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学术与市场的残酷博弈

yangguangbaodao 2011-05-22 12:47:07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100期 放大 缩小

 

论文买卖由来已久,但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近日,有研究者称,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与此相关联的是:目前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但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人数超过1180万。

一年买卖论文高达10亿,本来带有非法意味的行业公然产业化,且形成了完整的供需关系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反思:如何破解这道关乎“学术尊严”的难题?

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论文发表”,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会弹出1120万和895万个相关网页。探究学术论文产业化这个敏感话题,就绕不过时下的职称评定和高校学术制度。

“既然花钱就能发表,论文写得好不好也没有谁在乎了。”研二的小朱坦言。他有两篇平时的课程论文,稍作修改便刊发了。武汉大学一名教授很无奈地告诉记者:“我非常反对通过花钱买版面的方式发表论文,这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不交钱,再好的论文也难以顺利刊发,没有发表论文就不能参加答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和老师都深受其害。”在这场学术与市场的博弈中,“代理商”无疑是其中最大的获利者。

据了解,一般大学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在公开出版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一篇或者以上的论文方能毕业,而统计显示,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递增的速度是平均每年26.9%,2007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突破150万。

除了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在职者评职称需要发论文,甚至一些本科学生为了获评奖学金、争取保送名额也在发论文……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在刚性制度的要求和各种动机的诱导下,论文市场越来越活跃,并诞生了一个新职业:论文“代理”,甚至不少在校学生也参与其中。据知情人士透露,以平均每天代发一篇论文来算,一个“代理商”每月可代收版面费1.5万元左右,按照10%的提成,一个月至少能赚到1500元。

据了解,虽然有偿论文被称作是一种学术贿赂,但中国现有的法律并未对这种“学术索贿、学术行贿”行为进行界定。参与论文交易的各方除非发生了明显的侵权行为,否则难以被追究法律责任。

武汉大学教科院院长程斯辉说:“学术研究在于积累,它不能量化,更不能限时化。很多人把学术研究当成‘敲门砖’,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非学术利益,导致片面追求所谓学术成果的急功近利的风气。”他认为,遏制学术腐败必须从整个学术体制上寻找突破口,发表论文不应该成为制约研究生毕业的刚性制度。

要彻底根除学术腐败,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相关立法,予以严厉打击。如对靠提供虚假资料获取晋升的行政人员,必须给予行政处罚,对靠混职称享受了优厚待遇的企业人员,应该取消待遇,追缴非合理收入。

破解买卖论文产业化这一现象并不难,关键是看教育主管部门和职称评定部门有无解决问题的果敢和信心,如果职称评定不再把发表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各高校取消以论文数量界定学生素质的标准,代之以综合评定,就会从源头斩断论文买卖的灰色利益链,从而使这个畸形产业无以为继,自生自灭。

在改革“论文至上、发表唯先”能力考评机制的同时,提倡学术独立、端正学术品格、拒绝不良风气侵染,重建宽松、自主的学术环境,同样十分必要和迫切。

论文买卖绝不是个无关宏旨的小问题,而是关乎学术诚信这个大问题,只有像中央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一样,高举学术反腐的大旗,且一打到底,才能遏制当前这种论文买卖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使学术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学问研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