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电梯的行业乱象

yangguangjingji 2011-10-13 18:23:26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09期 放大 缩小

 

北京地铁四号线奥的斯电梯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渐渐平息,此次事故导致了1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随之,奥的斯在各地频发的故障纷纷被曝光,直到最近,各地不时仍有奥的斯电梯发生故障困人的消息出现在媒体上,全国地铁、商场、写字楼、住宅等电梯进行全面检修。记者在上海地铁采访发现,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回避电梯和扶梯,尽量使用步梯。近期上海、深圳的奥的斯电梯已经陆续恢复使用。那么,电梯恢复运营是否就预示着它已经是安全的?

事故后,国家质检总局部署各地质监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各地质监部门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开展了电梯安全监督检查。截至7月底,各地共检查电梯231306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896台,占检查总数的5.14%。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20台电梯中就有1台电梯存在安全隐患,且目前仍有4091台因安全问题被责令停用。

中国的电梯生产量、保有量和安装量均为世界第一,有160万台电梯正在运行,并且正在以每年20%、超过30万台、占全球一半多的增量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国电梯保有量只有1万多台,电梯行业利润非常高,大量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十几年间发展到400多家生产厂家、300多家维保公司的规模。由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电梯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恶性竞争。

北京市电梯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金声说,“现在三、四十万元的电梯以前得卖七、八十万元,原来改造电梯花十三、四万元,现在都一、两万地干。维保公司规模参差不齐,这样一个市场,谁都吃不饱。”“行业混乱”是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对于疯狂增长的电梯市场的评价,“混乱”体现在电梯生产制造、安装和维保的各个环节。

质量缩水、服务打折

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副院长张彦朝透露,目前电梯生产企业过多,为求“不饿”乃至“吃饱”,各企业纷纷打出“白菜价”,而与其相对应的便是电梯部件质量的“缩水”;而电梯后期的维保也是同出一辙,廉价的背后是服务的打折,两者结合,形成“先天不足、后天未补”的危险处境,导致故障或事故频发。有专家认为,电梯市场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方为解决之策。

一些楼盘开发商买电梯时,拼命压价,一些电梯生产企业通常迎合开发商的这种心理,以“白菜价”销售电梯,导致各个企业接连降价,形成低价的恶性竞争局面。而为了确保回收成本乃至获取利润,一些企业在电梯部件上动起了脑筋,比如使用更便宜的部件、门板厚度“缩水”,或者采用更廉价的材质等,“电梯属于订单生产,开发商压价后,生产厂家可能在部件质量上缩水,这个事谁都懂,但利益一驱动都不考虑这个(质量)问题了。”

张彦朝说,开发商超低价购买到电梯其实是吃了亏,“如果报价20万元的电梯最后15万元卖给你,其实你没沾光,是吃亏了。”他分析说,质量较次的电梯虽然可能也通过了出厂安全检验,但和好电梯的运行情况截然不同,“动不动就坏,维保成本将是一大支出。”他认为,一些开发商只做“一锤子买卖”,“只开发一个楼盘,甚至开发完后注销公司,所以不会去在乎楼盘电梯的质量,但一些大的开发商会购买质量好的电梯,因为他要为开发下一个楼盘挣口碑,电梯安全运行也是小区环境的卖点之一。”

按照国家规定,电梯必须每年检测一次,主要检测电梯的控制系统,如主机和控制柜,还有电梯的驱动系统,“检测钢绳和驱动轮是否安全,如果过度磨损了可能导致电梯冲顶,”张彦朝介绍说,此外,还要检测所有的安全装置是否处于可动安全状态,保证随时起作用,“一部好电梯如果充分维保、正常修理,可以运行20年左右。”

但是,有些都市村庄的电梯很多都是“三无”产品,即既无安全检验合格证,也无载客载重说明牌,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乘坐时,普遍存在反应慢、地面对接不齐、噪声大、升降速度不匀等方面的情况,这样的电梯质量实在不能不让人担忧。

电梯时不时使些“小性子”,乘客使用不当也是重要因素。张彦朝说,比如长按开门键或关门键,唯恐电梯门不开或者不关,有时导致电梯门短时间内频繁开关,还有一些乘客乘坐电梯时踢门、扒门,或在电梯内跳跃、嬉戏等也易导致电梯出现故障。被困电梯时,一些乘客在电梯停下后,迫不及待强行扒开门就跳出来或者打开电梯的安全窗自行出去,“这样做很危险,容易发生坠亡事故。首先要采取各种办法报警,不管报警是否成功,最好待在电梯里等待救援,不要私自行动。”

