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今日大连 时代新篇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8 晨曦 总第002期 放大 缩小

明媚的阳光,蔚蓝的海面,繁忙的码头,芳香浓郁的花卉,金色的沙滩,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现代城市交响! 这就是“浪漫之都”——大连,它正以其秀美,招揽着八方宾朋,国际商客。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连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崛起,既将成为东北亚国际都市中心。如今,大连正以高昂的姿态,全方位的发展态势谱写着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Image

谱写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大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时期,大连市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双重机遇,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国际化、信息化、科教强市和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实施了北三市开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构筑“一个中心,四个基地”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开发长兴岛等重大战略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大连的发展步伐,对外开放登上新台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先后荣获“全球环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并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3%;按照常住人口、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5年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072亿元,年均增长11.9%;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3亿元,年均增长17.3%。   

大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具有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工业总产值在东北各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业已形成石化、造船、电子、机械、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大连的石油化工、造船、机车、大型机械、轴承、制冷设备等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位居第一。

大连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旅游度假区和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大连现已成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城市,2005年完成自营出口124.3亿美元,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增长36.4%;全市有外商投资企业11128家,其中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大连项目123个;累计合同外资352.0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00.04亿美元。

大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大连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2005年,大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8.6万标箱。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31条,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78个城市通航;开通国内航线70条。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客货空运基地。

大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南部海滨国家风景名胜区、旅顺口国家风景名胜区、金石滩国家风景名胜区等享誉海内外。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155家。大连会展业发达,每年举办各类展会100多个,成交额300多亿元,近年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保险大会、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和WTO非正式小型部长会议。

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外汇结算中心,全市有分行级(分公司)以上中外金融机构63家,外资金融机构22家。

大连按照现代国际城市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中公园、广场星罗棋布,绿化覆盖率42.3%。大连先后获得联合国环境 “全球500佳”、中国“人居环境奖”、“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大连科技和人才实力雄厚。全市有 22所高等院校、11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连化物所等32家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全市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22位。电子信息、软件业、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发达,软件业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中国第三大软件出口城市。大连市被国家批准为中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

新的历史起点上瞭望

“十五”的发展使大连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五”的工作也为大连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启迪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是坚持把大连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以提高开放层次、产业强市、优化布局、大项目牵动,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力提升大连在区域开放中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活力和不竭动力,努力提高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四是坚持实施北三市开发、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建设“大大连”,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和城区建设较快发展。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但是,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使大连市委、市政府清楚的认识到,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同时,大连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 挑战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十一五”期间,既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又要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面临更大的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

二是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能否实现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解决好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实质性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改革是面临的新挑战。

三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大连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国际市场和汇率的变化,将形成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加大。“十一五”期间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人口基数增大、流动加快、老龄化加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分配差距拉大等,都将成为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展望“十一五”时期,大连市将是一个全面改革、全面开放、全面创新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大连市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拼搏,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难题、战胜各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新农村建设节节高

大连市在“十一五”纲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合理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条件的重点城镇的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城市化建设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相适应,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进中小城市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实施财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及公益性文化等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分配的均等化,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率,努力支持和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到2010年,北三市及长海县要全部跻身于全国百强县之列。

国际航运中心

加快“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

重点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港区和与大型临港工业区相配套的专业码头和深水港区,形成以大孤山半岛和大窑湾、鲇鱼湾、大连湾构成的“一岛三湾”港口群为核心、以长兴岛港区和庄河港区为两翼、以沿海区县港口为补充的港口群,使大连港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中转港及邮轮港。

