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你赞成举办“国际赛事”吗?

yangguangjujiao 2011-09-17 18:51:45 编辑组稿/堇钰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人民网:办赛事的“甜头”

体育的内涵其实远远超出赛场本身。体育对于改进城市面貌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此外,体育所体现的软实力,也让举办世界大赛的中国城市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

北京奥运会,不仅使北京的城市建设加快了很多年,还使长期污染赛场的“京骂”得到净化。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称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是中国获得的第五十二枚金牌,并且是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

广州亚运会同样使羊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番禺亚运城,两年前还是一片田地,如今,一座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居民住宅区巍然矗立。亚运会,让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了好多年。更让人感动的是全市老百姓对亚运会的巨大热情、无处不在的笑脸和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亚运会,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着自觉、深刻的变化。体育,的确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有利于加速城市改造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改良社会风气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深圳特区报:办赛事成为发展催化剂

埃里森·奥戴尔女士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体育系主任,同时也是国际大体联执委,国际大体联大学体育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演讲题目是《伦敦2012奥运会:形成遗产》,她认为,举办大型赛事将为国家留下宝贵的赛事财富。

伦敦是迄今为止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上首座三度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它曾于1908年和1948年举行奥运会,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将在伦敦举行。

奥戴尔说,伦敦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体育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伦敦奥运会遗产规划》中说道,要让5到16岁的孩子每天参加5个小时的运动,而且是高质量的运动,而且还要鼓励现在不喜欢运动的人能够积极地参与运动。伦敦正在实行“国际激励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选择20个欠发达国家,资助青少年参与运动,改变人生。这些将成为伦敦奥运会最宝贵的“遗产”。

奥戴尔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为国家留下的赛事财富是长期的、有形的,包括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赛事传播的发展观念以及旅游、商业、创意产业的发展等等,城市将变得更加精彩。

她举例说,比如200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了英联邦运动会,当时推行“全员志愿者计划”,整个城市16岁至87岁的市民纷纷踊跃报名,招募志愿者达1万多名,一直到如今,这些志愿者还在进行着志愿服务,成为这个城市风尚的引领者。

济南时报:盲目办赛事暴露城市发展浮躁病

和不少城市大兴土木、大把烧钱兴建和投入其他形式的形象工程一样,不少城市一窝蜂地投巨资盲目举办赛事,同样暴露出城市发展的浮躁病。在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眼里,举办大规模、上档次的体育赛事是否“成功”,基本等同于自己的城市兴建的赛道与场馆是否达到“世界级水平”,邀请来参赛的运动员和代表队是否足够“大腕”,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是否足够热烈、轰动……至于该项赛事的举办是否兼顾到了赞助商、观众、媒体、运动员以及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利益,取得的效益如何、民众参与度是否高、综合收益是否大于支出、赛事能否可持续地举办,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城市之间赛事举办“重复建设”,赛事水准每况愈下,民众参与和观看比赛热情不高,因为赔钱而赞助商不愿“烧钱”等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时的热闹与喧哗,最终要归于平静。对这些投入巨资建好了赛道与场馆的城市而言,后继的赛事是苦苦支撑继续举办还是干脆放弃,是两难的选择。而可以预计的是,对于那些难以形成赛事品牌,又缺乏赛事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而言,最终停办这些赛事,恐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投入巨资兴建的场馆与赛道,当然可以为其他比赛所用,甚至可以作为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能在投巨资举办赛事之初,便能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程度是否和该项赛事契合,该项赛事是否有浓厚的群众参与氛围,各项投入能在多长时间内扭亏为盈,赛事能否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足够科学严谨的论证与调查,并征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还会出现多城市投巨资盲目举办大型赛事的情况吗?

检视之下不难发现,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浮躁病,并不仅仅表现在投巨资盲目举办大型赛事方面。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与决策者权力“唯我独大”的行政决策思维不除,出现诸如此类的拍脑袋决策和拍脑袋工程,在所难免。

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在及时洞察这些城市投巨资盲目举办赛事动向、并进行相关约束的同时,更应该在理顺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决策出台的程序设计方面有所作为——如此,方是根除城市发展浮躁病的治本之策。$nextpage$

豆瓣网顾湘:公共投资无法为纳税人带来很好的回报

一种传统的信念是:主办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将使一个地方走向富裕——将有成千上万购物狂来此观光,全世界的电视播出主办城市的免费广告,所有的道路和体育馆将使当地人民长期获益,“建立体育馆将首先为建筑工人创造就业,之后又能够为在其中工作的人创造就业。体育迷们从四面八方涌入,他们会在这里花钱。新的商业将陆续兴起,为这些消费者服务。随着体育馆周边地区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来此居住,更多的工商业(和就业机会)就会兴起……”

但《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足球总是输》一书的作者却说:主办国际体育赛事根本无法让哪个国家走向富裕。体育馆中的公共投资无法为纳税人带来很好的回报,“建设新体育馆需要的建筑工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难道不是本来就有工作?”“如果一个城市必须平衡预算,那么在体育馆上的更多花费必然意味着医院和学校方面的支出减少。这些流失的就业机会必然会抵消掉体育馆带来的裨益。如果该城市不去平衡预算,难道它不正是在为纳税人的未来堆积负担,他们才是有朝一日第一个为之付出代价的人,不是吗?”

