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听证“专业户”何时代表人民?

yangguangshehui 2011-08-04 21:12:46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105期 放大 缩小

 

备受关注的广州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于7月18日召开。17日,144位报名的市民以抓阄的方式现场产生了8名正式代表和6名旁听代表,有网友指出,在选出的乘客代表当中竟然有交通部门的退休科长。

随后有知名人士在微博爆出4名听证“专业户”的存在,“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引发网友热切关注,直呼“被代表”,网友感叹其运气简直可以买彩票。其中64岁的胡丽天7年里竟然一共参加过19次各类听证会,对涨价皆投赞成票,被质疑为听证“托儿”,更有人称其为成都听证会“最牛群众演员”。据了解,胡丽天在听证中先后支持过涨水价、涨的士价、涨停车费、摇号购车等等,并有名言:“人活着就是占用、消耗资源,所以政府收任何费都有理。”

实际上,听证“专业户”的新闻公众并非第一次听到,此前合肥曾经出现过职业听证人。可怕之处在于,他们犹如会说话的机器,被设置了固定程序,永远只会说“是”,而不会说“不”,这样的“代表”真的能够代表绝大部分消费者的利益?

听证会起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代表民意,体现公平、公正,深受人民喜欢。中国与国际“接轨”,涨价必须先听证。

然而,目前听证会正在遭遇空前的公信力危机,这次听证专业户的集体“亮相”,突破了公众的承受尺度。追溯历史,中国引入价格听证制度,至今不过10余年时间。听证制度的设计初衷充满着善意与进步,通过听证代表的观点博弈,使政府决策趋向合理化。设立听证会制度,也是实现公众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听证会越来越被诟病,不少百姓认为听证会就是走过场,听证代表就是内定,以至于参与热情锐减,东莞居民水价听证,征集听证会参加人,却无人买账就是例证。

听证会沦至人人炮轰甚至避而远之的局面,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制度无力。早在2002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施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2008年12月1日,《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正式施行。但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践行,一些价格上涨根本就不举行听证,亦非新闻。

二是管理缺失。《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定价听证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按说价格主管部门应该不偏不倚,确保权力节制,维护公共利益,但是不少部门表现得十分暧昧,垄断企业一呼吁涨价,立马呼应,甚至鞍前马后为之效劳。在遴选听证代表时,特意挑选“听话”的、与垄断企业保持一致的代表。由于信息不透明,公众无法监管,往往听到“涨声”一片,但为时已晚。

要有效遏制听证专业户现象,就需改革现有制度。听证会不妨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在信息披露上应确保最大程度的透明,程序如何设置,公众如何参与,代表如何遴选,现场如何博弈……都应阳光化,而不是秘密操作、选择性运行。令人欣慰的是,不少人大代表已经建言制定《听证法》,法律完善并能得到严格落实,听证乱象才会少一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