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读《论语》思为官(二)

yangguangbaodao 2011-05-10 22:05:18 文/夏海 编辑/堇钰 总第099期 放大 缩小

 

在怎样为官从政的问题上,《论语》的论述颇多,首先表现在对为官者个人的要求上。

在孔子看来,为官者个人一是要有政治理想。为理想而做官是政治家;为做官而做官是政客。《论语》关于政治理念的论述,从大的方面说,是要整顿“礼崩乐坏”混乱局面,恢复上古时期特别是周朝的社会秩序。“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借鉴夏、商两代而创造,是何等的伟大啊!我主张遵循周朝的做法。所以,孔子希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即假如有人用我,我将在东方恢复周文王、周武王时的礼治秩序。从小的方面说,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弟子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充足粮食,充足军备,让百姓对政府产生信任就行了。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粮食、军备和百姓的信任这三者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己还要去掉一项,在粮食与百姓的信任二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先去掉粮食。自古以来,是人都难免一死。但如果百姓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也就无法存在了。

二是要端正行为。孔子反复强调为官者的行为要端正。在《子路第十三》篇就有两段话:第一段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为官者自己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也能办好事情;如果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信从。第二段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如果为官者自己行为端正了,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行为端正,又怎么能叫百姓行为端正呢?在《颜渊第十二》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你带头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

三是要身先士卒。“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弟子子路问如何治政理事。孔子回答,身先士卒,要老百姓做的事,自己首先去做,而且要不怕辛劳。子路请孔子多指教一些。孔子回答,为官者对工作要孜孜不倦、永不懈怠。

四是要谨言慎行。“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弟子子张向孔子学习谋取俸禄的方法。孔子说,为官者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说出,从而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行动,从而减少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这就是做官的方法。谨言慎行,是孔子一贯的思想。孔子不仅要求为官者谨言慎行,而且要求每个人都要谨言慎行。他既多次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做事要勤奋敏捷;又多次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即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是很少有仁义道德的。

五是不贪功诿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说,鲁国大夫孟之反不夸耀自己。他在军队溃败时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时,便鞭打着所乘战车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而是我的马不快些跑。通过孟之反掩护全军撤退却不夸耀自己功劳这一事例,孔子赞扬了为官者不贪功的美德,但对掩饰过错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弟子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掩饰。“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是过错。同时,孔子还指出了改过的途径,多次强调:“过则勿惮改”,即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六是不要听信小人。“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问怎样才能算明察。孔子回答,像水那样一点一点地浸润过来的谗言,像切肤之感那样迫切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明察了;像水那样一点一点地浸润过来的谗言,像切肤之感那样迫切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因此,孔子希望为官者做一个“明”、“远”之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