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学校该不该让学生行跪拜礼?

yangguangbianchang 2011-05-31 15:06:46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101期 放大 缩小

 

老师让怎么就怎么?学校让跪拜就跪拜?近日,广东省实验中学,数百名初二学子以双膝跪地的方式,从家长手里接下“家书”,学校将一种自上而下带有命令色彩的跪拜感恩教育命名为“青年礼”,并打算长期举办。此举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形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但也有人觉得,举办这种仪式“非常有意义 ”,能让孩子“从小怀有感恩的心”。

形式“下跪”果真就能感恩了吗?结果且不论,但希望不是一个教育讽刺。

首创青年礼 学生强制跪父母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

记者看到,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

主持人停顿了很久,操场上大部分学生还在互相观望,特别是男同学,有些面面相觑。主持人鼓励的话语再度响起:“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这时,才有更多的同学单膝跪了下来。

不过,家长们大多很感动,一位身着黑衣的爸爸之前一脸严肃状,但在女儿跪下的刹那,却哭得泪流满面。“很感动,今天才发现她长大了,懂事了。平时对她关心太少,我很惭愧啊。”

一旁的女儿也是眼眶红红,“以前爸爸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我很震惊……”女儿说,最初听说要跪父母时,同学们大多不愿意,“所以我们开始都在等,不过现在看来,真的很感动”。

一位女同学因为父母没空来参加,一度哭到哽咽。直到记者去采访时,她还是哭得说不出话。她告诉记者,父母因为要上班,没办法来参加活动,心里觉得很伤心。不过,父母早已把家书交给了她,她红着眼睛说,自己要回家再仔细看这封信。

记者发现,虽然不少家长都选择亲笔写这封书信,但还是有不少家长选择了“打印”家书。“当然是亲笔写啦,才有意义。”初二七班的一位家长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这场青年礼是该校第一届青年礼,校长郑炽钦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学生的建议很好,今后每年学校都会办青年礼”。

“在一周内就准备好了今天的青年礼。”郑炽钦表示,采取“跪父母,接家书”这种形式,是老师和家长委员会一致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通过这种形式,也最容易让学生们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郑炽钦说,学生干部对方案一致同意,由他们通知同学。

反对方:“下跪”只是一场作秀

观点1、家长直言不同意下跪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男生对下跪不以为然:“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一定要下跪。”也有家长表示,子女孝心一定要有,但家长还是可以和孩子保持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希望孩子能从小培养独立的人格,而不用采取如此庄重的仪式。

而在该学校的论坛上,已经毕业的以及别的年级的学生,注意到这个新闻后纷纷表示对跪拜礼的安排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觉得就这么下跪的学生“可悲”,有“软骨头”之嫌。

连本校的学生都反应如此,这场仪式“秀”的本质可谓显而易见——在广泛的媒体报道下,在严肃的典礼氛围中,学生们、家长们半推半就地参与跪拜礼,获得了期待中的“感动”。学校则收获了开展“感恩教育”的好名声,皆大欢喜。$nextpage$

观点2、真孝不需下跪,下跪未必真孝

“五四”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讨论,当时很多人鼓吹启蒙思想很重要的是个性解放,反对“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旧传统。当时有一些号称中国文化的捍卫者指责这些启蒙的人——比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有人说陈独秀、李大钊在毁灭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是主张“百善孝为先”,而陈、李却强调“万恶孝为首”,说不赞成强制性父权就是不肖,说陈独秀鼓吹教唆子女反对父亲,仇视中国的孝道。

陈独秀说我们非常赞同孝道,我们很赞成子女要孝敬父母,但是我们反对以“孝”的名义剥夺子女的自由。陈独秀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孝”?如果在强制性父权之下,子女不得不孝敬,而没有这个父权就忤逆,你能说他是真孝吗?一个民族的子女都是这样的,你能说民族有“孝”文化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出自内心孝敬父母,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那么那种强制性的父权又有什么必要呢?凭什么说取消这样的强制性父权大家会忤逆不孝呢?陈独秀的道理是说真正的“孝”决不是父权压迫出来的。如果只有在父权威胁下子女才会孝顺、没有父权就忤逆,这是真的孝顺吗?

下跪的本源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我和你不平等,我对你有权。下跪作为一种权力胁迫下的产物,能表示真心吗?如果真心,又何必非要下跪?可见,这场“跪拜礼”不但在实施中走样,而且也没有理论基础。

观点3、“跪拜感恩”不合时宜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样的仪式很不合时宜。

最近几年,“跪拜感恩”无论是跪拜老师还是跪拜父母,都屡见不鲜,且还有大行其道的迹象。人是充满感情和感性的高级生命体,如果学生出于对老师或者家长的培养抚育深恩,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激情下跪”,是可以理解的,无需对此上纲上线。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学校的策划组织和现场的鼓动,让学生群体去采取屈膝跪拜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有悖于时代文明和教育理性。“现在的孩子很多缺乏爱心、缺乏管教、缺乏自制力,家长和老师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他们觉得天经地义,不懂得有恩。”很显然,跪拜教育就建立在如此的社会心态基础上。“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是妄语,但表达感恩的形式有很多种,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引导学生以如此陈腐的方式去“成长”起来。学生的一张贺卡、一句谢谢,足以传递起亲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学生屈膝膜拜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逻辑。

