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众说纷纭话高铁

yangguangjujiao 2011-08-23 14:04:22 编辑组稿/堇钰 总第106期 放大 缩小

 

浙江在线: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

每条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来临,也要用同样的虔诚向他们挥手告别。人死去了,但他的尊严还在,他们经历了苦痛,在一场灾难中离世,我们无法挽救他的生命,至少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恢复他生前的模样,他的人格应该得到我们尊重。而这其实也是告慰家属最好的方式,让他们干干净净地离开,家属们心中的痛苦也会减轻一点。这不是同情怜悯,而是告诉每个人,我们都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失去的那一部分,每个人都很重要。所有以生命名义的低首,必然寓示着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灾难是生者的叙事,给生命以尊严,给死者以敬意,才能让生者有信心地活着。

“慎终追远,死者为大”,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这次救援行动中,为了保护死者最后的尊严,消防官兵和武警战士用手刨出了遗体,一些战士的手指甲都被磨掉了。这样的救援举动非常人性化,让因灾难而离去的人享有了最后的尊严。尊重生命不需要豪言壮语,它细化在每一个丰润而灵动的细节之中。

浙江日报:车祸拿不出名单 实名制名存实亡

按理说,乘客使用身份证或户口本等身份证明购买火车票,铁路部门应该对每位乘客的信息和座位表了如指掌。而事实上,许多火车站只是将实名制“落实”在购票阶段,除了购买车票时需要出具身份证明,之后从进站、检票、坐车一直到出站,不再需要任何身份证明,也没有工作人员来验证车票和乘客的身份是否相符。如此一来,买票的不一定就是坐车的,坐车的不一定就是买票的,乘客信息极易错位。

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的实名制实际上已成为有名无实的“花架子”。等到像这次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需要提供完整正确的乘客名单时,自然很难拿出来。不可否认,动车实名制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操作环节和办法还有待完善。更重要的是,再好的制度还需要有人抓落实。铁路部门应吸取惨痛的教训,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形成规范的制度化操作,让实名制名副其实。

京华时报:请真诚回应事故背后疑问

一个新闻发言人,怎么可能回答所有的提问?一个渠道,怎么可能回应所有的疑问?情况通报会虽然是一种形式的“权威发布”,但针对这样一起复杂的重大突发事件,在信息流动极其快捷频繁的时代,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假如有一个适合公众庞大知情需要的信息团队,在高频度地发布信息,在及时充分地发布信息,在微博等新生舆论聚散地发布信息,公众对这一事件的“信息饥渴”不会到如此地步,微博上不会有诸多猜测、疑问甚至谣言流播。

因此,我们期待铁道部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形势,选择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回答公众的各种疑问。特别是对一些事故的核心信息、公众关切的关键信息,作出充分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

新民网评:对动车追尾事故还须严查高铁产业链

一方面,中国高铁隐秘产业链中32家上市公司包揽了高铁动车组、车厢、线路建设、调度系统、信号系统等所有建设和技术。这块“蛋糕”之大世界罕见。赚钱红了眼的上市公司,面对全世界都不曾见到的中国高铁的疯狂扩张,恨不得一口把几万亿“蛋糕”都吞下去,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把人命关天的安全问题抛诸脑后。另一方面,面对高铁如此之大的“蛋糕”,除了32家上市公司外,一些新公司不断涌进来,甚至使用大肆行贿手段也要挤进来。

除了救助受害者、追查责任、惩治责任人之外,希望政府从每一个环节开始追根溯源,对相关公司一一排查,对偷工减料发不义之财者,对存在腐败行贿受贿行为者要一挖到底,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中国青年报:乘客安全不是“赌”来的

一场特大事故的发生,并不能完全否定中国动车的安全性,但当曾经的承诺在事故面前灰飞烟灭时,公众不得不担心,我们到底有没有为追求速度而牺牲安全保障?动车和高铁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在追速度争第一的路上,到底存不存在“赌”的心态?

高铁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因一起事故的发生而改变,但应该谨记“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永恒主题”。保障乘客乘车安全,这安全不是“赌”来的。这次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公众对动车、高铁的信任,当乘客需要为自己的出行安全祈祷时,再快的速度又有何意义?如何弥合公众对高铁、动车的信任,需要铁道部门付出更多行动。

中国青年报:从高技术决定论中醒醒吧

经过多年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中国铁路技术现在突飞猛进,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可是,任何高技术装备最终有赖人的操纵,高技术再高再新,操纵者还是由人组成的团队,这就把高技术系统与常规性的组织管理、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了。所谓系统风险,往往是由管理混乱与人的不当行为触发的。日常管理滞后,或稍有人为疏忽,铁路的系统风险就会与世界最高速度产生乘数效应。

铁路安全,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高低的问题,还与日常管理、与人的因素高度相关。没有技术创新,不会有领先世界的中国高铁技术,但运用高新技术,不能走向对高新技术的迷信。再高超的技术,最终要靠人来控制,必须与普通技术、日常管理及维护等结合起来。在高技术对系统风险的乘数效应下,岗位责任、工作经验具有决定意义。这时候,人们运用的不是高技术,而是常识。

CCTV白岩松:中国高铁,重建信任!

《新闻1+1》节目开播之前我看到了一个专栏作家宋石男的建设性的微博,写得挺好的,“谅解建立在在真相之上,没有真相,没有谅解。部门要摆脱塔西佗陷阱(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就必须深入调查事故真相,坦然道出事故。任何的遮掩或回避只能激怒民众,加深裂痕。”

这对于铁道部,以及相关的部门提醒就是,必须要坚持说真话。绝不能说已经说了二十句或者三十句真话,觉得说一句假话也没关系,这一句假话就会把前面的真话所积累的某种信任全部丧失殆尽。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当然,仅有真话和真相是不够的,建立大家对中国铁路的信心和信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有很多是处理这次事故当中的一些细节。

人民网评: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显然,在现实中,对安全生产运行指令的执行力不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公共交通安全,到煤矿安全,再到食品安全,有关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再表明,安全的理念、制度、程序等等在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不能转化成为安全的执行力。结果就是,这些理念、制度、程序在空转,执行的人却虚位了、缺位了、走神了、大大咧咧了、麻痹大意了……中国人,从什么时候懂得敬畏制度?只有把安全的制度规则视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这些对民众安全的“守夜人”才能真正担起责任来。

曾有专家说过,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安全处罚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发展只是“粗放式发展”,是那种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发展规律的“跨越式发展”。如果遵从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这种“安全处罚期”不仅会大大压缩,甚至会不存在。一些安全事故的血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安全。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环球时报: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

温州动车追尾是迄今以来最多社会思考的中国重大事故之一。现在几乎每一个公共事件,都会引发舆论的深究和追责,而所涉政府机构总是在舆论的追问下不知所措,这种在错误面前支吾态度带给官方形象的杀伤力,往往超过错误本身。

不是它们与舆论沟通的方式不对,而是从态度的根上就错了。中国社会在变化,互联网带来舆论民主的强劲发展,但这些部门的心态仍停留在过去。它们以往经历的表扬和自我表扬太多了,对于问题,那里的很多人以为,一切都可以“低调”过去,舆论闹一闹,但只要他们“按照规矩”办事,问题“就是宣传部门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舆论,越来越不像“没有牙的猫”,以为可以像老鼠一样在它面前大摇大摆走过的官僚主义者,终将会被它死死咬住。

可以预见,将不断有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卷入公共危机中,它们在舆论面前的笨拙将不断显现。这些笨拙将给中国的大形象抹黑,并将一点点损耗中国的政治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应当受到中国官方的高度重视。在这个新时代里,谁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引导”舆论,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