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寒门学子:春天在哪里?

pinglun 2011-09-17 19:09:56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近日,央视《新闻1+1》再次发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的疑问。报道称,1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农村生源低于30%的现象。面向农村的农业大学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高校又怎样?清华大学新生中,农村的孩子只占到了17%,而全国高考农村的孩子占到62%。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是一直呈下降趋势。

早些年,温总理问道,为什么大学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农村学生真少了,而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按照目前态势,很可能将来中国出现两所大学——“城市版大学”和“农村版大学”。如教育学者杨东平所说,虽然农村孩子上大学了,但享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地方上大学,高职高专比较集中,而研究型大学比例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农村孩子更多集中于“农村版大学”,而以“985和211高校”为代表的“城市版大学”以城市孩子为主。

这预示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育公平问题正在从外在的显性的不公平转移为一种隐性的不公平。”造成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越是有资源有条件的家庭越容易培养出人才,而出身贫困置身农村的孩子越是缺乏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到结果的巨大差异,注定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将加剧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可能会出现“富二代”越富,“穷二代”依然贫穷。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虽然城镇人口大幅增长,但不能成为农村生源减少的主要因素。毕竟,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如果农村孩子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出路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都将难以改变。但目前的情况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额学费可能让全家举债、高校毕业后面临找工作难,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寒门出贵子”愈发艰难。

从上学到就业,农村学生都处于弱势。拿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说,偏远地区的学生获取相应信息都很难,更不用谈花路费住宿费四处赶考。没有培优更没有家长陪读,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环境差异导致差距。除了受教育的机会不等,踏入社会后还会遇到“比爹”,这让农村孩子就业时又输在了“背景”上。所读的大学缺乏竞争力,找好工作又缺乏“硬关系”,严酷的现实让寒门学子前途飘渺。

失去教育公平,遭遇就业不公,让农村的下一代失去很多改变的机会。久而久之,只会让现有的社会阶层更加固化,让处于弱势的人群感到无望,要想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没有上升通道。本来较多占有社会资源的人将更加如鱼得水,而本来没有社会资源的人将沉在社会最底层。这样的结果有悖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初衷。

因此,尽管不少学者提出,让穷孩子也有春天,首先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第二要促进各地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把多余的招生数量投放给欠发达地区;第三要推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在恢复高考30多年后,农村生源锐减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占绝对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问题,更关系到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社会公平,到了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时候了。正如温总理所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一个公平的社会,能带给人们更多希望,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只徒留空谈。教育公平的目标也在于社会公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