一些新入住的小区电梯故障频发部分源于业主装修之故,比如频繁超重运送装修材料或器材,加大了电梯的损耗,而在装修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使用水泥袋等物长时间堵住电梯门的情况,或者将水泥、沙土之物遗留在电梯门的轨道槽内等,导致电梯门不能自动开关,控制系统也容易失灵。$nextpage$

高龄、超期服役

据甘肃省兰州市质监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国家虽然没有规定电梯的使用寿命及强制报废年限,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规定,电梯设备在正常使用3至5年之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大修和全面测试检查,这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报废更新则费用更大。他举例说,假如按照电梯使用了20年后确实没有维修的价值,必须强制更换,同时以商品房的使用寿命为70年来计算,那么一栋住宅楼“一辈子”至少需要更换3部电梯,更换一部电梯大约需要20余万元,更换费用就高达60万元。因此,最让人头疼的是,面对这笔巨额更换费用,与之相关的楼盘开发商、物业和业主有时无法确定究竟应该由谁埋单?

一位曾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业内人士表示,电梯是商品住宅的一部分,房屋建好之后被开发商作为建筑成本分摊在房款里,作为商品售出,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双方签订购房合同付款后,业主和开发商之间的交易也就结束了。那么,开发商在楼盘交付十几年后,还有没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支付这笔费用?按照规定,开发商在售出房屋后,要从购房款中提取住宅维修资金,主要用于电梯大修或更新等多项房屋维修项目,提取的专项资金存入指定管理账户,专款专用,因此,不少开发商认为,既然有专项资金,电梯出现问题显然再与他们无关。

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说,物业公司只是受业主委托管理小区,按照物价局批准的收费价格,物业公司的收费标准与提供的服务进行了对应,电梯的维保和年检费用肯定由物业费支出,但对于大修或更换的费用,物业公司肯定没有义务承担。而且物业与小区业主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上,并没有电梯维修费这一项,如果电梯需要大修或更新,物业部门将向房管部门申请,动用住宅维修资金,如果公共维修基金仍不足以支持电梯费用,差额部分将由业主自已承担。另外,对于没有设立住宅维修资金的老住宅楼,更新电梯所需的全部费用由业主承担。

据了解,如果住宅维修资金使用至不足三分之一时,由业主续缴,但须召开业主大会同意方可。随机接受记者采访的几栋高层上的住户中,大约有90%的住户表示不愿承担这笔费用。

业内专家表示,住宅楼高龄电梯的处理,整批更换最方便,但业主意见很难统一,包括更换费用的摊派问题,一、二层的住户可能不愿意支付费用,而高层的住户也不愿意多支付费用。更现实地说,日常维护才是关键,需要业主督促物业与电梯维保公司做好日常维护,比如夏天高温期是电梯配电房故障的高发期,建议给电梯配电房配备空调降温。

有的城市小区一年一次的电梯年检会有电梯检验所的专业人士介入,而平常的日检、周检等则由电梯维保公司负责,执行情况如何需要物业与业主共同监督。按业内最低要求,15天必须例行检查一次,目前的住宅电梯基本能做到这个标准。但是,业内人士透露,虽然做到了这个检查标准,检查的质量却有区别,个别维保公司只是去加个油,随便检查一下,具体落实还是要看维保公司的维修工,电梯维修工也需要具备相应的上岗证,具体个人的维修水平则各有不同。

缪步升说,尤其是老旧楼的电梯安全隐患很大,使用了十五、六年的老化电梯应该更新,但是找不到老业主,真正使用电梯的老百姓又拿不出钱来,“这一类电梯北京现在还有500多台,通常政府出面找业主,如果找不到,政府就出一部分钱解决,但是其他电梯也在老化,很快又形成一个轮回。”

电梯更换费用扯皮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电梯责任主体划分清楚,谁是电梯的使用者,谁是电梯的责任主体,谁都不清楚。业内人士希望政府部门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使用单位和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和形成明确的解决机制,减少纠纷,以便更好地对电梯实行责任管理。

监管、检验不分家

“如果买房子也不考虑买高层了,电梯事故还是让人心有余悸,尽量减少对电梯的依赖吧!”一位女士表示。缪步升说,物业公司业务应涵盖电梯维保并且不允许外包,如果外包,通常会出现谁价格便宜找谁来做的情况,质量难以保证,包括动物园站地铁事故,“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了维保方,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使用方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北京市地铁公司的电梯、扶梯维护保养工作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专门公司负责,保养、监管制度和培训非常到位,特别是质检方面非常严格,而出现事故的地铁4号线的电梯维保是交给别的企业做,“监管与检验应该分开”,缪步升表示,这是解决现在中国电梯行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尽管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规定检测检验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单位,但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执行,电梯的法定检验由国家强制性规定,不应该以此作为创收的工具和手段,全国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几乎都隶属于质监部门,即俗话说的“运动员和裁判员是一家人”,这样一来,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处理,极大影响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形象。

