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保障房“阴谋”

yangguangjujiao 2011-08-04 19:33:07 总第105期 放大 缩小

 

近年,“阴谋”在中国甚嚣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相交叉的范畴,某些“臭味相投”的利益集团专门钻政策的空子,投机取巧,盯着政策扶持这个大“蛋糕”,明着顺从,背地里却阳奉阴违,在政策执行上大耍“计谋”,致使中央原本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落在实处之时却成为了千疮百孔、遭人唾弃的“吊诡”。

保障房就是被层层阴谋毁掉的实例。因为,当为民谋利的保障房成为一种名义时,其就已经沦为了一场阴谋。

顾名思义,保障房即与商品房相对应,主要是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国务院宣布重新建立保障房体系。从此,中国楼市迎来新的“保障房元年”。2011年,中国住房领域进入“市场”和“保障”衔接的关键之年。完成此衔接务的关节点,就是扩面提速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

在指标与时间表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地方各种建设模式、融资方式和土地政策推陈出新。然而,在积极争取资源、时间的同时,一些创新举措受压变形,沦为刻意的投机倒把,或是政策“擦边球”,亦或是开发商牟利的“幌子”。

不少保障房乱象频被曝出:产权模糊的回迁房、福利房被编入保障房以充数字;在土地“未批先建”和“财政担保贷款”的双重禁令中寻求保障房融资突破;此外,因“重建设、轻管理”而引发的保障房寻租、投机行为也有抬头倾向,如经济适用房黑市交易……这些“阴谋”千奇百怪,搅动市场和经济局势,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政府调控效果势被弱化。

而在论及操作层面,也有许多尚待明朗的问题。进入“跑步前进”的保障房的建设质量如何保证?哪些人应该入住保障性住房?如何避免其成为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的灰色地带?保障房是否有退出机制?凡此种种,亟待解释。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