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儿童医疗的困境

yangguangshixian 2011-03-16 22:31:05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096期 放大 缩小

 

国家药监局和相关专家表示,小儿退烧药尼美舒利本身安全性目前暂无问题。不良反应并非来自药物本身,而是使用不当。

国家药监局上述“安全性暂无问题”、“不良反应并非来自药物本身”的表态,无疑让人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在审慎条件下,尼美舒利仍然还是可以使用的、能够保证安全的。

然而,在此之余,再回头打量这场由尼美舒利不良反应引发的风波,追问这背后折射的种种儿童用药医疗现实,我们显然又无法感到真正的轻松和释然——为什么明明是“处方药”,尼美舒利却能随手可买?“是药三分毒”本是生活常识,为什么尼美舒利却常常被不适当地过量使用?

直观地看,药店的过分逐利、家长用药的盲目无知,无疑都应为此负责。但深一层观察,事情显然又没有这么简单——孩子生病吃药绝非小事,家长何以不及时看医问诊,通过处方为孩子治疗,而是选择去药店买药的自我治疗方式呢?

日前媒体公布的一组儿童医疗数字或许能为我们提供部分答案。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中国至少还缺20多万儿科医生。而令人沮丧的是,“15年来,全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近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既然如此,处方药尼美舒利被无处方地大量销售、不合理使用,显然具有某种迫不得已的必然性——可以为儿童看病问诊的儿科医生极度缺乏、准确的处方事实上非常难得,“救病如救火”之下,家长不选择无处方买药,又能如何呢?

与此同时,与儿科医生奇缺相对应的又是,中国儿童专用药品的同样严重匮乏。资料显示,目前中国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不足2%。中国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在现实中,针对儿童用药,往往只是在成人药品后标注“儿童减半”或“遵医嘱”。而儿科专家告诉我们,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酌量减半”的用药方法并不科学。

而伴随这种儿童专用药缺乏和用药不科学而来的正是,儿童看病用药的巨大风险,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而成人只有6.9%。这正如我们早已看到的: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光的许多过度不当用药现象如“滥用抗生素”、“过度输液”,儿童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据调查,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这种背景下,“药效很强,退烧效果很好”且“售价比较便宜”的尼美舒利,被家长大量使用,无疑并不让人意外。这也就是说,尼美舒利的过度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家长盲目无知使然,更是目前中国儿童医疗困境的一个必然结果——儿科医生缺乏、儿童专用药缺乏,家长岂能不盲目买药用药?

“再苦不能苦孩子”。如果尼美舒利不良反应背后的不良儿童医疗困境本身不能尽快解决,即使尼美舒利安全不成问题,让孩子受苦遭罪的其他药品不良反应,显然还会源源不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