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西合璧的港式教育

gangaotai 2011-05-31 15:55:38 本刊记者 温秀云 总第101期 放大 缩小

 

在香港回归即将踏入14年之际,香港教育统筹局(下称“教育局”)近日建议,明年9月香港小学率先增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为必修科,到2013年再推展至全港中学,但不设公开考试,由学校校本评估,且不以分数评判,也不会将学生简单划分为“有品德”或“没有品德”、“爱国”或“不爱国”。

教育,是香港公共开支中最大项目之一,预算约占经常公共开支的1/5,占GDP的4%。全香港有582所小学、523 所日间中学及61所特殊学校。除了数量之庞大,香港教育机构软硬实力也都很强。就在去年,香港大学不仅超越日本东京大学,更双冠亚洲大学排行榜。

良好的教育资源、国际视野下的教育环境都在为香港教育加分。而对于普通的香港人来说,教育是从两三岁的幼稚园开始,持续下去,最终实现理想的终身教育。

2012年拟推德育及国民教育

港府于2010年施政报告提出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经几个月的商讨和筹备,教育局咨询组织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于5月5日公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咨询文件,随即展开为期4个月的公众咨询。文件中建议,2012及2013年在小学和中学全面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学校需每周提供1~2节、每学年25~50小时的相关课时。校方可因应课程内容调整课时。

委员会主席李绰芬表示,新课程涵盖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和世界五大范畴,建议学生分4个学习阶段,涉猎国家山川地貌、古迹文物,以至国家象征如国庆、国旗等。

拟设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设公开考试,校内不会以分数评核学生,教师只会在成绩表留下评语,以鼓励与学生互动方法学习,避免要学生“硬记”知识。根据咨询文件,建议教师结合日常的学与教,如口头提问、小组讨论、专题研习等评估学生,避免以一次性的综合性评估,如年终测考。

同时,不宜公开考评,亦不宜简单划分,避免产生标签效应,不宜将学生归类为“有品德”或“没有品德”、“爱国”或“不爱国”等。

在国家范畴的课程框架部分,学生须了解宪法、自然国情、人文国情、当代国情和历史国情。委员会成员之一、邓镜波学校主任梁伟杰认为,学校是不会回避敏感议题的,课程采用“校本”及“学生为本”方法教授,教师可自行“拍板”决定。

在学习材料方面,局方建议可由教师自编教材,亦可选用出版社教科书等,局方还提供逾360个“生活事件”和40多个学习资源网站支援措施。

对于此番“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计划”,亦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实施时间太仓卒,加上与现时通识、中史等科目重叠,建议搁置推行该个新课程。但也有中学校长表示赞成开办该科,认为有助学生认识国情及认清国民身份,培养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nextpage$

新课程离不开政府推进

据了解,自1997年香港回归,特区政府就推动国民教育。课程发展议会于2001年公布《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致力贡献社会、国家和世界”列为7个学习宗旨之一,并在各学习领域及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习经历,加入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学习元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工作,课程发展议会于2008年推出《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为学校规划相关课程,提供指导框架。

由2007至2010年4个年度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曾荫权表明政府会加大力度推动国民教育,为国民教育推展创造有利环境,并于2010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邀请课程发展议会检视中、小学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内容,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持续并有系统培育学生品德和国民素质。

香港教育制度变迁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统筹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12年免费教育(包括小、初、高中)课程、专上课程。

其中,学前教育是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而专上课程则包括工业学院、大专、大学教育。

然而,早在十几年前,香港的中学里总能见到学生对着课本抄书、背诵古希腊史的情景,与内地无异,考试、升学压力同样让香港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饱受煎熬。

而自1971年推行小学6年免费教育以来,香港的学制是6年小学,3年中学,中四、中五两年高中,中六、中七两年预科,以及3年大学。中五升中六、中七升大学之间分别有两次对学生意义重大的考试:香港中学会考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前一次考试之后,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其他课程或者直接就业;而后一次被喻为“终极”考试,直接关系到能否升入大学,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内地的高考。

为了平衡考试选拔人才的单一性,教改又引入校内评核机制,运用多元化的评核模式,包括灵活的进展性评估,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估,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学习需要。同时,删除机械式的操练、测验和考试,让学生可以投入更多时间于有用的学习活动。

若干年后,情况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强调人文关怀、批判思考的通识教育课程走进各中学,成为每个香港学生升入大学的必考科目。然而,通识教育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与中国内地的日益密切接触,教育局更是将“母语教学”、“三三四”学制等方面的教育革命引入香港社会。

为避免预科部分内容与大学的本科课程重叠,2007年9月,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与内地学制相同,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提早一年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更令港人惊喜的是,2008年以来,港府就落实了从之前的9年免费教育改为今天的12年免费教育,即在免却全港小学生、初中生的基础上,再增免了高中生的学费。

