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家教:美国“虎妈”PK中国“猫爸”

yangguangwenhua 2011-04-20 22:09:49 本刊记者 温秀云 总第098期 放大 缩小

 

“虎妈”,一位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其严苛的教女方式被戴上“传统中国式教育”的帽子。“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被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家庭教育模式大讨论。

很快,中国出现了“猫爸”常智韬,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士,最近现身说对自己女儿常帅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大学。随后,他被认为是贯彻了现代教育思想、实施快乐教育的成功者。

“虎妈”和“猫爸”,是时下最热的家长类型“PK”。但教育专家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虎妈”:“中国式”严苛

今年1月,“虎妈”蔡美儿与其所著的《虎妈战歌》,轰动了很具优势的美国教育界。她用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的严格家庭教育方法,教出了两名A等优秀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当上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如今她的长女索菲亚已获哈弗和耶鲁同时录取,令她的教育方式大获全胜!

书里除了蔡美儿与孩子“斗智斗勇”的经历外,还“杀气腾腾”。比如,为了让索菲娅每天至少完成90分钟的练琴,“虎妈”就会对女儿抛出一句口头禅:“如果下次你再弹错一个音符,我就要把你所有毛茸茸的小动物扔到火里化为灰烬。”有时还大骂表现不好的女儿是“垃圾”。

蔡美儿还特别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有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蔡美儿坚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的教育方法。

这部“生动”的“教子经”在出版1周后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的非虚构类图书第一名。而在中国,这本书的书名是《我在美国做妈妈》,出版方中信出版社的营销编辑马英介绍,从1月中旬出版至今,该书的印量已超过5万册。

尽管热销,但仍遭批评。这些“雷人”的育儿经和“咆哮式”教育经传播后,俨然成为中美家庭教育大PK的典型样本,甚至被扯到中美两国竞争力的话题上。

《华尔街日报》曾以书摘的形式介绍了这本书,文章的标题是《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作者声称,华人家庭的严厉管教让孩子在美国表现杰出,而西方父母却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口实下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文章特别提到了“虎妈”在书中所述的不近人情的“十不准法则”:不准“在外过夜、和别的小朋友约好一起玩、参加学校戏剧表演、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在除体育和戏剧以外的各科不是第一名、碰除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任何乐器……”

自这篇文章发表后,对“虎妈”的声讨迅速升温:“她涉嫌虐待儿童”,“她是个疯子,会给她的女儿留下心理阴影”……

“猫爸”:民主教出“哈佛女儿”

紧接着,上海的“猫爸”常智韬又登场了。教出“哈佛女儿”的常先生,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他的女儿常帅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翘课,却能年年获得奖学金,去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常智韬先生很满意自己的新称呼——常帅的老爸。当年,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翘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对于蔡美儿的育儿法,常智韬表示:“我挺能理解她,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看她付出了多少,花的心思,投入的时间、资金,尤其投入的感情,她的付出很多父母未必能做到。但蔡美儿的方法有待商榷,她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她至多成功了50%,小女儿就很逆反。”

常智韬还称,蔡美儿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是个全面的成长过程,今天的“圈养”是为了最终的“放养”,今天的扶持是为了将来的放手,让孩子独立快乐地生活是父母教育的最终目的。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

在一个“你的家长是像‘虎妈’还是像‘猫爸’?”的调查中,200名初中生,30%选择了“虎妈”,61%选择了“猫爸”,其他同学选择“两者皆有”。

某中学一名男生说:“我晚上要是没做完作业,即使时间再晚,妈妈也不会让我睡觉。”部分学生还抱怨“天天被逼培优”。武汉英格实验中学的孙一鹏则说,他的爸爸妈妈“很民主”,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发展。

在“家长问你最多的问题”选项中,凡是选择了家长像“虎妈”的同学,都把答案投给了“作业做完了吗”,也有部分“猫爸”式的家长爱问这个问题。仅32%的学生回答父母常问“你在学校快乐吗”。15%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让我喘不过气,与父母矛盾较大。”

“‘虎妈’式的严苛与应试教育有关。在我们的传统家教中,常常觉得‘棒打’才有效果,家长们普遍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关怀。”某学校校长分析表示。$nextpage$

众人希望“严宽并济”

尽管6成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是“猫爸”式,没有“虎妈”那么可怕,但他们更希望家长能结合两种方式,对自己进行“严宽并济”的教育。

调查显示,在“你希望家长对你采取哪种教育方式”问题中,58%的学生选择“二者结合”,40%选择“猫爸”式,仅2%希望是“虎妈”式。

武汉英格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黄妍说,初中生自律性有限,“只要不是苛刻地责骂,父母平时多提醒、多管一下孩子,比完全放任好。如果爸爸妈妈‘虎’一点,我做事也更能持之以恒。”

