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期盼·幸福不是“浮云”

yangguangjujiao 2011-04-02 12:32:13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097期 放大 缩小

 

民生建设是近年中国发展的一个核心词,在今年两会上这种趋势尤其明显。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会代表的讨论,都可以看出民生建设是代表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在重民生建设的政治潮流中讨论“幸福中国”或幸福区域建设,幸福区域建设很难回避民生建设,而且往往必须以民生建设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比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方面,无一不涉及目前社会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汪洋解读幸福:幸福像花儿一样

“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职履责,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参与广州代表团小组讨论时,现场作三副幸福对联,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横批均为“共建共享”,其中一副对联提到“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今天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还是幸福问题,我也有感而发。”汪洋说,我就想套用一个电影的名字《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在老百姓那儿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幸福这朵花儿成长的环境条件,比如说党委政府要提供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土壤不要有重金属、空气要有纯净度、阳光日照要充足。不要一天到晚不出太阳,否则花儿就长不起来了”。那么群众要干什么呢?“我觉得,他们要除草、浇水、松土和打虫子,每一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去尽职履责。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就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汪洋说。

汪洋表示:“为什么说要统筹兼顾,尽力而为?就是如果把什么都装到“幸福”这个筐里面去,都去解决,那是解决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我们的工作是努力为解决这些诉求去奋斗,但是不意味着,在一个时点上全部解决这些诉求。我们要解决那些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是涉及到人数最多的问题。因此,要建设幸福广东,领导要有清醒的头脑,社会要有正确的态度。幸福广东是涉及千百万人的事业,只有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幸福广东才能建设成功。”

中国兴起“幸福指数”热

两会期间,“幸福指数”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实际上,“GDP减速,幸福提速”在中国已成燎原之势,在各地已经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幸福”处处可见。幸福指数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提出,计算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当GDP突破一定界限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对于幸福程度的解释力度就会变弱。

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解读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就曾表态将把“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指数”纳为新的统计内容。同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说中也明确提出“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通货膨胀、楼价过高、社会保障缺失等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收入为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下降了大约1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通货膨胀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在民生领域,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已成社会顽疾,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因此,要增进人民福利、恢复社会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为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为时代要求,就需要一个地位与GDP类似的“幸福指数”,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表示,重庆虽地处西部,经济条件远不如东部沿海,但同样可以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甚至做得更好,因为幸福感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发达”所决定的。只要能真正让千家万户感觉到,他们走的是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让更多市民感知,社会是安全的,是有公平正义的,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只要让大众信服,反腐败是坚决的,对坏分子是严惩不贷的,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薄熙来说,幸福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固然与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就业状况等物质因素密切相关,并以此为基础,但同时也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有对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感觉。幸福感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又有对未来的预期和憧憬。比如上世纪50年代,尽管当时中国还很穷,但绝大多数人内心一片光明,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那时的人同样具有强烈的幸福感。

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和强调,有助于为日渐强烈的追求幸福潮流提供良好的客观基础。从已有的发展来看,对民生建设的重视会得到较多的回应,也会为加强民生建设提供来自“幸福建设”的动力。

幸福将终结GDP崇拜

中国从1993年GDP正式成为核心指标开始,GDP持续高速增长,刚刚过去的2010年GDP已经逼近40万亿元,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与GDP的光荣和梦想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大国崛起”以及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据有关资料表明,西方国家GDP增长率并不高,财富积累却很快,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GDP增长率很高,同时财富损失得也快,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与这样的逻辑相似,我国官员对政绩工程的热衷极可能增加与生产目的背道而驰的建设和破坏,而西欧和北美多数城市的市政建设和民用建筑长期保持原样,GDP较低的增长率仍然提供了较高的社会效用和公众福利价值。

在唯GDP论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考核指标,各种烦恼也相伴而来: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房价高高在上,人民幸福感下降。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反省已经在官方话语中出现,有的官员开始公开批评GDP的局限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警告过人们,应远离对GDP的迷信,“GDP是充满穷人的富裕”。

2010年4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公开发文承认GDP的局限性,承认它的诸多“不能”,无疑是一种理性的表现,说明我们正朝着把GDP拉下神坛的正确方向迈开了步伐。但是,这也仅仅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而已,要改变广泛存在于地方政府和领导之间的这种GDP崇拜情结,消除他们的GDP冲动,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用什么来取代GDP,也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老话题。事实上,联合国早已开始这样的尝试,1990年,联合国在《人文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这是一个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组成的综合指标。作为当前世界几乎唯一抛弃了GDP模式的国家,不丹在1970年就提出“国民幸福指数(GNH)”,这个小国甚至有一个“不丹全民幸福快乐委员会”。

“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一升一降”:“一升”指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可望得到较大提升;“一降”指的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通过“一升一降”,将达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决心告别GDP崇拜。由此开始,已持续高速发展多年的中国经济将迎来自己的转型元年,“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

热潮中的冷思考

在连续多年的GDP狂飙突进之后,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成为国家考虑的重要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幸福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拿出了首个具体的指标性目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指标的切实落实还缺乏综合配套政策,缺乏考核和问责机制,只有这一切全都落实,提升幸福感才不会是“浮云”。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时对于人均预期寿命作了指标性的描述。

“我们过去谈的都是工业指标、教育指标,但是没有健康指标。”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也都是从保障的角度来设定指标的,因此,这个指标的设定很了不起,是国家很好的进步。”

中央政府GDP减速,幸福提速的执政思路跃然纸上。但是,地方的执政思路却未必如此。在各省份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5个省份GDP预期增速达到或超过10%。地方的执政思路基本上依然是追求快速发展,而不是适当减速,提升居民幸福。

“要将指标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促使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实施办法。”王国强认为,这也是考核政府是不是落实科学发展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各省区市可以确定不同的预期寿命指标,但一定要考虑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让政绩观从崇拜GDP转变,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除了考核,王国强还提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对指标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政府清楚,什么叫人均预期寿命指标,如何体现,如何提高,内涵外延是什么。其次,把指标进一步细化。例如,人口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以及传染病发病率分别怎样降低,这都和指标实现有关系。只有细化到每一个相关指标,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链接:

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幸福观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是北京发展的新任务,北京将推进幸福城市建设。未来5年,北京不但要把绿色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而且要变成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塑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家园。

上海市长韩正认为,安全是幸福的抓手。只有一个让老百姓感到安全的城市,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韩正还表示,如果政策的制订者不能感同身受大家的紧迫感和渴求,不去解决他们“蜗居”、“房奴”的现实,这座城市就没有吸引力,也就没有未来。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只有钱包越来越鼓,后顾之忧越来越少,老百姓的幸福感才能普遍提升。”因此,山东省提出,今后五年,山东GDP年均增长目标下调为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十二五”末,山西省要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人均达到3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9000元,农民收入增幅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认为,2011年吉林省要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的力度将向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三农”工作等方面倾斜,实施“富民工程”。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江苏是一个教育大省,针对大学生群体,找到理想的工作,于他们就是幸福。”

甘肃省长刘伟平说:“群众的期盼就是我的工作目标。甘肃省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还相对比较低,收入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要实行全省的经济跨越发展,更好的解决群众收入提高、健康、医疗等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宁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最忧心的是老百姓还有很多难事、急事、烦心事没有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抢抓机遇、赢得先机,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让宁夏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和谐。”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强调,将尽心竭力抓好民生工作,扎扎实实办实事,真心实意解难题,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白玛赤林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