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追寻·幸福在哪里?

yangguangjujiao 2011-04-02 12:30:28 本刊记者 温秀云 总第097期 放大 缩小

 

今年的两会期间,各代表委员频繁提出“幸福”二字,引发人们热议。但究竟何谓幸福?古老相传的“幸福”是有地种,有房住,有钱花,有衣穿,即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满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幸福”则更多地强调精神层面的感觉。

但现实是残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发觉,生活没有原来那般美好。除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物价飞涨外,还有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气、无处不在的噪音、时而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无奈的“孩奴”、“蚁族”和“蜗居”,甚至“鼠族”……一系列的问题正以罕见的速度集中爆发,甚至使一些曾经迷恋大城市的公民欲罢不能,其幸福指数更每旷日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宜居”不再 幸福感下降

2003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幸福指数没有与之相伴,反而背道而驰。特别是在城市里,人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拥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甚至对人体有害。

每个人都希望,城市既是繁华现代的,又是宜居舒适的。实际上,宜居的标准有很多,但根据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城市是否宜居,有一条“红线”——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居民的生活舒适度随之下降。

例如,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交通赌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病”,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房奴”、“孩奴”、“菜奴”等“后遗症”。

此外,城市居民的认同感问题目前也非常突出,居民动迁过于频繁,老社区被开发破坏、原有结构被瓦解,许多新移民根本无法融入这个城市,所以人们对日新月异的城市都会感到陌生,找不到归宿感,幸福指数自然不高。

因此,即使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在满世界寻找幸福感觉的人不在少数。

失地农民“被上楼”

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村的农民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能勉强自给自足,但近年来,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启发,20多个省市正在让农民们集中“上楼”居住,在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的许多农村,农民将放弃他们的田地、宅基地产权和之前倾尽心血的房屋,以便腾出宝贵的土地用以“复垦”耕地,来弥补城市因扩张而缺乏的建设用地指标。

然而,要看到,农民“被上楼”的过程,就是良田走向消亡的过程。农民面对强势的政府安排,通常也无力反抗。土地被政府收回的作用无外乎增加地方GDP,土地开发、圈地经济开发区等都会使GDP累加,政府还因此捞得政绩,何乐而不为呢?

但农民“上楼”之后,成片的良田归于开发商、工厂或变成宽大的公路,这些农民要么一点土地也没有了,原本自家地里信手可摘的瓜果蔬菜要从口袋里掏钱买;要么土地距离居民点很远,下地要费很多时间,收种的时候就更麻烦了,粮食的存放又是个问题。

另外,政府原则上说会解决“被上楼”农民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但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除了一部分自己有工作的,能解决的也就是有长效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是拆迁的,还会有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市价相比政府的补偿款难能让人满意。但农民“上楼”后生活费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水费、煤气费、小区公摊费等额外增加的负担更是他们的不堪之重。

不幸福的人还有哪些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说。所以,当人们大谈幸福时,也要看一看还有哪些人不幸福。有媒体已经大致分出以下几种情形:

一、贫困人口。据统计,全国还有贫困人口1.5亿,工薪族收入偏低,在物质上不幸福。

二、失业下岗。社会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和农民工,无固定职业的人亦不幸福。

三、失意人士。部分人虽已脱贫,但仍感种种不公不正,情感上不幸福。

四、负担过重的学生。几乎每个学生从五六岁开始就要考试竞争,其中,至少有两亿中小学生一想起考试,就倍感不幸福。

五、孤苦老人。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门倚黄昏,精神上不幸福。

六、沉重纳税人。腐败严重,国财私用,纳税人心中有气,不幸福。

七、少数多年上访者,表达不畅,心中有冤、有怨,不幸福。

八、“N无人士”,即无房、无医保、无当地户籍等人士,生活压力巨大,加上资源短缺、物价上涨,其基本的生活几无保障。

……

这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学现象,但我们必须面对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还要面临汽车时代的交通意外,规模化生产的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新食物链中致癌物质的侵害等等,让人们内心充满焦虑、恐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会期间,各代表委员关注民生问题,探讨“幸福热”的话题,折射出民众对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

幸福的千种说法

幸福,词典里有准确的定义,但每个人心中又有个性鲜明、千变万化的答案。恋人的幸福是爱和被爱着,父母的幸福是看着儿女健康成长,农民的幸福是五谷丰登,城市白领的幸福则是有票子、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

幸福的感觉是现实与心愿的距离,小孩子永远比大人容易取悦,所以孩提时代留下的是幸福而甜蜜的回忆。因此,有一种说法较为贴近,即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身心愉悦状态。但心里欲望又是指什么?现实一点来说,幸福离不开四个要素:物质、情感、健康、理想,这四者和谐均衡统一存在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因为人要幸福,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物质的享受、理想的追求和情感的支持。这几个方面又依时代、环境不同而有最低标准,比如恩格尔系数、最低工资等等。

但在特殊情况下,又可此消彼长,相互转化。如为追求理想,短期内牺牲物质利益,亦觉幸福;如在地震、海啸、核辐射、干旱、洪涝等灾害面前,拥有健康的身体也觉幸福,等等。

老百姓的幸福“方程式”

有人列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个性+需要+生存状况,这是科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是经济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感恩+知足,这是社会学家的“方程式”……尽管见仁见智,但都传递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朴素愿望。

自然,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答案,并用他们的“加减乘除”,去求解心中的“幸福方程式”

增加财富,夯实幸福的“九层之台”。“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而物质财富是人类幸福的首要来源。或许,有人会怀念“短缺经济”年代的生活平静、环境良好以及产品质量的可靠,但同时,也没有多少人会否认当时生活的窘迫,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给国民带来的巨大幸福。“十二五”时期将“去GDP化”,将让老百姓的幸福“九层台”更加牢固。

减少成本,提升幸福的“享受指数”。梳理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径,我们清晰看到,中国的发展目标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科学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贫富差距、假冒伪劣、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也在不断侵蚀物质财富的增长带给国人的幸福感。减少和降低这些成本支出,幸福的“享受指数”才能大大提升。

信心倍增,获取幸福的“乘数效益”。改革开放的“成绩单”令人鼓舞,两会披露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更加突出民生,近半发展指标直指民生,强调让民众收获更多幸福。这些,必将产生“乘数效益”,极大激发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信心。逻辑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既然人的幸福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根本归宿,那么,幸福就应该由人通过科学发展来创造。

除去烦恼,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民意、解民瘼、帮民难,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汇集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应为百姓创造幸福条件

其实,幸福不是GDP,不能用数字来衡量,更无法像解答数学题一样来解析“方程式”。当然,无法用数字衡量并不意味着不可衡量。幸福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它藏在老百姓的日子里,绽放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从文中所举的不幸福也可看出,幸福虽然是主观的体验,但是要有外部条件,国家的责任就是为公民创造幸福的条件。

治国者要长怀天下忧。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更精心、更高明的施政和管理。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政府提出的共同富裕和两个文明也有其意。那是个理想的社会、人人幸福的社会,太遥远了。我们就先说当前吧,如果五年之后,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那真是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在CPI高高在上的年度里,在落实“让人民幸福”的民生政策时,也需要每个人对幸福预期进行管理,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常是别人的传奇故事,如果短期内无力提升现状,不妨试着把自己的心愿调至合理的范围,带着幸福的感觉在人生旅途上且行且歌。

俗话说,“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詹姆斯·奥本汉亦说,“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聪明人在脚下播种幸福。”面向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我们才刚刚出发。只要愿意敞开心扉去感悟,幸福就在你、我、他的手中,就在你、我、他的脚下。让我们抖擞精神,整装再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