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电荒老病复发暴露体制之困

yangguangshixian 2011-07-05 16:55:29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03期 放大 缩小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2004年,我就详细论证调查过电荒,时至今天,造成电荒的原因还是和当初一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相关部门在改革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耗尽及‘拆东墙,补西墙’方法的失效。”

针对今夏严峻的用电形势,国家发改委再次使出“调价”手段,采取“拉电价、压煤价”的调控措施以应对燃眉之急。不过,受访专家均表示,在计划定调的电价、垄断的电网系统以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的粗放型增长面前,调高电价并非长远之计,甚至可能加深“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也有专家认为,电荒并不完全是坏事,反而可以倒逼并追问煤电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解决问题症结的契机。

国家电网表示,将严控“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压减不合理用电需求;配合地方政府完善峰谷分时电价,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加大价格杠杆的调节力度;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制定完善的有序用电方案,做到“限电不拉闸”,并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医院、学校等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户用电。


价格管制加剧恶性循环

根据往年经验,每逢电荒,政府都会出面干预,今年亦无例外。5月3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15省市非居民用电价格1.67分钱。同时,发改委宣布已于4月10日起上调了12个省份的上网电价,安徽、湖南、江西的上网电价自6月1日起上调,这些省份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2分左右。

对此,韩晓平直言,“现在不涨价的话,五大发电公司就撑不下去了,但是电价上调也未必能够达到减少电企亏损的预期效果。”在非常时期应对电荒,采用价格行政调控手段有必要也是有效的。可以使火电企业增加一定收入,刺激他们持续低迷的生产积极性。他指出,不过此举刺激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但大面积亏损局面仍难以扭转,因为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有业内人士向中央媒体透露,国务院正在酝酿的《关于改善火电企业困难若干办法的意见》中,关于解决火电企业困难的规定多达40余条,其中至少有10条涉及为火电企业提供补贴的内容,还有多条涉及煤价管制。

不过,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解决方案。因为电价一上调,煤炭价格随之跟进,电企刚谋得的微薄利润立刻就被煤企吞掉。电价每调价0.01元,煤价就会出现50元左右的涨幅,而0.01元只能抵消28元的电煤涨幅。

“没有解决电力体制的问题,仅仅靠财政对于发电企业补贴、上调电价,将再次陷入煤价、电价轮番上涨的怪圈。”韩晓平说。

来自中电联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4月份发改委上调部分省市上网电价,旋即引发煤价跟风上涨,很快“吃掉”了电价上涨的利润。为此,发改委就电煤价格约谈了相关企业,不过这种做法已经引起市场反感。针对煤炭合约价和电价管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李朝林表示,“中国正在使用计划经济的方法来调控市场经济,政府过于介入这个市场了。”


价格双轨制重挫电企

电监会一位官员指出,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约73%的火电企业受制于高企的煤价和恶化的经营状况,发电积极性不高,开工率低,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是本次电荒的主要原因。一家发电企业的内部人士表示,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他们不愿多发电,“因为发得越多亏得越多。”

事实上,火电的行业性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五大发电央企今年前4个月火电生产亏损10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72.9亿元。此外,五大集团去年运营的436个火电企业中,有236个亏损,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处于破产境地的企业有85个。2010年整个火电行业亏损面超过40%。

“火电的心态也很矛盾,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政府的监管和电网的处罚,又不能少发电。目前火电正在透过煤炭、港口、风电等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亏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该人士说。$nextpage$

专家指出,影响火电企业经营状况最主要的指标有3个:上网电价、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和煤价。前两者变化不大,所以决定火电厂利润的正是煤价。

现时的情况是,上游的煤炭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下游的电力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价格控制,形成“市场煤”与“计划电”顶牛,这种“一头放开、一头封死”价格双轨制的做法让发电企业叫苦不迭。

“煤价快速攀升,成本上涨,但作为火电企业收入最主要来源的上网电价却未相应提升,反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即便自身成本上涨,也无法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及时传导到下游。因此在双重挤压下,亏损成为必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关键之策:尽快启动电力改革

尽管通过强力的行政干预可以暂时稳定电煤供应,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执行效果也不理想,局面可能更加恶化。韩晓平表示,解开能源乱麻的关键还在于尽快启动电力改革,建立有效的定价机制。供电企业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价格根据用户用电特性和安全要求,由双方以及燃料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共同协商。

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这其实是诸多业内专家开出的共同药方。在他们看来,煤、电、油、气等供需中的突出矛盾,以及气荒、电荒、油荒,追根究底都是价格问题,最经济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启动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确立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然而多年下来,电力体制改革依然步伐缓慢。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为止只完成了第一步“厂网分开”,后面三步还遥遥无期。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看,输配分开、主辅分离的目标还只是停留在理念阶段,实际操作起来面临很多困难,涉及各方面利益较多,一直难有进展。

内地知名财经评论人士邓聿文认为,要推动中国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关键是加强中国电力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从完善中国电力行业的统一电力监管体系做起。

韩晓平则指出,电力体制内部实行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前提。应该让电网公司实现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电网公司实行股权的多元化,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而且“这一过程一定要让地方政府参与进来,”只有将电网与地方政府相结合,才能使管理更有效率,从而改善用电结构,使交易双方更有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亏损的问题。