北京电梯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徐荣根介绍,像公路乱收费一样,实际上很多地方把电梯相关收费作为增收的渠道,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做得比较好之外,其他很多地方,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这种现象很难控制,电梯安全隐患也就很难排除。

缪步升认为,安装维保企业收费低、投入低,也是症结之一,比如好的人员招不过来、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培训无法到位等问题,带来的就是电梯维修保养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故障很难排除。监管是政府职能,检测检验应该是社会功能,应该像汽车行业社会化检测一样,设计一个平台,够条件的进入。

业内专家表示,发达国家在电梯行业管理与维保的成功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充分社会化、市场化,都交给社团来做,政府不参与具体工作。”

安装、维保不到位

对于4号线的电梯事故,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至今仍未对外发布具体调查结论,不过,目前官方认为,“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制造存在缺陷、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使用单位没有履行安全主题责任等”,“如果在安装和维保环节工作做到位,事故率能大大下降”。据统计,在所有电梯事故和故障中,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占20%,80%以上的事故原因在于后面的安装、维保环节。

缪步升表示,“北京地铁4号线为什么经常发生问题,电缆问题、断电、故障率高,就是管理问题,运营单位降低成本,最根本是维修保养问题,没有及时跟上,使用方没有监督,而地铁1号线和2号线扶梯很多,但是维护得比较好,成本也高,地铁公司专门成立了自己的维保公司,职工都是自己培训的。”

“京港地铁公司营运时间不长,很多地方走走停停,维保投入肯定不会比地铁公司高,而且很多公司给京港做维保,人员调度会受到影响。出事故的513MPE型号电梯只有16台,4号线一共300多台扶梯,需要30~50个人做维保才够用,成本就高了,京港公司是股份公司,要赚钱的,地铁公司是政府补助,公众场所不应该委托这样的公司来经营管理,还是应该由政府买单。”彭金声说。

“电梯是组装上去的,出了问题之后无法召回,如果拆除,不光电梯本身,整个轨道都废了,所以各部件一定要把好关,定期换,而且到了年限必须淘汰。”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万健如说,国内目前还没有电梯定期报废制度,电梯一般是10~15年的使用寿命,好多电梯已经使用了20多年,虽然还能用,但机件已经磨损得差不多了,“应该建立这种到年限必须淘汰的公共设施使用制度,不能光看年限,还要结合运行情况、维保质量,综合评定是否应该报废,不能带‘病’长期工作。”$nextpage$

据了解,全国400多家电梯生产厂家中有的甚至只是装配厂,在购买配件环节极力压低价格。“电梯配置不同功能不一样,性能不一样,差价很大。电梯有三大重要配件,使用频繁,可以买正规部件,也可以买偷工减料的,每一个环节造成的质量差别很大。”万健如说,“电梯以低价中标非常不合理,电梯行业缺人,真正有技术的人不去搞招标,参加评标应该帮助电梯买方把关,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电梯,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既然是特种设备,专家也应该是特种人员,电梯行业要求制造的人和安装的人,甚至开电梯的人都要有证,但是在招标环节有的专家没有证,甚至连从事这个行业的经历都没有,招标对电梯行业的混乱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梯因为零部件比较多,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重点在安装后的维护保养,在专家看来,电梯维保问题比投标中的问题还要严重。电梯公司在中标后去安装电梯,有一年或两年的质保期,运行单位会在质保期后自己选择维保公司,但维保费用一般都很低,彭金声说,如果是厂家维保,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在7000元左右,甚至高达1万元,而维保公司能把维保费用压低到3000元左右。

一位在电梯行业工作几十年的专家举例说,他考察过一个小区,一共7部电梯,每月每部电梯用于维保的费用只有300块钱,既要用于电梯本身的磨损和材料消耗,还要支付维保公司的管理成本。而按照规定,一个人不能独立作业,必须有两个人,扣除电梯费用所剩还不够一个人的工资。“这又涉及人梯比,一个人应该修多少部电梯才能使企业盈利,既保证个人收入,还能把技术监督局规定的项目一项不漏地做到?以前我们做过一个测算,两个人每月保养22部电梯比较合适,现在谁也不按这个算,一个人可能要管三四十部电梯,因为人梯比没有规定,私人老板肯定是用人越少越好。投入这么少的钱,维保人员不可能有积极性,监管考核也跟不上,可能去了抽根烟签个字就走了。”

