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富人行善的面子工程

yangguangshehui 2011-05-10 21:01:07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099期 放大 缩小

 

慈善是公益事业,讲究的是善念,当然不能‘收回成本’。但是,在中国当下,富人有另外一种做公益的方式。

近日,山西煤老板的身份色彩似乎在多年的黑色渲染后开始慢慢变白,甚至变得多彩起来。据报道,山西煤改过后,汾阳市一群煤老板组成转型协会,将资金投向了公益事业。有趣的是,这则新闻报道中还有一条注脚,汾阳对公益事业投资最多的煤老板孔祥生说:“我们投资的15亿中,一大部分是要捐给当地政府,就不打算收回成本。”

煤老板做公益事业,当然是好事。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善人”与“富人”往往也贴着同一个标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追求,也构成了中国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的伦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过去封建制下的中国,富人铺路架桥,开仓赈灾,救济穷困,也都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维系和运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资源。现在,汾阳煤老板试图改变自己那种黑色经济获利者的形象,转而投身当地的公益事业,一方面构成了对中国优良传统的重温与恢复,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的商业伦理以及商人的身份色彩,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富人行善,善亦难行矣。首先,慈善行为应与政府切割。公益事业就是公益事业,怎么叫“捐给当地政府”?这往往使人产生双重联想:一是汾阳这次煤老板做公益,是出于行善的动机,还是政府的动员?在历史上我们不难看到,每至政府有难处,官员便向富人“逼捐”,为了让富人掏出钱来,官员往往使尽手段,结局当然往往都是政府得逞,而富人遭殃。在这种情况下,富人无疑也是弱者,茅于轼先生所谓“为富人说话”之谓也。也即,与更强势的政府权力比起来,富人往往也是弱势的一方,无论是税负的增加还是善款的被动员,无不出于弱者对强者的臣服。这种被迫的臣服不但不能带来富人对慈善事业的真心向往,反而是对富人财产的另一种剥夺。只有出于真心的行善,才能将善念扩散,并使善行的伦理教化作用进一步彰显。

同样,日前一群北京超跑俱乐部的车主们,驾驶着兰博基尼、法拉利、陆虎越野等豪华车停在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院外,向被救助的小动物捐赠粮食。发起人表示,此次捐赠只是想给公益行为起个带头作用,并非炒作。

向被救助的小动物捐赠粮食,这是在做善事,是非常美好的。可留意到报道后的一些跟帖,心情马上就复杂起来了。有跟帖说,用搜刮来的人民血汗挥霍,买了跑车去喂狗,这就是中国人的公益事业?也有跟帖说,慈善归慈善,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开跑车,张扬的去捐赠吗?还有跟帖说,救助小动物固然能体现人道,可是目前状况下救助一下那些生活困难的贫民岂不是更好?虽然,这只是一些出现在新闻报道后面的网络跟帖,却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根据以上两个事例,我们想到,如中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宗庆后所公开表示的那样,经营好企业、创造利润才是商人最大的善行,企业经营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生计。并因此,宗庆后拒绝成为“裸捐”的带头人。如果商人都不去创造利润而是将钱投向效益有限的公用事业,则公用事业虽发展了,但商人这个制造利润的机器被改造了,税源成了一次性的投资,对于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说,未见得是一件好事。

而煤老板做公益所引起的另一重联想则是,此次煤老板的转身,是否真的意味着富人在纯粹“做公益”?正如前述的煤老板所言,“捐给政府,就不打算收回成本。”公益事业是善事,讲究的是一个善念,当然不能“收回成本”。但是,在中国当下,富人有另外一种做公益的方式,那就是通过给政府捐款(说是用于当地民生事业),或改善在政府中的形象以利未来“好办事”的面子工程。或者干脆派钱给政府,将善行看成另一种方式的投资行为。慈善被蒙上了透过权力谋取更大利益的灰色纱幕之后,善行也必将变味和变色。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