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文物的“赝品江湖”

yangguangshehui 2011-03-16 23:00:26 总第096期 放大 缩小

“目前的鉴定手段,无论是专家的‘眼学’,还是仪器的科学测试,都无法攻克这里的城池。”文物界揭黑作家吴树这样评论洛阳市南石山村的仿古作坊。因高仿品的充斥,绚丽的唐三彩已失落在拍卖市场,真品价格一落千丈,与仿品相差无几。

初涉“古董江湖”的教训

顾广生怎么也想不到:初涉文物收藏界的他,竟被骗得这么惨!顾是南京市江宁区人,2010年44岁,家境富裕,有上百万的积蓄。2009年底,顾看了几档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后,便对古董收藏逐渐产生了兴趣。

2010年2月,经亲戚的介绍,顾广生认识了颇懂文物的江宁区湖熟镇人王长根。王很乐意为顾广生推荐“文物”,不出一个月,王长根就给顾广生带来了一个玉酒杯。

王长根介绍说,玉酒杯是最近一个施工工地上挖到的,工地下面可能是个汉代古墓。而他则是从工地的一个工人那里花了1.8万元买来的。王长根给顾广生开价2万元,顾欣然接受。

2010年3到8月期间,王长根几乎每个月都会给顾广生带来一些“文物”,有玉佩、陶罐、青花瓷、青铜鼎等十余件,并称这些东西是从古墓和文物贩子手中弄到的。顾广生对于古董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共花14.6万元买下来进行收藏。

2010年8月,河南电视台某鉴宝栏目在北京举办鉴宝会,顾广生将这批“文物”带去参加鉴宝,结果均被专家断定为假货。顾广生不信,又找到其他鉴定专家,专家们的说法惊人的一致:他收藏的这些“古董”,在一些古董市场随处可见,只是仿真度高的假货,根本值不了几个钱。

2010年10月21日,顾广生找到王长根,王长根反称“是顾广生看走了眼”,拒不退钱。经调查,王长根承认了自己诈骗顾广生的事实。据他交代,他卖给顾广生的“古董”,都是他从朝天宫古玩市场买来的高仿品,每件的价值在1000到2000元。目前王长根已经被警方刑拘。

“对于市场上的高仿品,没有相当多的知识和经验,一般人是鉴别不出来的。”洛阳文物学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大老板喜欢收藏,花了大钱,买了很多所谓的‘古董’,没有一件是真的。这样的人我见得太多了!”

2010年11月17日,在浙江横店中国收藏文化创新论坛召开的民间收藏大会上,年逾七旬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激愤地说:“二道贩子把假的当真的卖,已经严重危及文物市场的健康。”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灰色江湖。

高仿真赝品,生产有渠道

仿制行业的源头当然是生产环节,在文物大省河南,洛阳市孟津县的南石山村、伊川县的烟涧村和禹州的神垕村,都是远近闻名的专业仿古村,另外,江西景德镇也云集着大批瓷器仿制的高手。

一匹姿态宁静的浅黄基调唐三彩马俑摆在南石山村村民高晓玲家的茶几上。马俑高20厘米,浑身沾着泥土,马颈、马腿上还泛着赭色的土锈,散发着腐朽潮湿的气味,它的价格仅为100元。

记者参观高晓玲家的三层楼房,每层楼的铁架子上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仿古陶器,外观品质多类似于那匹唐三彩马俑。“这是高仿的唐三彩。”南石山村村民郑六成指着两只高50厘米的驼俑说。

郑六成家里的院子里露天摆满了作旧好的陶俑,蔚为壮观:娴静优雅的仕女俑,怒目圆睁的武士俑,膘肥体壮的马俑……在院子里“磨”了20多分钟后,他才带记者进屋观看这两只驼俑。郑六成介绍,这两只驼俑的刀工、造型、烧制工艺都属上乘。“前两天,有人买走了一只,2700元。”郑六成说。

在南石山村,唐三彩仿制水平最高者是高水旺。他的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占地7亩,是南石山村最大的仿古工厂。高水旺还在洛阳闹市区开了一家“唐宝斋”:一尊不足1米的“胖妞”(贵妇彩绘俑)7.8万元,1.3米的天王彩俑高达9.8万元,不过产品均注明为“高仿工艺品”。

“人家寄来真品照片,我就可以照着做,出来分毫不差。”烟涧村一名仿制青铜器的专业户自信满满,并称他曾给某博物馆做过仿品。

赝品假作真时真亦假

唐三彩的加工工艺,包括取材、塑形、烧制、上釉等程序,业内都已完全掌握。但高端仿品是如何达到复古逼真、披上千年时光的“外衣”呢?

