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面对院士帽的诱惑,官员应该主动避嫌

yangguangshehui 2011-06-24 19:50:56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102期 放大 缩小

 

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引起巨大争议。争议集中在名单上的高官和央企高管候选人身上——在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等。

很多人质疑评选标准,认为这是院士官僚化的表现(很多央企高管同时也是官员),但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一位工作人员称:现任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等职,并不能否认其以前从事过科学技术工作,且目前不少企业老总仍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的工程技术,故不能因职务身份就将这些人拒之门外。也有一些网友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没有什么不妥。

官员能否当选代表中国最高学术荣誉的两院院士,这是争论的核心点。院士这个称号是对一个人科研学术成就的褒奖和肯定,搞科研和学术需要全身心投入,而官员的精力都在行政事务上,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逻辑上来说,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的官员大量成为院士候选人,这会给人“权力通吃”的联想。“仕而优则学”是行不通的,作为官员,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在获取权力的时候,必然要相应地舍弃一些个人的权利,否则,权力膨胀就失去了基本的制衡和监督。

在质疑官员获选人的声音中,很多人提到了院士官僚化的问题,认为学术自身丧失了底线,丢掉了远离权力的起码尊严。这样的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学术界的自我矮化和自我行政化,的确是很多领域泛行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术界要有自己的操守,远离权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但把责任大部分推到学术界的自我矮化上,恐怕有失公允。造成学术界官帽乱飞的更重要原因,是很多官员没有主动避嫌的意识。行政权力是一种资源,话语权是一种资源,学术界的院士荣誉也是一种资源。作为官员来说,其本身已经通过行政权力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并且由于行政权力的强势,他们在其他社会资源面前,也比其他群体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当然也应该有更严格的边界。

如果对官员在争夺其他社会资源方面没有严格的遏制,那么,“赢者通吃”的局面就会形成,基本的社会公平就会消失无踪。当前社会的泛行政化倾向之所以越来越明显,我们之所以深陷官本位不能自拔,原因即在于没有边界的行政权力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肆意争夺。权力应谨守边界,远离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争夺,这应该是基本的行政伦理,但从现在很多官员热衷于钻营学术界、意图名利双收来看,这种行政权力主导下的“赢者通吃”现象已见端倪,整个社会不可不对其保持最大程度的警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