除了维保费用低,人员技术素质也不高,“维保工作又脏又累又不安全,工资不高,培训也不到位。”一位电梯维保公司的负责人坦言,目前很多维保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本身利润极低,维修工难招,留住一个人也难,留住了技术也跟不上。”

按照规定,电梯什么时候做了保养,做了哪些项目,查出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解决等等信息都会记录在案,但据质监局特种设备监察人员反映,在低价基础上,物管和电梯维保公司常会保持默契,填写虚假记录以应付检查,所以从档案上常常看不出问题。

万健如表示,电梯行业的准入门槛本身不低,尤其是制造商,由国家认证批准,维保公司由省级单位发证。多位电梯专家都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对生产企业、地方质监局对维保企业都存在“发证太多”的问题,“不根据市场需要发证,在评审的时候放松标准,让很多小公司蒙混过关。”

国外的电梯维保工作都是大的电梯公司负责,把维保当成企业主要业务,中国电梯产量大,电梯公司把精力都放在制造上,根本顾不上安装维保方面,但是电梯厂家的维保费用却比较高,重销售轻服务,这就给了大量的维保公司生存和争抢的空间,但仍然无法形成规模。缪步升给出了一个数据,北京目前12.6万台使用中电梯,还有1万多台正在验收,306家维保公司,平均每家400台的量,“利润太低,养不了人,维保公司数量在100多家比较合适。”

电梯责任险保障普遍缺位

“坐电梯发生意外,还可以保险?”多位市民对“电梯责任险”一无所知。据调查,这一险种在各地投保率极低,不少保险公司业务员甚至对此不甚了解,武汉数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均表示,目前购买这种险种的客户极少,基本没有接到过保单。记者从保险公司获悉,仅上海地区的地铁、住宅、商场、剧院、场馆等公共场所,共有各类客货电梯、自动扶梯就超过10万台,但其中投保电梯责任险的电梯比例不足5%。

江苏常州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孟金贵解释,目前电梯险分两种,一种是电梯责任险,即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均可负责赔偿;另一种是电梯综合险,就是除了以上责任外,还对电梯本身的损坏、故障等进行保险。这两类险种并不是新险种,但就目前情况看,市场接受程度比较低。

据了解,投保电梯险的大多是大酒店、大机关,一般都在企业财产保险中附加电梯险。其实电梯险价格并不高,电梯责任险每台年保费在200元左右,伤亡最高保额为20万元/人,总保额不超过200万元;电梯综合险每台保费在400元,伤亡最高保额为10万元/人,医疗保额为2万元/人,另外对电梯本身也进行了保险。根据保险额度、电梯新旧程度等的不同,缴纳的电梯保险费也不同,一部中型升降客梯的年保费约在500元左右。

近期,电梯故障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接连发生,正当各大城市纷纷掀起电梯集体安检旋风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保险保障在电梯事故中的缺位,电梯保险推广仍然困难重重,面对事故频发和大量安全隐患,每年只需几百元保费的电梯保险乏人问津。

据了解,由于电梯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都可以作为投保人购买电梯责任险,保险公司在进行市场开拓时,常常遭遇相互推诿的情况。以小区电梯为例,物业虽然收取了业主的物业管理费,但基于省钱考虑,在保证电梯定期维护保养的前提下,不会再愿意花钱购买责任保险,业主则更不可能为物业“埋单”。当然,侥幸心理是电梯责任险缺位的最大原因。

就目前看来,保险公司责任险市场开拓的力度不够,也是导致电梯责任险乏人问津的原因之一。正如上海一家商业楼宇物业管理部负责人所说:“现在听到最多的是公众责任险、物业责任险,至于电梯责任险,从来没有听说过。”

电梯意外事故的频发,还与电梯所有人、管理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有关,于是,就有了发生事故之后,业主、厂家和维修保养单位互相扯皮,不愿承担事故责任的现象,事故受伤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在各责任单位之间来回奔波。

对于一些电梯监管不清、宣传不力等存在的问题,8月初,南京市在国内率先就电梯安全立法,其中第六条明确提出:“鼓励参加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提高事故赔付能力。”电梯保险进入政府条例,这在国内开了先河。

随着城市建筑日益增高,个人日常与电梯共处的频率越来越高,电梯所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风险责任也越来越大,电梯责任险理应成为一种制度安排,用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