对于当前的教育来说,更需要生动而鲜活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而不是动不动就要卑躬屈膝,因为我们的孩子欠缺的是这些。老师让怎么就怎么,学校让跪拜就跪拜——这种自上而下带有教育命令色彩的跪拜感恩教育不要也罢,最终只能助长学生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力的品格。

观点4、“跪”让教育变了味

一个跪字让感恩教育变了味道,“跪拜感恩”跪出了教育的软肋——暴露出校园感恩文化的空洞无物、教育理念的落后狭隘和教育手段的陈旧僵硬。

感恩教育总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过度拘泥于形式,甚至动不动就要学生下跪,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是社会宽容了这种“跪拜感恩”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支持方:感恩父母行最高礼节

观点1、“感恩教育”很应该

跪拜礼,无疑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向父母行跪拜礼,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而十分自然地表达,也正因此,才让父母感动。“一位身着黑衣的爸爸之前一脸严肃状,但在女儿跪下的刹那,却哭得泪流满面”。

或许,如今现代社会,再行这样的大礼似乎略显过时,其实,这不妨看作是一种矫枉过正。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总以为天经地义,不懂得感恩。因此,当家庭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中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时,凭借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对于日益淡薄的感恩传统的回归和倡导,无疑可以起到强烈的宣示作用。

况且,对形式的推崇,正是为了突出对感恩这一内容的重视。无疑,只有使感恩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时时处处心存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感激之心,从而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观点2、隆重场合行大礼无妨

既是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也不会是日常的要求,也只是在最重要的场合上,比如“青年礼”,行这样隆重的礼节。一般而言,一定的内容总要附诸于相应的形式,正因此,在有些习俗里,饭前还要做祷告仪式,以感谢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在一定的仪式上行这样的传统礼节,在弘扬国学渐成共识的当下,知恩图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至少让我们的后代不致过于淡化对传统的记忆,应该也大有裨益。

下跪应是表达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种,但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再隆重的形式也不为过。$nextpage$

观点3、沟通了学生和家长

如此宏大的场面,如此众多的人数,如此特殊的形式,再加上媒体的介入,广东实验中学这场以跪拜父母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礼,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在“作秀”,甚至还可能会引来骂声一片,招致板砖无数。但这所学校还是勇敢执著地做了这件事情,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勇气。

也许有人会说,跪拜父母只是一种形式,而相较于内容,形式又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这所实验中学却偏偏要用这么一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内容固然重要,但内容又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啊!没有形式做载体,就算内容再丰富,别人也无从知晓!广东这所实验中学正好给同学和家长提供了这么一个形式,这不是既适时又适当吗?再说,跪拜父母也并不是这所学校的心血来潮之作。据介绍,举办这种形式的青年礼是一个学生提议的,老师、家长委员会、学生干部还专门进行过讨论,将这个创意付诸行动也是讨论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像这样一个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方案,怎么能说是“作秀”呢?即便是少数人想“作秀”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意啊!

从这次活动的实际效果上看,很多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一形式受到了感动、受到了震撼,加强了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向父母感恩、父母更加爱护孩子的目的。既然这种形式效果良好,那我们就没有权利对其说三道四,跪得正就别怕影子斜啊!

观点4、轻视父母的孩子就该下跪

“跪父母”受到广泛质疑,但现象看来,“跪父母”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犹为适宜。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曾连续播放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给奶奶送去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孩子受妈妈的行为感染,也打来一盆洗脚水,并吃力地端到妈妈面前,喊出稚嫩的四个字:“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很感人。可现实是,妈妈给孩子端洗脚水还差不多。在现代社会,“跪父母”是一种洗礼,这次不同寻常的仪式或能深植感恩和责任。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礼尚孝。可现在的一些孩子,把父母当成了“冤家”,认为父母的辛劳是应该的,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骨子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今天,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受到挑战。因为,当今的一些孩子就是因为缺乏了最起码的感恩,才会有“弑亲”案等悲剧的不断发生。

正是基于此,“跪父母”即使是作秀也有积极意义。

编者结语:

感恩应该 下跪不必

往小了说,这也许只是一次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制造的一次“皆大欢喜的感动”。但往大了说,这表明国民精神的现代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牢记,感恩十分应该,但以下跪的形式就有些做过头了。为什么?因为作为传统礼仪的下跪,往往与森严的等级、无条件服从与愚昧相联系:臣子见天子要下跪,草民见官员要下跪,奴仆见主子要下跪……我们从这下跪中能够感受最多的是一方居高临下,一方奴颜媚骨;一边是接收跪礼者的盛气凌人,一边则是下跪者人格的凋零与丧失。

在今天,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从如何对待处理自己与子女的日常关系做起。我们当然必须教育子女尊重父母、懂得感恩,然而,我们需要的是常态的、日常可操作的感恩方式,比如对父母健康、生活、工作的关心哪怕是在需要时给父母倒一杯水,递上一条毛巾,或者是为家庭洗洗筷子刷刷碗。

儿女能够做父母的温暖牌背心,知情知暖,恐怕才是天下所有的父母最希望的。偶然一次的跪接家书,就连孩子自己都觉得别扭,怎么指望这种方式可持续?感恩父母最需要、最实际的应该是行动我们对父母真心真情的关心,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像润物细无声般自然。

更最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不能形式大于实质,指令取代教导。否则,感恩教育就成了虚伪教育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