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源于监管滞后

yangguangbaodao 2011-05-31 15:29:33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101期 放大 缩小

 

连日来,几乎日日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给国内行业发展、消费者信心、政府公信力、国际形象等各方面造成重大冲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被媒体夸大,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他同时表示当前的表态绝非掩盖矛盾粉饰太平。他认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与中央要求、民众期待尚存差距。

不可否认,有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确是不实报道,例如,皮革奶引发舆论哗然之后,农业部证实为不实报道。但有的食品问题如牛肉膏,似乎并没有被夸大。

更重要的是,尽管食品问题被夸大存在各种原因,但要承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食品监管滞后所造成的民众信任危机。虽然食品监管不断完善,但这些年暴露的问题食品却并没有减少,涉及馒头、猪肉、牛奶、食用油、粉条……百姓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还有什么是安全的?

连续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各环节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非法利益链条。如果仅仅是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时,问题容易被发现并且较快得到解决,而如果是整个链条甚至是整个行业都出现问题,最终就容易变异成“你知我知就消费者不知”的行业“潜规则”,贪婪使“一切皆有可能”,非法利益,变成公开的秘密。

中国食品生产流通属于“分段管理”,有资料显示,食品管理涉及到7部法律和8个部门。食品监管看似威严壮观,但因监管对象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以及监管机制运转不畅等,监管成本高昂,监管效率却大打折扣。在双汇“瘦肉精”等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少有监管部门能在事发前主动发现问题,总是媒体率先曝光,随后相关部门再加强监管和查处。

卫生部门不久前公布了100多种违法添加物以及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名单,在已公布的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有25种物质的检测方法一栏是空白或者填“无”;“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22种”中,有12种物质的检测方法一栏是空白或者填“无”。据报道,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有6成尚无法检测。

可见,食品安全监管在日常工作中处于真空和被动状态,当前的联合监管更多的是以“突击”和“救火”的工作形式展开,尚未形成职业化、专业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当然,存在监管漏洞的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食品企业尤其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严格加强自查和自我约束,形成公开的、常态化的食品安全监测报告制度。

与监管效率低、成本高相对应,国内经营主体违法成本偏低,专家认为,这与地方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工作方式有关。有的地方政府因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以及保护地方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倾向于“淡化处理”和“内部处理”,对非法经营者处罚力度过轻。等时日一长,风声一过,非法行为便“一切照旧”。

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也让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得到根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权力层次较低,也缺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投诉无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等问题,即使维权成功,也普遍存在“为了追回一只鸡,杀掉一头牛”的情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当消费者正当权益受到漠视,不法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时,食品安全事件就会重复上演。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