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民企:创新在路上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本刊编辑 总第001期 放大 缩小

中国民企创新50强揭晓 十大领军人物粉墨登场

据新华网杭州消息,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在11月4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公布了“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名单。“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万向集团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其中18家企业来自浙江,占了总数的36%。

“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万向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鲁冠球、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施正荣、飞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继宝、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思民、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金山。

据了解,“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的公布,是为了宣传坚持自主创新民营企业典型,向海内外各界推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增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自主沉浮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创新投入仅占总收入一成。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企业研发经费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仅三分之一用于属于创新范畴的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据新华网的消息称,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收入70%来源于现有传统产品及服务,20%来源于对现有产品及服务的延伸或改善,只有10%来源于创新。 “尽管创新已经带来多方面的效果,但从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收入看,目前还不显著。”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2日在苏州举行的2006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表示。

被这项调查视为创新收入的包括突破性产品或服务收入、扰乱性产品或服务收入。前者指的是完全新出现的或性能显著变化的产品或服务,后者指的是改变行业经营模式或创造完全新的市场的产品或服务。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创新收入比重为13%,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9%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8.5%。

虽然目前创新效果对企业还不显著,但经营者普遍预期未来创新收入会明显增加,并准备加大创新投入。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预期2008年创新收入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18%,其中民营企业预期达到22%;87%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在创新方面增加人才投入,73%计划增加设备投入,15%计划增加专利购买。   

为全面了解中国企业创新状况,国家统计局9月份进行了企业创新专项调查。这次调查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对象,挑选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哈尔滨、合肥等4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每个城市选择了40家涉及制造业、建筑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有代表性的企业。

突破发展瓶颈 打造创新模式

第一财经日报的梁信军先生最近撰文称,中国的民营企业纷纷在自主创新中积极寻找“第二战略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以低成本制造为特征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亟待转型。

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已经举足轻重。根据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民营经济已经占到GDP总量的66%;税收贡献率达71%;而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在民营企业的就业人口已经超过75%。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就近地满足了庞大的国内市场;二,低成本制造带来的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实际上是它取胜全球的主要竞争优势。

但低成本制造的竞争模式正在遭遇全球范围的挑战,难以继续支撑企业和下一步的持续成长。比如企业界越来越发现在制造业的利润率太低,有时为了增加出口,中国企业间竞相压低价格,不仅苦了国内劳工,破坏了环境与生态,便宜了国外消费者,还要招来国外反倾销起诉和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因此,他认为民营企业将“自主”或“被迫”地被推上创新之路,努力促使自己的企业从现在所处的价值链的低端上升到价值链的高端。

提升企业创新 造就战略竞争力

“创新成本低”将引领中国未来一二十年的成长模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又一个战略竞争力。

中国企业不仅在制造方面具有明显领先的成本优势,在自主创新上也同样具有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不仅制造成本低,其实创新成本也低。可以简单地说,中国企业的创新投入与欧美企业在数值上是等额的,只需去掉货币符号。

Image

比如在医药行业。在欧美研发一个创新药需要近10亿美元/10年的投资,而中国企业研发一个仅在国内市场上市的创新药只需约3000万元/3年人民币的投资,中国企业研发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药也只需不超过1亿~2亿美元的投资,只相当于欧美企业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创新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同时,由于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源源不断可补充的多层次的低成本人力资源、中国已经形成的产业配套基础(耗材、设备、物流等)以及市场就近的反馈成本低等因素,创新成本低这一优势将在未来相当时期内长期存在。

因此,可以说,创新成本低是支撑中国未来十几年中第二、第三波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更可持续利用的竞争利器。

同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大量运转灵活、低成本、已经成为全球行业隐形冠军的民营企业,具有极大的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及实力,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具备体制和机制的双重优势。

当然,中国企业全球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利益,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全球化发展一定需要政府提供全面的足够的政策支持。

六大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中国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营经济要在中国经济腾飞中占据更大份量,必须在以下六大关结点上实现创新。

第一,产权创新。按我理解,产权应该是一个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以及剩余利润分配权和控制权的综合体。民营企业一定要突破产权主体单一或一股独大的状况,合理地处理好所有权、经营权、剩余分配权和剩余利润控制权的关系。所有表明你投入资产资源的所属,经营应该代表你所有权代理的专业化,而剩余利润分配和控制权的协调往往是产权创新的难点,这也是产权改革最终形成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同步实现的目标。民营产权创新方向应该是在极大的调动全社会积极要素的同时实现民营企业主的所有权增值。

