二学生,目前正在全力备战“快女”。但她并不算白纸一张的“素人”:参演多部电影,出演舞台剧,拍摄世博会宣传片,21岁的她甚至已经签约了演艺公司,发过一张个人单曲。她还参加过去年的“花儿”,并进入了广州唱区50强。

这种情况在家仪的同学中不算新鲜事儿,大家把选秀当做功课或者考试一样一次次认真准备,“有参加‘快女’的,‘花儿’的,还有金钟奖,最近校园里谈的都是这个,气氛挺紧张的”。她觉得这没什么,“选秀不也是锻炼新人的舞台吗?这些都是我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而已。”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出名而唱歌,而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网友“谢谢晨晨”感慨。究竟是心怀音乐梦想,还是想一夜爆红做明星,这些年轻人为何而来其实并不重要,事实是,他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选秀可以上升为进入娱乐圈的一条捷径。

而在呆呆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都和她一样,这群当初为选秀节目痴迷的孩子自认已经长大,更理智,也更清醒,“再看那种东西太丢人了”——选秀在他们的嘴里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嘲讽意味的贬义词。对于被生活所累的成年观众,需要倾注狂热的选秀节目更从来不是一个主流选项,有调查显示,选秀节目的观众年龄主要集中在13到22岁之间,其中又以16到18岁的观众集中度最高,女性、学生的标签也大大超过其它关键词,换句话说,“低龄化”和“少女化”决定了选秀节目的主流观众并不会是电视的主流收视人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选秀节目中“偶像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印证了像呆呆一样的观众的离开。不过,它同样也暗示了,新的观众将不断成长起来,弥补上一代“粉丝”离去的空位。“我们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定位观众,一茬长大了,另一茬又长起来了,新粉丝每年都在产生。”某选秀节目负责人说。

支持停播派

观点1、“虚伪”秀场应该叫停

选秀节目发展到今天的困惑说明了一个问题,选秀已经不是一个大众娱乐或者娱乐大众的问题,而是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问题。或者说,成了资本的一种强制需要,成了资本的真正表演,所谓的草根、平民,在这里都成了空洞的符号,了无意义。概括地说,选秀节目的娱乐功能已经被遮蔽,营销的功能被过分凸显,成了资本运作中衍生的休闲工业的一种变体。在这样的变异之下,本来就可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真的成了前途未卜的事实。

流行文化,一旦真正流行起来,它就是货真价实的商品,对于选秀来说,同样如此。电视提供的无非是吸引市场和资本的传播平台,当选秀真正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注册、被冠名后,市场的力量已经被放大,成了发财工具、捞钱机器,无论哪种选秀节目都隐藏着赤裸裸的利益动机,不管你注意到没有,哪怕你是有意忽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态势下,选秀呈现的疲态自在情理之中。

观点2、潜规则、低俗做噱头令人反感

总局规定选秀节目“不得在19:30至22:30时段播出”,但快女落幕的最后一场冠军之夜,19:30一过便“开战”了。最后,总局也对评委有过一番要求:“评委、嘉宾点评要公正、专业、恰当、简短……不得谈论与选拔本身无关的内容,不得利用评委、嘉宾身份张扬自我,着装、发型等要得体。”而纵观今年快女的微博评审团,简直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有打扮“千奇百怪”搏出位的,也有言行夸张出格的。某时尚总监曾当面炮轰选手李斯丹妮的着装品位,“丝袜论”一度引发巨大争议。另外,每场比赛必然出现的评委100秒的“吵架”环节,更令人印象深刻。

放眼现在的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除了快乐女声,各种婚恋节目、情感节目,无不充斥着弄虚造假,以及对金钱、名利赤裸裸的追捧。娱乐能够带来收视率、收视率带来广告,广告就能带来利润。在逐利的怪圈中,电视娱乐节目心甘情愿滑向娱乐至死的泥潭: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彻底沦为了三流编剧。