多元格局引领校园文化

香港文化是在100多年英租界中变迁而又根深蒂固。为此,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的丘校长曾说过:“别看今天香港的孩子都是黑头发、黄皮肤,与中国内地孩子没两样,但是,他们从小就深深地浸润在香港百年生成的特有文化中,不可能单纯的用内地教育方法来教香港学生。”

这就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现状,在引用英国等西方师资培训体制中也兼有中国注重师德,以学生为本的师道传统。而在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素质化、均衡化的香港教育特点的带动下,让人们看到了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区别与实效。

香港的办学方式亦灵活自由,形式多样。香港学校的分类按办学团体划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及私立学校,所谓直资是接受政府的“直接资助计划”,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但不同于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的开支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是只补贴一部分,额外费用获准向家长收取,每年学费要数千上万港元不等。直资学校可以自由订立符合基本教育标准的课程、学费和收生准则,不像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完全由政府指导和监管。

而私立学校,顾名思义,是由私人开办,一切开支由私人负责,自负盈亏,政府没有任何资助。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办学更灵活,有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生发展。$nextpage$

教师自律 展爱岗风尚

走近香港学校,你会发现教师们良好的工作状态,虽然,他们进校匆匆忙忙,但是守时有序,在他们的脸上从没看到一丝倦意,大家平静地忙碌着,就算匆匆走过也会微笑着相互点点头,并道声“早晨好”。在学校的教师晨会、学生晨会歌声中,能感受到老师们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与快乐付出,感觉到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据悉,香港教师收入跟公务员一样有着高昂数字,当人们为之唏嘘时,好像也找到了难怪老师这么敬业的理由。但是,再深入挖掘,我们才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且看:

香港小学教师学历必须是大学毕业(本科),香港对教师学历与专业提升要求很高。老师们要挤出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历进修,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香港教师每周课时在30节左右,每位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同时还兼有班主任、午餐值日、当值放学等职责。为此,很少见到他们在办公室,就是在办公室里,也总是非常认真地做课前准备,批改作业,不可能听到高声的闲暇谈论。

香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从早上7:45分开始直到下午3:00结束正式上班,中间只有一小时吃饭时间,另外,在课余时间里,还会参加学校教研、各类活动培训等活动及自觉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等,真正下班时间都会延迟至6点,甚至晚上10点。

香港教师注重形象,不能兼“有偿家教”,违规会直接被解聘。另外,教师不能穿牛仔裤、无袖衫上班,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协调。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香港教师以生为本,以全人教育为目的,追求卓越服务,工作自觉主动,尽职尽责;学校没有任何加班与节日津贴,但并没有影响香港教师的敬业态度;香港虽然没有像内地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及制度,却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平和的心态、知足长乐,这样自觉自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长之路,是非常值得内地教育界去思考。

轻松课堂 以人为本

在香港,孩子进入幼稚园的最低年龄限制是2岁零8个月。作为香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龄前教育通过私立和津贴幼稚园为幼童提供学习机会。

两三岁的幼童在幼稚园里能学到什么?分糖果,搭积木,或者做游戏?其实,他们已经开始学英语了,不仅仅从字母A到Z,词汇的难度甚至与内地小学的英语程度相当。在香港,大多数幼稚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

自香港回归后,学生的中文水平受到质疑,推行母语教学以及语文教学是否重要的讨论由此展开。按照现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国际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中文学校多数使用广东话,但在之前从幼稚园就普及英语的基础上,一些中文学校从小一便开始推行普通话。更多时候是混杂着说,课本是英文的,讲解用中文或粤语,写作业又用英文。

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亦十分清晰,且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上整节课教师使用先进的课件教学手段。教师语言平和,出语非常斯文,思路清晰。教师有机渗透新知,运用另外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思考及发展求异思维,通过演算,判断分析、反思归纳主动感悟真理、真法。在拓展训练题型课件的设计上也彰显教师的高超教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平实自然。

而在德育课程上,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行为习惯养成时,非常善于把知识来源生活、又还原于生活,及时把捕捉到的信息引入新知。整节课,老师语言生动、幽默、自然,让人感受到了师生和谐、轻松的课堂,感受到了学生参与与领悟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观摩中,亦可以感受到香港特殊的历史使香港教育中西交融,灵活自由。比如在幼稚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计划。课程中间穿插的活动教学将学生从教室里解放出去。

由此观之,香港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差异。“以生为本”的理论深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包括教师肢体语言、教具和学具等细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倡导学生快乐、愉悦地学习。香港教师在教学时尊重学生,提倡师生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善于在课堂上组织各种交际性的活动,提供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空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