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被“国情”糟蹋了的牛奶

yangguangshehui 2011-08-04 21:11:53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05期 放大 缩小

 

虽然“毒奶粉”事件已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但关于中国乳业标准的热议与争论却自始至终没有停过,继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高调表示支持其观点,外界对其自揭乳业伤疤的话表示赞赏。但随后光明乳业在其官网发声明,表示收回总裁公开支持的言论,而王丁棉本人也表示最近备受各方压力和“公关”。

媒体调查显示,8成网友对中国奶业投了不信任票。86.2%的人表示,已经对牛奶质量不信任;其中76%的人表示,要么不喝奶,要么就喝质量有保证的,价格高也只能在所不惜。94%的人选择买高价奶,选择质量,支持提价;50%的人认为,乳品企业混乱竞争导致了中国奶业标准最差;还有15%的人认为,个体散养模式降低了牛奶质量。

中国特色的“国情说”

面对关于国际标准和中国特有标准的争议,“中国国情”再一次出面救驾,成为某些利益团体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针对各方的声讨,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表示,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奶业发展由消费水平、冷链储存、交通状况等综合情况决定,巴氏鲜奶在中国发展了七八年,仍在30%的占比内徘徊,而常温奶仍占70%,这符合国情。巴氏鲜奶是一个发展方向,在国际上占比约达80%,但发展中国家则应客观分析。”

谈及行标菌落数偏高问题,那达木德指出,标准问题很复杂。他说,农业部制定标准时顾及中国超70%奶农都是散户,生产水平很低,如果把标准定高,散户牛奶都不合格;如果倒掉则害苦奶农。

国情论者大义凛然表示要捍卫奶农利益,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乳制品产业的现有链条上,奶农处于最底端,很容易沦为受害者。当大的危机到来时,往往成为企业行为的“垫背者”。

什么是国情?因为牛奶质量达不到标准,就降低标准让其“达标”,罔顾消费者利益,这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情。任何的一个产品的标准,都应当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博弈过程,在这里,消费者的话语权却早早被排除在讨论之外。如果不从制度上激励生产方式的转变,只一味降低行业标准,中国乳业将再一次失去消费者的集体信任,这才是乳品产业即将面临的最大危机。

究竟是顾及散户奶农的利益还是个别大企业绑架标准?企业叫屈者解释,若论实际影响,放宽生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损失对奶农的话语权,且增加低标准原料的加工成本,企业怎会自乱阵脚?而质疑者坚定认为,降低标准,客观上特大企业是受益的,可以借此扩大收购半径,缓解原料匮乏压力,“至于增加加工环节成本的弊,远小于扩大奶源带来的利。”

经营企业还是经营牛奶?

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彻底曝光,由于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食用者发生肾结石病症。三鹿集团倒下了,许多大型奶企纷纷因自己的产品有染而失去了叱咤风云的底气,外国奶粉做原料的降价进来,做品牌的涨价上市,此次事件堪称是中国乳业的“9·11”。中国乳业的畸形发展为这场产业大地震早已埋下伏笔,产业摩擦终于撞出了地光。

中国乳品行业于2004年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指南》规定,“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得称鲜”,简称“禁鲜令”。因此,凡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但是,“禁鲜令”直到2007年才开始执行,其间一拖再拖,又在2009年予以解除,有关人士猜测,这是国内几家乳品巨头的利益角逐所致。

王丁棉表示,“禁鲜令”的要害,就是将新鲜有生命的“牛奶”,贬值为或等同为无生命的“水”和奶粉、乳清粉、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添加剂相混在一起的一堆化学混合物,使消费者无从分辨奶质的优劣。这样,奶源质量好,生产成本高的巴氏灭菌奶、低温鲜牛奶等产品,就无法凸显自身优势。此令在2009年予以解除,如果当时“禁鲜令”执行下去,乳品加工企业将不再去收购高价的生奶,也不会去做巴氏消毒奶了,并且有可能采用奶粉加工还原奶。

“禁鲜令”的执行,保护了以伊利、蒙牛为首的几家生产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的企业利益。相对而言,光明、三元这些城市型奶业代表所生产出的低温鲜牛奶、巴氏灭菌奶则无法明确地向消费者传达其产品的主要优势。在其执行以前,光明、三元等奶业集团,会在它们生产的低温保鲜奶上打上一个“鲜奶”的字样。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这种低温保鲜奶的包装上都会有特殊的标志,区别于普通的高温灭菌奶和一些含乳制品成分的饮料。

“禁鲜令”虽已解除,但新的乳业质量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是“禁鲜令”的继续。很显然,原本想通过“禁鲜令”达到的目的现在都以这种方式和渠道达到了。很多城市型乳品企业,在蛋白质含量和细菌数上,都已分别做到了3.0%以上和20万以下,达到了欧盟的乳制品标准。而新标准出台以后,一些北方乳业集团只要把这两个指标做到2.80%以上和200万以下,就可以和我们站在同等的水平线上竞争,这完全是不正当市场竞争。

谁为消费者的利益买单?

在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公布的最初就曾跳出来指责乳业新国标“降标”的多位专家学者随后相继“收声”,某著名上海乳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屡屡叹气欲言又止,只说千万别再让他讲了,他不能再讲了,因为自己已经在两次大会上被“有关方面”点名批评警告了。

在风声最紧的时候,甚至连乳业斗士王丁棉也不得不在这股潜在的“压力”下低头,一度对外仅以“乳业专家”身份出现,而不挂任何协会的头衔,称“怕惹麻烦”。最后,王丁棉以独立的、孤单的姿态坚守阵地,成为了孤胆英雄。

高压之下,专家、消费者都感到“鸭梨山大”,而施压者却认为正是这些受压的人造成的强大舆论压力让自己深感压迫,这看起来成了一条解不开的死循环。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就该接受百家争鸣,任其畅所欲言。将一个热闹的议题盖上锅盖压起来,那锅里的气压当然要升高,迟早也有盖子压不住的时候。

在各种利益博弈中,似乎唯独消费者的利益被忽略。“别让公众为倒退的牛奶标准而哭泣。”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

“新标准的出台让行业倒退,让消费者对国产乳业的信心再次遭受重创,已跌入谷底,整个行业受损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南庆贤表示。

据悉,目前农业部正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卫生部也正依法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否认新国标倒退,并称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是,南庆贤认为,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奶业国情固然需要考虑,散户奶农利益需要照顾,然而国民的身体健康更需要保护,民族身体素质更需要进步。我认为应该从源头做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授奶农科学育牛,国家也应该根据出奶数目补贴奶农,鼓励奶农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艺、提高养殖水平,保证生乳的高标准,而不是为了所谓奶农利益和企业利益,这样博弈!”南庆贤说。

而网络上关于新国标争论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倍增,“我该相信谁?”、“喝低标准牛奶不如白开水!”、“这个行业太乱了!”等等质疑之声此起彼伏。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为低标准辩护倒也可以理解,但认为“喝奶比标准更重要”却是违背常识,本末倒置——在需求和安全之间,谁更重要不言自明,假若一种东西没有安全,如同废品甚至毒品,这就不是需要而是危害。

对此,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经历过去种种乳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心本就缺失,草木皆兵,现在无休止的争论只会越来越打击消费者信心和对行业的信任度,“这种负面效应的传播还会产生连锁效应,比如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和信任度的流失,可能会波及到其他食品行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