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峡大坝的前世今生

yangguangshixian 2011-06-24 19:42:48 编辑组稿/温秀云 总第102期 放大 缩小

 

5月24日,三峡水利枢纽地下电站的首台机组(32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举标志着中国在利用长江汛期弃水发电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实际上,三峡工程的建立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愿景。1919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修筑三峡大坝的构想;1956年,毛泽东写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篇,并提出修筑三峡大坝“是千年大计”;1982年,邓小平果断表态:“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不要动摇”;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筑三峡大坝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年底,三峡工程终于建成。

一看这个历程,就知三峡的建成是多么一波多折……

孙中山首倡开发三峡

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便提出,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实业。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时发表《实业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编有“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其中除阐述了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问题外,还着重提到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利开发。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做了题为《民生主义》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孙中山更加明确地提出,应当在三峡地区建坝发电。但是,为当时的认识水平所限,孙中山只能从航运、水电方面设想,没有考虑三峡建坝的防洪功效。

但对三峡建坝的最早投资意向却是在这之后20年。1944年5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应中国政府之聘抵达陪都重庆,对长江上游的水利资源进行勘察。萨凡奇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建设专家,曾主持设计过号称当时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美国田纳西水电站设计工作。

萨凡奇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地域选定了坝址,预计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工程建成后兼有防洪、航运、灌溉的功能。萨凡奇的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被视为当时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一时间,在大后方掀起一阵“萨凡奇旋风”。

随后,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但到1947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会议突然命令停止一切与三峡工程有关的设计工作。为时三年之久的“三峡热”和所谓“萨凡奇旋风”便告结束。

据称,在萨凡奇的计划作出来以后,中美双方都感到工程太大了一些。美国方面担心国民党时局变化,怕巨大投资有去无回,因此,当此计划送交美国国务院一个专门负责对外投资的委员会进行审核时,遭到否决,最终导致三峡水电站计划胎死腹中。

毛泽东:平息三峡之争

1958年是不平常的。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毛泽东有过这样一个心愿:骑一头毛驴,邀上几位地质、地理和历史学家,从花园口到通天河,走遍黄河,再沿长江顺流而下,用3年时间走遍全国。但他的这个心愿在当时的背景下未能实现。

1958年1月17日,南宁会议临近尾声,下榻明园的毛泽东的情绪仍在亢奋之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自己两年前畅游长江后在《水调歌头》中描绘的宏伟蓝图能实现吗?

在三峡筑坝,解决长江防洪及水力发电问题可不是什么小事。毛泽东考虑着,就自己内心来说,是希望三峡工程尽快实施的,对水利部特别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其负责人林一山的主张,也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但据薄一波反映,此事还有反对派,而且在水电和水利两部之间还有许多矛盾难以协调。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争论的双方林一山和主管水电建设工作的李锐找来,当面锣对锣,鼓对鼓,各抒己见谈个清楚。

当天晚饭后,离“明园”不远的一间会客室中,专门研究三峡问题的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召开。像考生面对考官,林、李二人都坐在正对毛泽东的长条桌的那一面。参加会议的除各大区和中南各省的负责人和中央各部主要负责人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陈伯达、胡乔木、吴冷西、田家英。$nextpage$

会上,主管长江的林一山先发言。林一山是个博学的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侃侃而谈,很有激情。搞三峡工程是他朝思暮想的宏大心愿。

林一山从汉朝贾让治水谈起,历数长江洪水灾害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以及至今存在的众多隐患;讲到长江流域丘陵地区也有旱灾;讲到水力发电是中国工业的主要来源,以及为了15年内赶上英国,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要求与电力增长要求之间的比例;还谈到了三峡工程投资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可能性。

李锐则首先对黄河与长江不同的水量、洪水及泥沙量、最大与最小流量之差做了比较,说明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好河,想以三峡工程一下子解决百年、千年一遇洪水是不现实的。李锐还提出,修建三峡工程需要移民100多万人,极为困难。他还讲到,左右三峡修建时间是国家财力、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电力而不是防洪,而三峡这样大的电站,要在几十年后才可能有此需要。另外,还有地质情况及工程技术等问题不容有任何疏忽,三峡工程同国防与世界形势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

听到这里,毛泽东点头说,三峡这样的工程当然会吸引敌人的注意,绝不能遭受破坏。也有人附和,那可是下游几千万人生命安全问题。

争论的双方都把自己的理由陈述完了,毛泽东表态:“讲了还不算数,你们两人各写一篇文章,不怕长,三天交卷。第三天晚上,我们再来开三峡的会。”看来,毛泽东还没拿定主意,两种意见还要经过第二个回合的较量。

