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知名品牌为何频上质量黑榜?

yangguangshixian 2011-05-10 22:01:12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099期 放大 缩小

 

随着时尚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供应链的发展,时尚产品市场竞争已从品牌、销售方面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时尚奢侈品行业来说,奢侈品形象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生产的规模效应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奢侈品行业带来收益。

时尚奢侈品不会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这是它们的整条供应链的设计决定。

生产商:重视色彩忽略布料

产品质量不合格首先是原材料的问题。从布料到纱线到纺织到印染到制造,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产品质量。一位服装企业的设计总监告诉记者,一般品牌商都有自己的采购部来负责选料,可是,由于衣服的款式与色彩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因此有些采购只注重了布料的形、色,而忽略了布料的质量,采购时就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生产商在品质成分方面“掺假”,比如拿到服装订货单上标称含棉量为75%,但生厂商提供的成品在实测时往往含棉量仅为68.2%,这些是利字当头的商家在生产过程中将含棉量减少造成的。

商场:精力有限抽查不力

商场往往对入驻品牌的商品质量把关不严格。河北一位服装厂商向记者透露:“比如,服装进入商场前会先对部分商品进行抽查,但商场并不对所有的商品都进行检查,因此,检测报告中显示合格的商品,有可能一批货中只有16件是合格的,其他的都不合格。”

品牌商:置若罔闻照常卖货

记者致电ZARA北京分公司,当记者询问服装的质量问题时,该人员表示,不方便接受任何采访。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ZARA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应对。对检测结果,也极少回应。检测出的“问题服装”,也鲜有统一召回等举措。

这些抽检不合格的知名品牌休闲裤价格不菲,一般的要卖到四五百元,贵的要卖到1000多元。ZARA已经连续几次被查出质量问题,可是,即便质量不好,品牌商也并不“召回”商品,不担心砸牌子。分析指出,近些年来,洋品牌异军突起,和众多国产品牌共同分割国内服装市场的“蛋糕”,各种款式、材质的服装层出不穷,消费者大多并不清楚其质量情况。

消费者:买方轻视卖方胆大

ZARA已经连续几次被查出质量问题,可是,明知质量不好,消费者却还要购买。如果消费者十分重视质量,那么销售方自然不敢轻视。

部分消费者表示,ZARA的款式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休闲服装更多关注的是品牌、款式及价格,对其内在质量往往并不留意。一位服装品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衣服一天24小时几乎都不离开人体,皮肤的毛细孔会将有害物质“吃进去”,产生严重危害。消费者轻视质量问题,卖方就不会重注质量问题。

各个环节均有问题

种种的事件发生后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大牌不合格的问题总是那几个:甲醛含量、pH值超标,染色牢度不够,以及标识标注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等“老三样”问题。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助理杨金纯表示,首先是国内国外执行双重标准。中国更注重消费终端的监管,从技术标准、售后服务到危机处理等都有一套量化标准,如服装甲醛含量超过去20PPM,在国内就认定是超标,而在国外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一些跨国公司在“本土化”过程中,通常会按照所在国的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另外,杨说,许多知名品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精力开拓品牌营销,把生产环节外包给别人。“如果它们监管质检不严谨,就可能导致服装质量不合格。”他指出,目前服装质检成本很高,不少服装贴牌生产企业就不愿多花这笔钱,而服装原材料、人力成本节节攀升时,个别生产企业只能偷工减料,甚至采用不合格原料生产服装,降低生产成本,维护自身的利润。

最后,在服饰摆上货架前,知名品牌服装店是否把好最后一轮质量检测关,也是一个焦点问题。杨指出,虽然服装上市前必须送检,但不是每批次都要送检。上柜前,商场虽然要求企业出具检验单据,但不要求每批次产品都提供检验单据。这些都是监管缺位的直接表现,也最终导致国外知名品牌质量问题频发。

“我国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更是让不合格进口服装有恃无恐。”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丁宁表示,目前国内对品牌服装的监管总的来说存在较大缺陷,加之中国较低的市场门槛,从而让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国际品牌企业长驱直入,许多进口服装根本没有进行检测就直接从国外进入到商场柜台,出了问题就采取撤柜的权宜之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