“我也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严宽并济。”该校八年级一学生的妈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孩子读小学时,我奉行的是‘虎妈’式教育,有一次孩子的作业做得很不整齐、错误百出,我干脆把她的作业本撕了,让她重新做,直到凌晨两点才睡觉。从此以后,她的作业都完成得比较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初中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管得过严,容易激发她的逆反心理,于是我就经常鼓励她,批评得少了。”

武汉英格实验中学卢建飞老师认为,家长教育子女要掌握火候和度,一味的“软”容易变成溺爱,一味的“硬”容易“伤仲永”。“惩罚和赞赏都是很有必要的。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她乐意对你敞开心扉。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好教育。”他说。

“虎妈”现象折射“父教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这个问题时,38%的学生选择了“母亲”,49%的学生表示“父母均担”,仅10%的学生选择“父亲”,另有3%的学生选择其他。

“现代社会里,男性一般比较忙,孩子的教育责任更多由母亲承担。女性管孩子大都比较细致,要求也比较严格。”武珞路中学政教主任漆红斌分析,“虎妈”现象也折射出“父教缺位”,“很多妈妈对孩子百般照顾,如果可能,甚至想代替孩子做好一切——‘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这样,就单一地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高,容易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

其实,家庭教育中,需要唱“黑脸”的母亲,更需要唱“红脸”的父亲,在妈妈们严格要求的同时,爸爸们的鼓励与赞扬,对培养孩子们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能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格发展、未来志向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母亲。

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

事实上,“虎妈”的过分严苛及“猫爸”的自由放任都是比较极端的个例。纽约大学文化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奥比·韦教授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儿模式研究中发现,“虎妈”并不绝对地代表中国式育儿方式,而美国育儿模式也并非完全是纵容懒惰、毫无自律。

韦教授在中国南京调研了数百户中国家庭教育模式。她发现,其实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宽松,经常有家长向她咨询该如何跟孩子做朋友,如何让孩子更快乐。而她自己作为一个美国母亲,对8岁女儿和10岁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两个孩子各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自己铺床,整理房间,每天也要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

她说:“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虎妈’就是‘猫妈’。”

“最理想的其实是第三种模式:即取中西教育所长,补两者之所短,比如对孩子在社会、情感关系方面进行培养,教孩子如何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韦教授说。

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教育专家认为:不管“虎妈”还是“猫爸”,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媒体评论称,当蔡美儿擂响《虎妈战歌》时,全球都为她那虎虎生威的教育方式所吸引,鲜有人注意到她的转变:允许女儿放弃小提琴而打网球,允许女儿参加朋友聚会并在外过夜,允许她们参加舞会。这样的转变并非“痛快”,蔡美儿甚至在女儿放弃小提琴时“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身处舆论漩涡中的中国妈妈们,多半不会有这样“撕心裂肺的痛”,她们大多还没有下定决心调整和提高自己。毕竟,眼看别人陪着孩子拼命学习十八般武艺,自己怎么忍心对孩子放手呢?更何况,她们手中托起的,不仅仅是孩子未来的人生,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妈妈们,并不是不愿意提高自己,只是没有找到调整的办法。传统上,中国家庭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如今“70后”、“80后”的父母们,由于本身处在急剧变革的资讯发达时期,他们更容易了解到别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学习的愿望和意识更加强烈。然而,各种信息和观点的交织碰撞,以及严苛的竞争现实,都令人不敢轻举妄动,即便有人尝试改变也往往需要面对外界异样的眼光。

然而,在一种非常态的焦虑和矛盾中去教育孩子,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改变自己,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其实可以静下来重新认识和整理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让孩子成就自己

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从小养成健康自信、独立自主的个性,具备自我成长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尽管“虎妈”严苛的教育方式饱受争议,但她的两个女儿让她骄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对此洞若观火:“虎妈虽然是在美国发生的,但毕竟反映了华人世界的一种情结,很有代表性,代表华人世界家长的共同心态,也就是非要成功的心态。”

陈建翔看透了妈妈们想要成功的心态,但他并不欣赏这种过于狭隘、功利的成功。陈建翔说:“我们的教育是怎么设计的呢?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只能有一种成功模式,都只能有一种教学培养方法,这种设计给绝大多数孩子带来极其不合理的压力,本来是不擅长的事情也必须去拼。”

每个父母心中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理想,但大多数父母需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帮助孩子打赢两场战争:一个是学业竞争和应试教育,一个是素质提升。所以中国的孩子负担重,中国的孩子不快乐。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式教育让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异化和对立,这与教书育人的本意是相异的。

不过,在陈建翔看来,尽管社会大环境难以轻易改变,但是父母完全可以避免卷入无谓的竞争:“孩子最大的成功是成就他自己,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把他最精华的部分显示出来就足以成就他一生。”

这并不是陈建翔一个人的看法。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学习和应试之外,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成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峡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当下应该改变对成功的判断标准,不能太功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愉悦的成长空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