第三天,林一山扬扬洒洒2万多字成文,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初步意见》。李锐的文章8千字,题为《大力发展水电以保证电力工业十五年赶上英国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林、李两人的文章付印后,迅速地发至与会人。剩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最后裁决了。

当晚,会议室里又坐满了人。有意思的是,毛泽东首先赞赏李锐的文章写得好,意思清楚,内容具体,论点可以服人。他特别称赞李锐文章中关于电站容量跟电网及全国电力的比重关系,以及坝址地质条件的说明。

对于三峡问题,毛泽东说,“中央并没有要修建的决定。对三峡我还是有兴趣的,如果今后15年能修建成,那是赶上美国的问题,还有原子弹,太集中了也不好,还得有别的电站。”关于水电,他说,“水力用之不竭,应当多搞水电,加快发展水电,‘水主火辅’嘛,没有水力的地方,当然要搞火电。”

最后,大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幕:散会前,毛泽东指着李锐说,“你当我的秘书,我们需要这样的秀才。”李锐忙道,“当不了,水电业务忙得很。”但毛泽东却不容他推辞,说:“是兼职的嘛。”于是,李锐的命运由此改变。

三峡工程之争暂告一段落,舆论也渐平淡。南宁会议后,毛泽东把三峡问题交与办事一向细致缜密的周恩来掌管。

毛泽东强调:这是千年大计

此后,凡与三峡工程有关的重大问题周总理无不过问。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决定虽未作出,但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一直在进行之中。

根据林一山1978年的《长江舰上见毛主席》一文回忆,1958年夏季在武汉的东湖之滨,毛泽东曾让他汇报长江泥沙问题,也就是规划中的三峡水库的寿命问题。

当时,林一山说,长江的含沙量远比黄河少,相对量少,但绝对量还很大。根据计算,三峡入库泥沙,每年约5亿吨,合4亿多立方米,三峡水库的总库容,大约200年才能淤死。

毛泽东沉思着,说:“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只200年太少了!”

这让人想起毛泽东的一句有名的感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的确,毛泽东渴望着国家能够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以改变在世界上一穷二白的落后地位。但此时,他又认识到,不争朝夕,只缘200年太少!

三峡工程的脚步由此渐渐放慢,但并没有被动摇。

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动摇

1978年跨入改革开放时代,三峡工程的平湖之梦也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从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的角度着眼,又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

1980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自渝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办”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抵汉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

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赞成低坝方案,并称“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陈云、李先念、胡耀邦、万里等都赞同低坝方案。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8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上任不久,就过问三峡工程问题。他在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程和荆江大堤后,到长江委了解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汛情况。$nextpage$

经过3年的论证,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承载中华民族世纪梦想的“三峡工程议案”获得通过。其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

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1997年11月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台机组发电;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10月蓄水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9年底,整个三峡大坝竣工,到2012年,最终坝上水位海拔高度将达175米,回水将上溯到重庆境内,届时,“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才真正形成。

创百项世界之最

如今,人们登上三峡大坝坝顶,触摸其钢筋水泥构筑的伟岸躯体,满眼都是“世界之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统计更令世界瞩目,“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大坝,大坝高程185米,全长2309米,大坝及船闸、电站厂房等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2800万立方米,三峡工程须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远远超过此前全球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成后,水库蓄水位将175米,比上海吴淞口长江出海口的水面整整高出175米,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它的躯体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算上地下电站,它有32台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它有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它有世界上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双线五级船闸;它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能将3000吨级轮船垂直提升130米……无论是从数量、容量、规模,还是从技术难度上,三峡工程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而在所有的“世界之最”中,最艰巨的,当数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目前,三峡工程已累计搬迁移民140万人,移民工作基本完成。而经济持续增长的三峡库区,也进入了发展时期。

复兴推力

5月24日,三峡水利枢纽地下电站的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据了解,三峡地下电站设计安装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将在未来两年内陆续投产。地下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后,三峡总装机容量将增加420万千瓦,相当于在不修建新大坝的前提下再造了1.5个葛洲坝发电站。

洪水,曾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从汉代至今的2000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9次,大约每10年一次。1935年,洪水水淹荆州,文献记录“淹毙者三分之二,不死于水者,悉死于饥,竟见有剖人而食者……”

而三峡大坝可以直接控制荆江河段90%以上的洪水,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长江安澜,投资者再也不用担心巨额投资被洪魔毁于一旦!

水患变水利,直接带来的是年平均近千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发电量的总和。据报道,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仅2010年全年发电量达到了1020亿千瓦时,其中,三峡电站843.7亿千瓦时。强大电力输送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将改善这一地区的能源结构布局,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这还只是三峡工程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的动力!

峡江变平湖,使得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相当于增加6条铁道的运力,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加上水库蓄水后通航能耗降低、货运量增加,相当于节约上亿吨标准煤,折算减排二氧化碳数亿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