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媒体,伤害不了慈善

pinglun 2011-09-17 19:11:20 本刊记者 堇钰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受到近期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慈善会和基金会接收捐款数额近两个月来减少近9成。最近,民政部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8月27日京华时报)

纵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与慈善机构相关的事件,“钱进了谁的腰包?”才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而更重要的是,2007年红会公报数据显示,红十字会每年接受财政拨款近3亿元,与其接受捐赠收入相当。当年红十字会总会从政府部门共获得拨款逾2亿元,占其全部经费的46%。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则共获得政府拨款逾6亿元。而这些钱如何管理、去向如何,都没有下文。

而红十字会的问题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已显露端倪。地震救灾中红十字会先是曝出“万元帐篷”争议,时隔不久三亚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王骊态度恶劣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几天后又有人在成都高档住宅区看到了印有科威特红新月标志的帐篷,更有人举报红会工作人员采购1万元药品开5万元发票……玉树地震后,《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要求把玉树捐款直接拨付青海省政府,更有官员直称,“我们不需要志愿者”,“捐钱过来就可以了”引起舆论哗然。

如今,徐司长关于慈善事业建设的高论令全国网友为之瞠目结舌,不知道这一弥漫着权力傲慢的高论是否代表民政部的官方观点?如若确是民政部的官方意思,那只能证明国家之官办慈善已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

实质上,郭美美事件,不仅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耻辱,更是中国慈善管理部门的严重渎职。郭美美事件的爆发,既不是偶然事件,亦非单一因素,它与其他毒瘤一样,紧紧攀附在中国慈善事业这根光辉大树之上。这类毒瘤,它们一边疯狂地吸取着中国慈善事业的营养,另一边却又将贪污腐化等毒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肌体,通过逐步侵蚀造成中国慈善事业基石的腐朽崩塌。

民众和媒体对“郭美美”、“卢美美”之流穷追猛打并非是打击和伤害慈善事业,而是为了挖掘出慈善机构中的蛀虫和管理漏洞,打击慈善事业中的腐败,其目的是为了慈善事业更好更纯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媒体的穷追猛打,履行的是媒体的职责本分,揭开的是慈善肌体的伤疤,剜掉的是慈善内部的毒瘤。媒体执着拷问,乃是尽责之为,何错之有?相比于民众和媒体的高调“穷追猛打”,慈善机构蛀虫们的低调“潜伏”,才是真正伤害慈善事业的黑手。

不但慈善,整个社会的进步也都需要媒体“穷追猛打”。1890年代至1920年代的美国被称之为“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而这一时期在美国报纸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混乱、肮脏、充满政党攻讦、黑幕交易的图景。以林肯·斯蒂芬斯、艾达·M·塔贝尔、厄普顿·辛克莱、内莉·布莱等记者组成的庞大揭黑团队,将黑幕、食品安全、族群矛盾、性别歧视等多个领域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美国受众,FDA、司法改革、反托拉斯等一系列政府改革和社会进步在19世纪末到二战前的美国发生,最终一扫笼罩在美国上空的“黑色风暴”。

因而,媒体监督不会伤害慈善,只会伤害既无公信力又无透明度的官办慈善。好在,在全民和媒体的“围追堵截”之下,8月初,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公布了总会接收的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捐款,尽管上线后的系统漏洞百出,数额也有“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发生。前不久,民政部也公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开始着手从接受捐赠机构信息、募捐活动信息、接收捐赠信息、捐赠款物使用信息以及机构财务信息。至于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新闻媒体对慈善行业的监管不应因某些官员的言辞而有所停滞,而应越战越勇,为还慈善一片澄净的天空而更加穷追猛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