“专业户”郑六成道出了作旧的基本工序:将烧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埋藏至少在1个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泽和亮光。郑六成还将烧制好的唐三彩故意打碎,再粘和起来,看起来更为古朴。

“埋古墓土是不够的,还要做腐蚀处理。低级一些的直接放在尿池里面,高级的在古墓土里面加入硫酸、活检、高锰酸钾等化学品。而且埋藏时间要长,高仿精品要达到两年以上。”洛阳唐三彩复制者的传奇人物、南石山村人高水旺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用古墓土呢?高水旺告诉记者,古墓中的葬气、雨腥气甚至人体残留物,不会挥发出来,而是在日积月累地渗进唐三彩里面。

高水旺曾向记者介绍近期发生的一件事:一位外地客商到他的企业采购了一批高仿唐三彩,客商带着这批高仿品乘飞机离开洛阳,接受海关检查时,高仿品被当做文物扣留。

“这批高仿品过了几次机场的X光机,几次辐射下来,产品的碳14含量减少(所对应的年代亦久远了),结果有关部门一鉴定,竟然说是3000年前的中国陶器(唐代距今仅1300多年)。”高水旺说。

瓷器的制假工艺就更为高超了。吴树在其著作《谁在收藏中国》讲了这样一个亲历故事,数年前,他曾以购买者的身份,耗时数月、花费数万元取得景德镇樊家井一家高端瓷器仿古企业老板的信任,进入了这家企业的核心机密车间,参观了瓷器作旧处理的机密工艺。

高仿品进故宫

仿品生产者不参与倒卖,这是仿造者一般的规则。二道贩子低价从仿造者手中购买,仿造者也不问去处。二道贩子更多的是熟知文物的行业中人,他们兜售仿品,利用的就是一般民众对真品文物的无知。

文物界流传着一个经久不衰的真实故事:唐三彩高仿兴起的10多年前,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上,冒出了一批北魏时期的斑驳古旧的陶俑。

为了抢救这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买了3次,故宫买了两次。前者花了80万元,后者花了10万元。不料,这些“文物”越来越多,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最后追根溯源,原来这些“文物”都是高水旺生产的高仿品。

高水旺向记者承认,当年有一个文物贩子找他购买这些产品,事发后,他跟这个人便失去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间收藏界著名人物、河北冀州冀宝斋博物馆馆长王宗泉初涉瓷器,文物界的一个朋友送来一只“大明宣德年制”的大瓷碗,王以3000元的价格购买。

“这个瓷盘底座的釉有化学成分,和真品相比,手感涩,失光了;真品的铁锈(瓷器原料中加入有金属成分)和瓷盘浑然一体,从里到外散发着,但这个瓷盘的铁锈是表面涂上去的,在放大镜下能看清楚;真品做得瓷实,胎质硬,敲声清脆、声调高,这个瓷盘的敲声却很闷。”王宗泉拿出“大明宣德年制”的真品,向记者一一比对说明。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王宗泉来到景德镇,找到了生产这个瓷盘的作坊,该作坊承认确是自己生产的。

“贩子们都是根据购买者的眼力撒网,愿者上钩。”王宗泉说。

鉴定行业陷窘境

据记者调查,文物鉴定行业的水平远落后于造假者;为追逐利益,鉴定行业的相当多的人失去了道德操守。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向记者介绍:鉴定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眼学(专家眼力),一个是科学(仪器设备)。“就顶级的高仿陶器(包括唐三彩)来说,目前文物鉴定界的技术实力,很难鉴定出真假。”上述洛阳文物界的老专家告诉记者。这位老专家的观点与唐三彩高仿专业户高水旺的一致。

“举个例子,国内一件形成于七八百年前的陶器,拿到牛津大学鉴定,得出的结论是2万年前的。而高仿更会让目前所有的鉴定手段失灵!瓷器外,陶器、玉器也都是这样。现在玉器的鉴定手段只能鉴定出这东西是不是玉!”吴树说。

为什么眼学与科学目前会到如此窘境呢?“目前国内的顶级专家,在民国时期是学徒,学徒期间见得最多的是明清的东西。新中国建立后,取缔了这个行业。改革开放以后的二三十年,信息通畅、交通便利,文物市场发展起来了,专家们没见过的东西,不等于没有。”王宗泉告诉记者。

就科学鉴定落后的问题,吴树解释道,接受仪器鉴定的文物,所呈现出的信息是孤立的,缺乏可用来参考的系统性的技术参数。很多鉴定单位只是各自建立了单一分析方法的小型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分析质量保证体系,所以数据之间不能相互验证和补充。

除了鉴定水平落后之外,鉴定行业的自律也是一个问题。

“市场上的文物鉴定者基本上都没有正规的资质,很多人为了赚钱,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告诉记者。

“一个是鉴定者没有鉴定资格,他们仅仅是收藏爱好者;再一个是鉴定体系问题,一个人即一个专家说了算,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违背了科学原则;另外一个是职业道德问题,只要出钱,是真是假可以随意定。”一位文物界人士告诉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