第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大多从 "夫妻厂"、"父子店"式的组织形式和业主式经营、家长式管理的模式发展起来的,立足点是小家,而非大家。当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增强而个人能力有限时,民营企业才意识到管理需要创新。这种创新应该是在如何处理和优化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关系为着眼点的管理流程的创新,要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跨越。

第三,规模创新。民营经济大多是小而散,以为船小好掉头,但是在整个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分工中抢抓机遇,实现规模上的集约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实现低成本的经营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同步发展,从而增强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竞争能力。

第四,科技创新。要跳出依赖普通技术生产市场适销型产品的观念,利用剩余利润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的研发队伍,形成核心的专有或专利技术,做精做专做深做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要以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第五,市场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决定品种与结构、规模与效益、品质与品牌。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企业市场行为,实现企业区域性、属地性市场角色向大市场观念转变。

第六,文化创新。民营企业要树立起文化是企业产品竞争最主要的要素和资源的概念,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产品、企业形象、企业员工的身份上,要逐步在突破企业文化建设上的苍白状态,实现依法治企的制度化,并把依法治企融于企业的制度之中,成为企业自律的行为。

自主创新成最新挑战

自主创新首先需要转变关于“创新投入与当期利润、企业资本数量/质量的关系”的思考方式。现行的会计准则,当期研发投入将立即减少当期利润、当期净资本,导致经营者、有决策权的股东从当期利润、当期绩效导向的考核机制出发,不愿在创新上进行投入。

要改变这个情况,首先要改变认识:认识到投入自主创新其实是为企业未来储备生存和盈利的基础,应该逐年持续投入;认识到高速成长、行业大好的时候正是企业大规模投入自主创新的最好时机。

其次,要转变激励导向,改变以企业长期价值而非当期绩效为导向,进而改变以企业内部立法的形式确定创新投入在利润或销售收入中的占比,锲而不舍地持续投入,这样坚持三五年必大有收获。

再次,要借鉴华为的压强原理,一方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创新目标的设定要用国际标准和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将有限的投入聚焦到比较优势领域,以及企业特长上去。

其领域包括能够满足中国特有市场的;依赖中国特有资源或产业成本、产业配套的;已经在全球领先、保持领跑优势等。

通过集中创新资源投入,可以使中国企业在某一点位上的创新投入的压强超过国际同行(去掉货币符号,在数额上几乎等值),从而取得全球比较上的突破。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主动调整心智模式,要把创新变“被迫”为“自主”的选择,在中国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下,把“低成本创新能力”锻造成我们下一个战略竞争力。

自主创新期待自发突破

据中新社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记者表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往往是国家整个创新链的发端,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由于发展现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还只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李书福说,一方面,民营创新体系活力异常充沛,成长态势良好,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创新案例。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产业研发和个人发明创造为主的模式的先天不足,所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十分有限,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受轻视、受歧视乃至受压制的状态。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民营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动多以自发为主,但其创新动力却缺乏可持续性。许多民营企业面对自主创新感到进退维艰。

其次,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稀缺,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及不能持久。

第三,从事自主创新的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缺少整合意识,受竞争驱使,有些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现象,整体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四,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

五、金融资本方面的扶持力度有限。外资以极其优惠的政策在中国投资获取高额利润,而大多数中国自己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对融资瓶颈却苦不堪言,他认为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将仍旧处于受挤压的地步,这势必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带来影响,甚至会直接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为此,李书福建议:设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委员会”,把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的六成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以商业合同方式向企业提供资助;加快建立和健全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担保机构;建立中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长三角”:民企创新成主力

“民营企业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民营经济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甚至担当了科技创新主力军的角色。”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如是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近对江浙沪19070家拥有至少一项专利的企业调查显示,私人控股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占全部企业专利的比例,上海为37%,江苏为49%,浙江为73%。

据上海市工商联会长任文燕介绍,2005年上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67%;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民营企业占了70%;民营企业占当年专利申请量的3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为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28.62%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4%的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86%的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浙江省工商局日前公布的浙江省个私经济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浙江的非公经济正在积极从“草根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上半年开发新产品近3000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6%;企业在技术改造创新研究方面投入资金239.56亿元人民币,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52.5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和6.23%。

江苏省列入统计的63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中,2005年申请专利数和授权专利数分别占全省的31%和31.4%,20%左右的民营科技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创新成本低’将是中国及中国民营企业继‘制造成本低’之后的第二个国际战略竞争力。”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说,创新成本低将是支撑中国未来十几年第二波、第三波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利用的竞争利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