加快核心港区建设,推进集装箱、石油及液体化学品、粮食、矿石等专用深水码头和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大连港老港区搬迁改造力度,以建设邮轮港为目标,全面提升老港区的客运主功能,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完善疏港高速公路主框架,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建设内陆干港,延伸环渤海内支线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大连与周边港口的分工协作,延伸口岸服务功能,整合资源,优化扩大集装箱集散能力,增加国际集装箱干线和航班,推进内陆干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项目运作,拓展市场,扩大服务,健全立体化、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营造更加便捷安全、服务功能强的现代化物流网络,把开放前沿和腹地紧密连接起来,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进一步强化辐射作用。加强大通关工程建设,深化口岸查验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优化业务流程,建设电子口岸,开展“一网一站”和全天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收费标准,使大连口岸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构建与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促进完善船代、货代等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航运交易市场的作用,使之成为结算中心和信息、展示中心。依法清理影响港航业发展的港区各种障碍物,保持安全畅通的港区环境。扩大区港联动范围,探索开发模式和运营方式,完善港区物流功能和国际贸易功能,延伸保税功能;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保税港区,逐步建设面向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重要自由港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依托“两港”、“两路”,加快建设一批石油及石油制品、粮食、汽车、矿石、机电、农副产品等辐射面广、流量大的优势货品及集装箱物流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拓展物流网络,搭建高效物流平台,服务东北、服务全国、服务东北亚。发展银行、保险、期货、证券、信托等金融业,集聚中外金融机构,加快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使其成为大连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点,促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把大连主城区和新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全面调整城区的功能和经济结构,促进“进三”产业置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都市型产业,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优化整合,突出功能特色。

新型产业基地

大连市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继续推进“四个基地”建设和六个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大气力培育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生态化发展。  

重点支持炼油、乙烯、合成材料、海洋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油品的储备、中转和现货、期货贸易。石油炼制能力实现3000万吨,建设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纤原料项目,在车船及建筑、医用、农用、生物质等精细化学品及特种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产业群,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化一体的重要石化基地。   

加大投入加快改造,推进合资合作,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技术能级高、经济附加值高、对全国产业发展贡献大的基础机械、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重型装备、发动机、机车、石化通用装备等行业和优势产品。

加快造船扩能升级建设,提高船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新建30万吨级船坞。开辟新的造船基地,引进新的造船厂家。发展船舶配套园区,走总装集约化、配套规模化道路,大幅度提高本地的配套能力,支持游艇、渔轮等修造船业发展。到2010年,力争年造船总装能力达6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中远船务成为全国最大的修船基地。把大连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

继续搞好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继续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较高层次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国际 It龙头企业来连投资,全力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发展,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发,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争取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努力提高软件出口能力和软件服务水平。

以集群化、专业化、生态化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开发建设“一城一岛十区”,突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园区主体功能,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环境良好的发展格局。“一城”即以开发区和金州区为主的大连新城区,将建设成为大连工业特别是开放型工业的主体。“一岛”即长兴岛,将建设成为综合性深水港口及大型临港产业区。“十区”,即旅顺经济开发区、双岛湾石化工业区、营城子工业园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海湾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瓦房店工业区、皮杨陆岛经济区、花园口工业区,将发展成为临港临海沿路的新兴工业区,成为大连工业增量的集中成长区和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极。#p#副标题#e#

人才确保 创新能力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大连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转变增长方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在实现人才强市的战略中,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大力培养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支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以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基础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我市人才总量由121.3万人增加到160万人。党政人才保持3.6万人,管理人才由27万人增加到3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由38.4万人增加到45万人,技能人才由24.1万人增加到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由11.6万人增加到20万人,个体工商户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由16.6万人增加到29.4万人。

继续深化党政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结合的干部交流新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吸引更多的各类创新人才来连创业工作的同时,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技术型企业,发挥在连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能优势,抓紧培养一大批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强化岗位培训

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和推进城乡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切实发挥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中的主力作用,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制度。加快推进旅顺大学园区等高校新校区建设。继续支持市属大学和在连部省属大学发展,建设与我市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重点学科,鼓励高校在我市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继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资源节约型绿色社会

大连市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遵循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服务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原则,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和整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从严从紧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依法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加大墙体材料革新,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和人口分布,将全市域初步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探索实施差异性区域政策、绩效考核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水务市场,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持久开展全民节水活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加强对电力、石化、化工等高耗水工业和建筑业、商用、民用等耗水大的领域的供水调控,严格计划管理。鼓励企业和经营单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水耗,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继续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开展海水置换城市生活用水的示范工程;新建的高耗水项目一般要建设海水淡化装置,实行淡水供应总量控制,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鼓励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抓好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积极推广。