快女留下了什么?记者在学校随便采访了几位学生,他们都曾经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途径关注过快女,在谈到快女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时,却并没有人说出太多,甚至有的人连自己曾经支持过的歌手名字都已经记不起来。$nextpage$

观点3、评委不专业,选秀变作秀

有网友表示,从前“超女”时代的歌唱选秀,选手规规矩矩唱歌,评委规规矩矩给出点评。今年“快女”评委席上,专业评委如萨顶顶、胡海泉这样的,并没引来多少关注,蔡国庆也是放声“咆哮”后才引起观众的注意,相反微博评审倒是夺人眼球。微博红人作业本、超模教母韩姨、微博红人DJ小强、上海高考理科第一名余乐平、英语名师思思老师……这些微博评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压根跟音乐专业不沾边,但他们就是挑动了观众的敏感神经。

其实,并非只有“快女”舞台上的评委让人匪夷所思,好多综艺节目选秀也走同样的路数。比如宁夏卫视和上海第一财经合作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职场好榜样》也被网友奉为“妖孽”节目。这档号称“十大炫酷岗位,十八评委铜人阵”的职场节目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评委阵容。18位评委,有着不同的身份:时尚和尚释道心、麻辣教师施寄青、《非诚勿扰》嗲嗲的女嘉宾俞夏,甚至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在节目中,这18位评委几乎没有谁能给求职者专业的意见,他们只负责挑刺,比如小孩评委认为时尚杂志编辑的红头发像妖精,戴着豹纹眼镜框的和尚释道心则认为这位求职者的身材很火辣。

反对停播派

观点1、它需要创新,它不是怪物

“选秀不是一个怪物。”李忠敏(化名)是某卫视著名选秀节目的高层之一。他站在一个电视人的立场,一个活动主办者的高度,看到的景象却全然不同。这也是李忠敏在“怪物”之后通常跟着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方兴未艾的、优质的节目类型。”

做了14年电视,李忠敏自认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电视人。这种责任感,体现在选秀节目的“使命感”上:“国内的演艺市场,目前较正式的出口还是只有专业学院,低端的出口相对匮乏,这是选秀存在的最大意义。”湖南卫视对此有着一番相似的解释:“音乐是人类不变的需求,每年都有热爱唱歌的人们需要有舞台给他们展示。所以只要音乐还存在,爱唱歌的人还存在,选秀就会被需求。”

但责任感并不能解释所有动机。“收视,吸金能力,品牌效益。”李忠敏坦然给记者开出一张选秀节目的利益诉求单。2005年,《超级女声》创下平均8%-10%的收视神话,而去年的“快男”10进8的收视率却不到1%,相比巅峰期收视下降了近九成。尽管如此,比起其他综艺类型,选秀节目对收视的绝对拉动力仍然不可忽视。“吸金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广告收入,去年第一次搭台的“花儿”,造价1000多万元,入账7000多万元,差价6000万元,而收视率看似惨淡的“快男”,净赚广告费就有一个亿,“就算口碑、人气大不如前,赚钱根本不是问题”。除此还有对品牌的提升力,“到哪里去找一个大型节目活动,能像选秀一样,短时间内迅速积聚如此多关注和人气?”

观点2、没有选秀不可想象

历届“超女”、“快男”、“快女”为国内乐坛所送出的优秀歌手不在少数,张含韵、周笔畅、李宇春、张靓颖、谭维维、许飞、尚雯婕、曾轶可、郁可唯等等,她们风格各异,为国内乐坛带来不同领域的音乐元素。例如尚雯婕今年走国际路线,推出创作概念专辑《IN》,暂不论其易听程度有多少,但所走的新音乐风格,对华语乐坛的冲击是有的,至少有人会做概念专辑,并大肆宣传。无论单独性,还是集体性,它让华语乐坛的“闪耀明星与狂热粉丝”的组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唱片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扩大了梦想的舞台,让更多人加入音乐产业。网上有人评论说“如果没有选秀,国内歌坛不可想象。”