现在火电行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改革,今年的电荒绝不是顶峰,明后年可能出现更大的电荒。


应急之措:煤电联动

“市场煤、计划电”僵局如何打破?从以往的经验看,电荒的结果通常是政府启动“煤电联动”,适度提高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

事实上,煤电联动机制从2004年底就已开始,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1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1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相应调整电价;如变化幅度不到5%,则下1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再进行电价调整。

可是,虽然有了电煤联动,国家发改委也果断放开了电煤价格联动的行政指导,并放手让于市场,但最后的效果仍然难如意,两大产业至今却因缺乏共同的利益机制而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要么被推迟、要么被打折。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表示,煤电联动在电力行业未完全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短期内可行。

武承厚指出,从长期看,电价市场化改革未解决,国内煤电合同“顶牛”还会继续发生,即使有行政之手高压与撮合,煤电价格也很难能够联起来、动起来。在他看来,一方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一方是严格管制的垄断市场,双方的矛盾很难调和。“煤电联而不动,这是个死结。”

林伯强分析认为,煤电联动机制之所以无法顺利执行,原因在于“动机不单纯”。他指出,政府既希望弥补发电企业燃料成本的增加,又旨在理顺煤电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顾及到消费者支付负担和物价压力,要同时达到几个南辕北辙的目的自然很难执行下去。此外,统一规范的煤炭市场也没有建立起来。

尽管如此,林伯强仍然坚持煤电联动机制不可废弃,并且在电价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在他看来,眼下解决电荒的措施是“两头做”——调电价和控煤价。光调电价不够,因为煤价可能会跟着电价涨,因此也要压制煤价。但压煤价不能只针对电煤,而是对所有煤全面限价,这是短期的“猛药”。$nextpage$


长远之道:转变发展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本次电荒最直接的推手是高耗能产业,因此根治电荒不仅需要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更需要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耗能行业的增速调控。

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4月,全国电力消费尤其是第二产业用电持续旺盛,同比增长12.4%。4月,化工、建材、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的合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4.4%,环比提高了3.1%。

曾有数据统计,中西部地区用电10亿千瓦时,工业产值可达100亿元,创造财政收入10亿元。相同用电量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则高达120亿元至150亿元。

有电监会人士指,“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都在追求漂亮的成绩单,在低碳产业尚无法发挥拉动GDP的作用时,见效快、高耗能产业自然成为必然选择。“去年停工减产的很多项目在今年死灰复燃,迫于节能减排达标压力而受到抑制的高耗能产业产能正在集中释放。”电监会内部人士直言。

林伯强表示,要避免电荒的出现,除了现阶段加快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增强市场开放度,在长期的市场发展中,需要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除了减少不合理能源需求外,还要着眼于调整经济增速、优化产业结构与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能源、资源能够承载的区间。”


链接:

解决电荒,国外怎么做?

美国: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电力消费国,却很少出现持续、大面积的电荒。这其中虽然有美国迈入服务经济时代、而中国尚处于重化工业过程中的因素,但美国煤炭发电比重仍占半壁江山,人均电力消费6倍于中国,但电价相对低廉,美国在电力市场管理方面显然有过人之处。

美国电力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在发电、配电、输电、售电等诸环节均存在充分有效的竞争。1996年以来,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陆续出台法令,全面推动美国电力市场化进程,如要求电网必须公平开放,并在各州建立电力批发市场,实现发电和销售的竞争。目前,全美仅电网公司就超过500家,这与中国只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区区几家垄断企业的格局天壤之别。充分透明的市场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和终端电价,更让行业暴利无处遁形。

法国:20世纪70年代,西方石油危机造成油价猛涨,1976年,法国政府作出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决定,目前核能已经成为能源的主力之一。全国59个核电机组所生产的电力已占法国总发电量的75%,充足的电力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有部分出口邻国。法国因此每年减少石油进口8800万吨,节约240亿欧元。

德国:德国是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长期依赖进口。1950年,燃煤在能源构成中高达70%,鲁尔区的煤矿数量一度达到200多座。但近年来,德国以大力倡导使用风能为突破口,对传统能源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石油和煤炭能源在其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已降至60%,风能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德国还是自愿放弃核电的最大工业国,虽然目前国内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在拆除核电站以后,大力开发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力争使其成为主要能源。

英国:目前,燃煤发电占英国总发电量的35%,2008年开始,这些电厂已陆续关闭,老式核电站也因为大限已到必须关闭。政府规划,到202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达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0%,其中80%来自风能。

丹麦:丹麦有500多万人口,其中2万多人从事风电产业工作,营业额已达到30亿欧元。风力发电为全国提供了20%的电力,这一比例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发达国家的公众节约能源意识也非常强。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近几年又对《节能法》进行了修改,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品将被禁止上市销售。还制定了建筑物的隔热、隔冷标准,规定办公楼和住宅等建筑物必须符合节能标准,如果建筑项目明显没有达到节能标准,有关部门将勒令其改正。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了节能汽车的代名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