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靠命令和承诺实现不了铁路安全

pinglun 2011-09-17 19:10:34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为吸取教训,迅速稳定铁路运输安全局面,铁道部8月24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国铁路年底前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这被总结为铁路部门的“三无”安全指标,通知要求每个一线党支部和党员都要紧扣“三无”目标作出公开承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8月25日《新京报》)

“三无”,而且还有个时间定语——年前“三无”,对于这种行政指令、内部通知能够发挥多大现实作用,公众似乎表现不太乐观,因为难免让人认为这是否是一项“临时性”的“公关”,甚至是“维稳”的举措。

铁道部下发通知要求稳定运输安全局面,并将其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凸显了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问题在于,铁道部上述安全治理的表态,即便是无意,仍然透露出安全治理的短期性和运动性,当铁路安全运营也有了“有效期”,过了时效会怎样,自然不能不令公众担忧。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一度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对其口诛笔伐者举不胜举,再加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免职,再次引起媒体和公众纷纷围观,各种质疑和批评也随之而来。铁道部试图通过一些新的举措改变自身形象,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将确保无事故与党员的公开承诺联系起来,似乎有些“风牛马不相及”,毕竟预防铁路事故要从根源上找问题,以公开承诺的方式来确保无事故,不仅让人感觉在作秀,还是明显的“病急乱投医”。

安全从来不是空口承诺出来的,也从不会在一道道行政指令下实现,它只能来自技术上的完善和责任追究的到位。避免事故的最根本途径,是消除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论硬件或软件,凡是危及铁路安全的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存在,这比内部职工公开承诺践行“三无”标准,让人安心得多。铁道部保障运输安全的初衷是对的,但仅靠行政命令和承诺,是无法确保安全的,“年前无事故”的黑色幽默背后,暴露了铁道部通过完善管理确保安全的能力不足。

这个世界上固然没有绝对的安全,但铁路运营的安全性治理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机制,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而不是出了事故才“头痛医头”地上升到政治高度要求作承诺,如果局面有所缓解,绷紧的弦恐怕又迅速松弛下去。一旦安全治理本身陷入时效性与周期性,难免注定铁路安全事故的阶段性爆发。因此,有专家认为,铁路运输安全不必承诺永远,但也不应设置“时限”,如今铁道部说“年底前无事故”,与其说是要稳定安全局面,毋宁说让人有了更多不安。

中国高铁发展迅速,“中国高铁模式”被广为传播,媒体称之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然而事实证明,高铁发展与速度、里程并无直接关系。此前,中国高铁对外宣称系统技术最全,安全指数全球领先,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无疑戳穿了这一“神话”。事故往往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高铁管理漏洞百出,远远没有达到公众的期待。

“7·23”事故的调查结果虽尚未公布,但正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近日所言,这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和防范的重大责任事故。高铁降速,是国家层面对事故反思后的直接结果,此举意味着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或将放缓,以寻求安全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某种程度上说,这不啻为反思、改革铁路体制的一次良机。

没有独立的法人,缺乏网状的监管,缺失充分的竞争,铁老大难免会沦为某些领导个人意志下的政绩工程,进而违背科学规律,忽视运营安全。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撤掉某个人或者完善某项设备和指标,而是发现蕴藏其中的体制性弊病,尽早彻底改革封闭落后、急功近利的落后体制。

现代铁路,需要与之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因为复杂、繁重而放弃改革的努力,只有早日厘清铁道部与运输企业的权责边界,建立起适应铁路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中国铁路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