在比赛过去之后,体育馆大都被空置,偶尔开个几小时,四周也仍是被荒置的地带。并不是前来观看赛事的每一个游客都会为当地经济注入额外的花费,带来用体育馆的座位数乘以票价、就餐、旅馆、交通等之和得出的巨大数字。

《足球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贫富分化大、还有许多人温饱问题没解决的国家举办大赛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好处,《FIFA黑幕》则告诉我们,举办大赛对某些官员们自己有大好处:他们从电视转播和销售合同里捞取巨额回扣,各种“附加权利款项”,场馆都是他们的朋友建造的,运动员接待中心都是他们的亲戚经营的,他们倒腾球票,他们捞国际足联的钱、地方政府的钱、球迷的钱、球员的钱。

体坛网颜强:我们还需要什么“运”?

每一个地方政府,估计都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受到了启发和鼓舞,认识到一届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活动,能给整座城市提升带来多大效果。只是奥运会可遇不可求,世界杯更是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巨型赛事,为了实现城市提升的理想,退而求其次,对于许多国内都市而言也都是好的。在国际大事件上排名靠后的城市,退而求其三,踊跃争取至少在国内影响力超凡的事件,于是连全运会这样一个古怪存在的传统体制怪物,也有国内大批省份进行争夺。

没有能力争夺全运会的,更会退而求其四。一些专业性的赛事活动,多少也能提升一下本地知名度吧?所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赛、马拉松赛在全国各地出现。我们不怀疑这些赛事确实能促进当地体育运动发展,只是申办者和主办者的初衷,却并不是那么体育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能如是风行,因为这些赛事都在室外进行,对于宣传本地城乡建设的精神风貌、现代国际化都市大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妙处。要是能够搞定央视一般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做点宣传,那更会蓬荜生辉,当地领导的政绩自然也会扶摇直上……

各种国际性社会活动中,体育赛会是风险相对最低的。等闲一个城市,很难办出达沃斯论坛,但是钱粮充足、政府领导有想法的城市,拿下一个国际性赛事,难度并不大。大家都是从自身、本地区的本位思考,根本不去计较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大型体育赛事。这样的赛事,当然也会对本土体育发展有益,只是申办的初衷,并不完全是发展体育运动,而更接近于寻找那不可捉摸的“国际大都市”光环。倘若从体育运动发展和社会健康水平提升的角度考量,狭隘一点去想,这样的赛事活动,倒真是在哗众取宠。

北京需要奥运,上海需要世博,广州需要亚运,只是接踵而来,延绵不绝的这么多赛事,我们都需要吗?申办的各地政府,当然仓廪实足,然而如果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同样的预算完全用来提高当地社会健康体育水准,那么没有国际赛事的喧嚣,反倒能达到更好效果。

人民日报:豪华赛事“一次游”可以休矣

一些国际顶级赛事纷纷登陆中国,的确填补了国内赛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空白,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办赛城市知名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城市在投资建场馆、花钱请明星方面颇为在行,而在将顶级赛事的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的精神气质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办赛热情有余而后劲不足,“一次游”也就成了顶级赛事在国内诸多城市的终极命运。

但凡称得上顶级赛事,一定有严格的办赛标准,也一定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以图热闹、重炒作的心态承办国际顶级赛事,这种出发点本身就与顶级赛事的内在要求格格不入,两者最终无法再度携手也就势成必然。

其实,即便是名满全球的顶级赛事,当其出于种种目的“移植”到固有势力范围之外时,赛事的影响力已经打了折扣。而国内诸多城市之所以乐于承办顶级赛事,看重的只是人家的名气。至于培养群众基础、营造文化氛围这些耗费精力的事,则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去做。可以想见,如此办赛会将顶级赛事办成什么样子!

只重表面轰轰烈烈、不管实际收益的顶级赛事承办模式,只会把顶级赛事办成豪华赛事。而欲改变这种愈演愈烈的豪华赛事“一次游”现象,及时引入赛前评估、赛后监督机制尤为必要。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需要通过承办几场国际顶级赛事来证明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应是借鉴人家办赛的精髓、打造能够彰显自身文化底蕴的高端赛事,而不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非但引进来的赛事没办好,反倒浪费了资源、损毁了声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