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巨资办赛事 赚了还是亏了?

yangguangjujiao 2011-09-17 18:20:52 编辑组稿/堇钰 总第108期 放大 缩小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中国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

此后,我们还会看到有更多的国际性大型综合赛事进入中国:2013年,会有天津的东亚运动会,2014年,将会在南京举办第二届青奥会……结合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至少每两年,会有一个巨型的国际性活动在中国举办,大部分以体育的形式出现,趋势是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中心城市,向其他都市蔓延。

可以说,自从洛杉矶奥运会让举办方赚了钵满盆满之后,其示范效应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可能是为什么国内许多城市乐于举办体育赛事的原因之一。那么,举办体育赛事是不是在做生意呢?如果它具有商业性的特点,在中国,花巨资办赛事,到底是赚还是亏呢?

体育经济的模式

举办体育赛事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大型体育赛事的主办权。体育赛事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为主办城市市民提供娱乐,重塑城市形象和加速城市建设与改造,还可强力刺激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额外的税收和赛前赛后发展效应。另外,主办城市的旅游业、环保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就业机会都将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一体化、城市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也都将会大大改善,同时餐饮服务、旅游文化、市民的文化素质等也都会有长足的改进。

目前,世界上的体育经济大致有以下两种:

市场主导型:如美国的“俱乐部+中介机构”模式,它具有完善的俱乐部体制和职业联盟体制以及发达的体育中介机构;英国的“消费群+市场体系”模式,它具有国民消费传统和完整的体育市场体系。

政府参与型: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府采取措施对体育经济进行宏观干预,如,法国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日本的梯度发展战略等。

招商引赛

和招商引资一样,“招商引赛”如今正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关键词。

中国城市热衷“招商引赛”,直接目的是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加强对外交流,向国内外展示城市的形象,从而为招商引资、加强与外界合作搭建桥梁。事实也证明,体育产业对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拉动、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各城市引进赛事、尤其是国际赛事的动力。

有鉴于此,承办中国官方背景的赛事如全运会、城运会等综合类赛事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大部分没机会承办大型赛事的城市或转而寻求与单项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承办单项国际赛事;或自行创建一项赛事,以吸引外界的目光。

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的报道,在后奥运时代体育竞赛表演业对举办地的城建、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举办奥运会,北京的城市建设实现了飞跃发展,城市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承办赛事“打造城市名片”的理念,已经向很多中小城市普及。比如广西柳州市希望通过举办F1摩托艇比赛扩大城市影响力,河南漯河市则希望通过举办女排精英赛打造一座“排球城”。

但并不是每次体育赛事都能给举办地带来好运,据上述报道,当年上海传出可能不再举办F1比赛的消息,原因在于赞助商退出、举办费用太过昂贵和观众人数不断下滑。然而,上海市有关方面却“骑虎难下”,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兴建的上海国际赛车场一旦离开了F1比赛,无疑就将失去它最主要的功能和价值。

目前,很多城市的赛事冷冷清清,卖不出票,拉不出赞助,甚至有一些城市靠摊派给当地企业维持赛事。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却仍然争相举办大型赛事。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无疑是重要的诱惑。据媒体报道,为了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南投入1400多亿元用于城建,使这个城市的面貌脱胎换骨,当地政府的理念是“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承办权就是发展权。”

而体育赛事真的能拉动当地体育发展乃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吗?结果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这些“存在明显的盲目性”的赛事拉动的仍然是水泥和钢铁,甚至是当地的房价,树立城市形象,拉动地方GDP的增长仍然是举办赛事的最大目的之一。对于当地经济而言,大搞赛事项目和大炼钢铁没有本质区别。

据媒体报道,济南全运村小区,从2008年11月开盘时7800元/平方米均价涨到了2009年8月8500元/平方米,而至开赛前就飙升到14000元/平方米,而济南市区的房子也不过5000多元/平方米。另据媒体报道,济南的房价在全运会的带动下,“东部的不少楼盘均价一个月就飙涨了千元”。$nextpage$

重引赛、轻招商的独角戏

除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之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体育热情的高涨也是“招商引赛”的驱动力。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广州亚运会使中国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在各个城市,各类健身、体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国人传统的晨练习惯,尽管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但数目庞大的中国民众平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许多城市在“大上赛事”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赛事的群众基础,导致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受到冷遇,“花财政的钱唱独角戏”。

以中国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市为例。太原一度以污染严重远近闻名,近些年来污染大为缓解,为了向海内外展示环保取得的成就,太原尤其希望通过引进国际性赛事重塑自身形象。为此,自2007年以来,太原先后举办了小轮车世界锦标赛、女子摔跤世界杯、国际象棋大师赛等一系列国际比赛。由于这些体育项目在中国尚属小众项目,难以获得观众的捧场,这些赛事在与观众的互动方面并不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众多城市在“招商引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重引赛”、“轻招商”的问题。政府在引进赛事上积极与国内外体育组织斡旋,但在市场开发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以2010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薄弱的市场开发就是许多办赛城市的缩影:一是办赛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拨款;二是电视转播权无偿提供给电视台,且无法分享广告收入;三是没有冠名。此外,其他各环节的商业开发也都无从谈起。

援引《银川晚报》2010年的报道,在欧美地区,举办赛事一般都有各类赞助、冠名,形成了完善的体育产业链条;资金来源于体育产业,最终又回到体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而中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靠政府投入,导致赛事难以持久并形成传统品牌。因此,地方政府宜两手抓,在大力引进赛事的同时,注重市场培育,以免一旦成功引进赛事,又面临无米下锅只能靠政府投入的尴尬。

