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百业农为先 百姓高于天

pinweiyuedu 2011-03-24 23:53:15 文/吴德风 贺琼 总第095期 放大 缩小

近日,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南翔先生赠送笔者一套作家秦永煜(1941---2010)的长篇小说《春雨无眠》。据悉,该著作是秦老先生晚年心血的凝聚,陪伴他渡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弥留之际面含笑容,令人唏嘘。如今,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令人肃然起敬。

据介绍,秦永煜出生于湖北鄂州,他并不是专业作家,退休前为中学语文教师。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累农村素材并进行创作,《春雨无眠》这部近80万字的长篇巨著在十多年前才开始酝酿,到修改定稿时已经年近古稀。老人于1995年因大病失去体内几大器官,但他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以风烛残年,执意离开武汉的家人和舒适的环境,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孤身前往鄂东南农村地区,住草庐、唠家常、听故事、找素材、抓灵感,终于原汁原味地奉上了这部农村题材的厚重之作。

作者对“三农”事物的把握成竹在胸,对农业知识的熟练运用,对农民朋友的深情厚谊都跃然纸上。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秦老师笔下的菱角湖,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既美丽原始,又充满险恶。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样,人性总是复杂的,在大都市如此,在风景如画、远离尘嚣的乡村湖区,同样如此。利益的争斗,金钱的诱惑,爱情的追求,哪里都有,回避不了。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是该著作的第一特色。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例如:柳茹兰,单纯上进,吃苦耐劳,有一股永不言败的韧劲,她是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从她身上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乡长小丁,大学毕业的农村基层干部,正直善良,廉洁奉公,尊重知识和人才,他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农民朋友脱贫致富,从他身上,看到了新一代农村干部的正面形象;反面人物沈大胜一家,唯利是图,耀武扬威,面目可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钻营,任何时候都不会吃亏。文革时他们是造反派头头,高高在上。改革开放后,他们凭借自己的浑身是胆和不正当手段,摇身一变,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了钱,就更是目空一切,加上一些干部的贪婪,钱权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更加不可一世;悲情人物刘柳,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充满坎坷和曲折,解放前一腔热血,矢志报国,却参加了国民党部队,虽然抗日杀敌,受尽磨难,军功章里却没有她的名字,解放后,她的丈夫逃到台湾,从此每一场运动她都在劫难逃;佘荷,也是悲剧性的人物,最后不得不愤然出走,脱离永远还不清孽债的是非之地,割尽三千尘丝,独抱一盏昏灯。这既是个人,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庆幸的是,佘荷终于熬出头了,她看到曙光就在前方,迎来了人生自由、个性张扬的伟大时代,虽深居寺院,青灯缁衣,她却心系黎民百姓,将所学知识奉献给这个曾待她并不公正的社会。

语言活泼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第二大特色。通观该部著作的用语,色彩斑斓。歇后语信手拈来,那是深入农村、与农民做朋友的成果;土话俗语多,那是农民生活的真实表现,不做作、不夸张,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禅语哲理多,那是一位乡村教师穷其一生几十年渊博知识、学贯古今的沉淀与升华。就像与智者、良师、诤友在一起畅所欲言地倾心交流。感谢秦老师留给世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拜读他的著作,仿佛他还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小说的第三大特色是重点章节突出,如同交响曲中的美妙乐章。最感人的部分当数第三章《热血不是苋菜水》。读之深深为刘柳和佘荷这对母女的悲惨人生扼腕叹息。在那个泯灭人性的年代,不分是非、黑白颠倒、人神共愤。有多少人像刘柳、佘荷、黑子同样的命运,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折磨,肉体的摧残,痛苦地生存,卑微地活着。既要在贫困线上挣扎,还要在精神和人格上饱受践踏,最后,却要死于非命,油尽灯枯。“莫道浮云总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悲剧不再重演。

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作者心系三农的理想与信念,为本书作序的著名作家周濯街先生和责任编辑石雪峰先生感同身受,秦老师以天下苍生为念,将一生的心血化成文字。人生有限,秦老师高洁的品格和著作将长留人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