选秀为草根开了一扇窗,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只是在泛娱乐化的今天,的确是时候需要整顿,重修其健康的导向。但对于停办,相信是处于杀鸡儆猴的目的,但这只“鸡”是不是杀得有点大了呢?还有待观察。据悉,青海卫视表示,明年《花儿朵朵》还会继续举办;江西卫视表示,暂未收到暂停《中国红歌会》通知;浙江卫视方面表示,《非同凡响》的播出暂未受到影响。但相信,现阶段大家都会尽量低调对节目的宣传炒作,控制过度娱乐化是大的趋势,大家不会为收视率去冒险。

观点3、看不看节目观众自己选择

网友安安说:“我们喜欢看一个节目,完全是自己自由的思想,用不着某些自认为品味高深的网友来帮我判断,我就是下班累了回家看看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越策越开心,无聊了看看超女,这是生活放松的一部分,你们凭什么去告诉我:不该看,他们低俗?湖南台收视率这么高,难道看湖南卫视的人都是低俗的么?汪涵的幽默未必你不会笑?一个电视节目是茶余饭后的放松而已。”

网友tvxqjy说:“这样的选秀节目给了很多有梦想的人一个大大的机会,我每一届的快女快男都有看,我觉得选手水平确实是越来越好,这样给中国歌坛注入新鲜血液很不错啊,人活在世上娱乐是不可少的嘛,音乐虽然也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但是高雅的音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欣赏呢?什么莫扎特、贝多芬,什么交响乐,什么美声又有几个人懂得欣赏呢?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的是普通的音乐。但是,湖南台错就错在太商业化,太注重收视率了,如果能像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那样的就很好了。”

选秀之乱应从内容下手

《快乐女声》、《非同凡响》、《激情唱响》……每个节目都会说是要选择好声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能选出的好声音可能都不超过5个人。从国内这些年的选秀方式来看,与其说是选才艺,倒不如说是选话题更贴切,是炒作在引领着选秀节目的发展。电视台为了有越来越多的广告收入,参与者为了成名,不惜病态示丑博出位,台上台下想法制造话题,言行举止怎么另类怎么来,像“伪娘”、毒舌评委、有意流出艳照等等事件不一而足,久而久之把观众的审美引向了审丑。至于真正的才艺比拼,那不过是顺带的事儿。

话题给节目制造了烟雾,也增加了节目的亮点,争议和质疑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这种毫无顾及的炒作思路得不到彻头彻尾的改变,那么即便是节目的主题看上去再健康都无济于事,仍然摆脱不了换汤不换药的老路。

新闻传播学教授喻国明谈及“超女”节目时,曾警示说:政府真正管的应该是边界,是游戏规则;这种管理不应该是厚此薄彼的,更要设法切断领导机关和下属企业的利益连线。网友“落英兮”则思考文化品位和大众俗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在中国,受众的层次距离是非常大的,传媒如何找到一个让各层次的受众都能够合理接受的契合点,那是非常重要的。大众传媒是要负起社会责任的!”

所以说,对电视节目的限制并不能单纯以类别来区分,而是要在内容引导上下功夫,只要节目倡导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健康的,那么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都不会有多大问题。

编者结语:

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商品,商品种类的选择与喜好程度,应由消费者去评判与定夺。如果把中国的选秀节目比作一个微博,那它的特点就是只会转发,从不原创。零门槛、无标准,选不出邓丽君,反而选出一堆罗玉凤,观众看到审美疲劳,时间长了,结局自然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为了选秀而唱歌,为了成名而唱歌,当选秀脱离了快乐的本质时,也就是它的消亡之日。不过,娱乐节目不会因为选秀的衰败而就此停止前进,越来越多新的节目正在被发掘,已成明日黄花的选秀时代无需留恋,因为我们面前还有更多清新扑面的风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