城市建设的机遇

当然,举办体育赛事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为城市的硬件设施全面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成功申办体育赛事将吸引来自国家政府、民间和海外的大量资金投资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这种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所产生的几何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将拉动主办城市、周边城市,甚至全国的经济快速增长。

投资建设运动村、交通改造工程、大型体育场馆的建造和相应的改造以及星级宾馆总数的扩充也必定要在赛事举办前完工,业内人士认为,场馆兴建、运动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更新等一系列的投资,都将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消费。运动会之后主办城市与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差距将明显缩小,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将显著改善,商务中心区、城市重点功能区、城市危旧房改造和卫星城开发建设都将取得重要成果,城市现代化服务和承载能力将显著增强,交通、通信方面都将得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都将大幅度提高,举办赛事也将对城市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升作用。

产业受益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带动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体育产业是一个上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极强,它可以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包括第二产业中一系列相关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其他相关产业的活力和增长潜力。

目前,体育产业已将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建筑业等各部门产业的发展紧密地融为一体,其产品相互利用率较高,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比如,在美国经济结构的42个部门中,体育产业的关联强度居第8位。正是这种较强的关联性使体育产业能够叠加到其他产业中去,创造“1+1>2”的效应。赛事的举办,对第二产业中的其他行业也将产生有力的推动,如房地产业也会由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正是这种较强的关联性使得体育产业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潜质。

举办体育赛事最直接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与体育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会展业、文化产业等行业,举办体育赛事对这些行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方面,传统服务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会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明显提高。近年来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对世界旅游业,特别是主办城市及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刚刚落幕的深圳大运会为例。在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教授看来,大运会给深圳带来的不仅是体育领域的进步,还有深圳为大运会做的种种准备和由此带来的对相关产业的积极影响。“举办一届大型运动会,必将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高汝熹分析,“深圳同样不会例外。”官方资料显示,深圳为大运会展开了多项基础工作,如水行动计划、大气治理计划、地铁开通和地铁施工场地环境恢复计划和广告整治计划等。

为了营造良好的大运会氛围,在场馆建设方面,深圳数年前就加快了建造节奏。数据显示,深圳全市的健身路径已从1999年的不足20条增加到2775条,还有1400多个露天乒乓球台,65个健身园,650多个篮球场等。

“在打造深圳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时,还将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此,高汝熹分析称,“与基础设施有关的钢铁产业、水泥产业和交通产业等都将受益,同时带来了诸多就业机会,并对周边区域乃至珠三角地区带来发展良机。”据去哪儿网酒店业务高级总监王京对媒体分析,凡是国际性的赛事,都会在举办地掀起或大或小的一番旅游热潮,“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和澳门一直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和购物胜地。观赛之外,用2—3天时间进行短暂的港澳之旅将会是不少人的选择”。

新兴产业也是第26届大运会的直接受益者,如新能源汽车。深圳市政府之前介绍,“大运会期间,深圳市将投放2011辆新能源汽车,约占总交通车辆数的52.8%,组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支新能源车队。”$nextpage$

“大运会是会展业中层次较高的展会之一,它的举办将使深圳的文化品位大为提升,对于整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高科技内容产品、旅游、艺术表演、体育休闲娱乐、创意设计产业,都有一个展示或发展的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过,广东珠三角发展研究中心的区域专家王廉却表示,大运会主要影响力还在体育领域和文化交流领域,“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说经济影响,大运会最重要的带动还是在第三产业方面,尤其是服务业。其中,高端金融服务业将在大运会期间及大运会之后很长时间内对深圳产生良性影响。”

负面影响

网友“哥不是传说”通过比对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花费8.31亿元,多哈亚运会开幕式花费了1.8亿美元,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花费约3.8亿元。如此大的花销自然引起百姓的质疑。

为赛事盲目投资建设及不确定因素投资的增加。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主办城市投入大量资金。一些盲目摊建使主办城市财力透支,造成巨大亏损,如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只花1.25亿美元,但后来完全失控,就修建主场就耗资3.5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主办城市追加经费投入,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共花费了116亿美元,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仅为防恐怖袭击、安保等费用就高达13.8亿美元。

召开赛事后体育设施的闲置。主办城市为大型赛事耗巨资修建的大量体育设施和场馆在赛事结束后被闲置乃至废弃,甚至有些地方对部分场馆进行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体育设施的闲置是众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后的普遍现象,比赛后遗留下的体育设施大量闲置、维修保养费用昂贵等成为难题。

赛事结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赛事前后人口金融的短时间高密度聚集、满足比赛需要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密集的文化产业与高强度的市场运作等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热潮并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可能造成商业泡沫和供求落差。赛事结束后需要适应的不仅是诸如就业岗位骤减、场馆设施空置等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同样需要应对可能对城市市民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

体育赛事带给主办城市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究竟能把握多少发展机遇,能减少多少负面影响,这都取决于主办城市的筹办思路是否正确,战略规划和体制安排是否科学,各项工作是否扎实、到位。

首先要创新运作模式,一改过去大型国际赛事上一成不变的政府包办模式,要积极推行由“政府牵头抓总,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尽可能地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去办赛事。二是在筹办过程中组委会要始终遵循“精打细算、节减成本”的方针,精简机构和人员,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实行定岗定员,优化组合,要把每一笔资金都落实到该办的事上。三是运动场馆设施规划建设遵循“四用”原则:新建补用、改建利用、竞赛适用、赛后使用,切实控制新建场馆规模和资金,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特别是使场馆在赛后能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健全调控机制,对市民就业、物价平衡等均认真调控和做好防范措施,力争将赛事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链接】

国际性大型综合赛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9年,香港东亚运动会

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奥会

2010年,广州亚运会

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

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

2014年,南京第二届青奥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