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和生产。加快淘汰高耗能、排污重的老旧汽车、机车、船舶等交通运输机具,发展应用高效节能的运输机具和替代燃料。根据功能区的变动和人的出行方向,调整路网布局,科学组织交通,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模式和规模,形成低耗、高效、便捷、安全的运输体系。新建筑物和住宅新区,应严格实行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的设计标准,开展低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   

加大对农业、林业、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题,全方位实施海防林带、生态河治理、荒山造林补植、生态文明村建设、绿色通道、林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科技支撑的“林业八大工程”建设,营造和完善海岸基干林带570公里,构筑覆盖整个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大型的西郊森林公园和大连湾森林公园,增强城市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实施山体海湾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全面整治修复被破坏的山体。

搞好全市风景名胜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确定保护的重点及有效措施,健全法制、分清责任、落实主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监管,其核心区禁止进行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一切开发生产活动及工程建设,还生态于民。进一步完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污染物入海控制制度,开展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污染防治工程,取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石材、采矿企业,淘汰破坏山体景观环境的传统石灰石开采和水泥生产的落后工艺。

加快东北特钢、大化、大水泥等企业的整体搬迁,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烟尘区域综合工程,解决城市煤烟污染,加强对各类空气污染源的监管,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9%。新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卫生填埋等城乡固体废弃物、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新增绿化面积783万平方米,改善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搭建发展项目新平台  

大连市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城市供水、快轨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项目,大力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支撑大连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大连将有40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概算总投资6500多亿元。

到2010年,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重由13%降至5%,气体燃料和电力消费比重分别由0.6%和22%提高到23%和27%。加快电厂和热电厂建设,到201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9万千瓦,年发电量312亿千瓦时;全面普及城市居民用气,煤气日供应能力达110万立方米左右,加大清洁燃气的使用和普及。加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改造供气管网,市区集中供热率达85%。

加强电网建设,确保城乡发展和电力供应通畅。红沿河核电站、LNG上岸、原油储备库、庄河电厂的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一批城市热电厂的建成,将使大连由东北最大的电力负荷中心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工业也将逐步成为大连工业中极具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优势产业之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网络系统。

重点建设大窑湾、大孤山、大连湾核心港区,加快长兴岛组合港建设,完成庄河港建设,提升长海—皮口—金石滩、太平湾等陆岛运输港区和旅游港区功能,完善码头、航道和集疏运网络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运输、通航能力。   

实施港铁一体化发展,加大开拓东北内陆运输市场,通过港铁公路联运联营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中国东部贯通南北跨海的公铁路大通道,使大连口岸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华北、华东及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开辟新的内陆干港和集装箱专业化铁路班列,大力发展欧亚大陆桥运输。提高口岸的集疏运能力。新建南关岭火车客运站,启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城市南部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经济干线网、区域连通网、农村公路网以及环滨海公路,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的密度、等级和标准,形成“四网一环”的公路网布局,大幅度提升大连口岸通向域内外的集疏运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进一步缩短中心城区通达市辖各乡镇的时空距离,形成“两小时经济圈”。

重点建设周水子国际机场保障千万人次扩能工程、空港物流园区和空港信息网络平台,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近期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

加快城市中心区内和区际间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市轨道换乘中心和城区地铁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努力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大客流公共运输格局。加快发展城市地下公共管廊和立体停车场,改变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营造便捷安全运输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唱响和谐大连的宏伟篇章

大连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建立稳定的政府就业投入机制和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常规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经济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和地区间劳务合作。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重点援助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基本解决有就业愿望的国企大龄下岗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就业的培训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继续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建立养老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体系,完成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过渡,实现农村养老社会化。针对特殊社会群体,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适应利益多元化、人口流动加快等新特点,加强街道社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加强农村村屯民主管理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支持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规范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增加政府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   

完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工作,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查禁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建平安大连。   

以战略性的科学展观为指引,以港口为依托,全面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航运物流业,大连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挈机,重新组合,建设以区域联合和合作,共同发展,双赢互利的区域发展模式,正迎合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站在大连变革的最前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它自身的发展,更能强烈的感受到整个社会现代化变革的最强音。我们坚信大连必将以其自身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在东北工业振兴中走的更快,更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