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东方大港 活力商埠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8 钟福明 王晓燕 黄晓宇 总第002期 放大 缩小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05年宁波综合竞争力名列我国200个大中城市第十二位,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六。宁波在内地城市中的排名一直稳居前十位。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9200万标箱的“地中海帕海拉”轮成功靠泊,标志着宁波港步入国际重要节点港。

“海定则波宁”是“宁波”这个地名的由来,反映了长期以来宁波人民对平安和谐、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入冬时节,记者踏着金色的阳光来到了这座城市。专访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时,他肯定的告诉记者:“对于宁波城市的发展定位,我们一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宁波要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巴音朝鲁书记健谈、直率、豪爽、智慧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城市该有的自信。

巴音朝鲁说,关于宁波城市发展的定位建设成为现代国际港口城市。这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主要的内涵就是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Image

在谈到宁波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情况时,巴音朝鲁书记自信地说,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情况会越来越好。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44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8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75亿元,分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4、第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10强,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国100强,并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从城市发展来说,城市形态不断扩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不断增强,市区人口达到213万,建成区面积22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56%。可以说,宁波城市发展已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即城市发展规模实现了由“大县城”向大城市的跨越,城市功能地位实现了由市域中心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城市发展进入了构筑大都市区的新时期。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巴音朝鲁表示,未来几年宁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加快构筑宁波大都市区,发挥宁波在浙东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应有的作用。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为此,我们按照“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的要求,正在组织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东扩”是指中心城市向东扩展。“东扩”主要是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建设东部新城这个重点,努力把东部新城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把东钱湖建设成生态型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后花园”,把市科技园区建成高水平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新城,实现三江片与镇海、北仑片的功能对接,形成“一城双核”的中心城市格局。

“北联”就是北部余慈地区联动发展。按照市域总体规划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两市沟通协调,完善各功能片区的规划,实现各片区功能协调、有机统一,构筑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型都市格局。加快建设城际交通、共用水电网、共用污水和垃圾处理环保网等基础设施,实现互联共享。深化完善两市产业园区布局,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合力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基地。

“南统筹”指南部象山港区域统筹发展。以象山港区域保护利用为重点,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象山港“东片”和“西片”两大城镇群,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整体打造生态经济型港湾,充分挖掘象山港区域的发展潜力,带动宁波南部地区的城市发展。

“中提升”以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和强化国际商贸、运输物流、金融结算、科技创新、聚才兴教、宜居宜业六大功能,着重抓好“十大功能区块”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由生产性向服务型为主转变,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

巴音朝鲁提出,制度创新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后我们将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创新,健全公共财政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巴音朝鲁说港口是宁波的最大资源,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主要依托,也是宁波市未来长久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赋予港口资源高层次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宁波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集装箱吞吐量连跨300万、400万和500万标箱三大台阶,去年达到521万标箱,位次由大陆第5、世界第22位上升到大陆第4、世界第15位,今年有望突破7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去年达到2.7亿吨,稳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排位由第5上升到第4位。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全球前20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登陆宁波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151条,其中远洋干线73条,占航线总数的比重达48.3%。今年,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之一。

在谈到港口未来发展趋势时,巴音朝鲁表示虽然目前港口发展势态不错,但总体来看,宁波港离现代化国际性大港口的目标还有差距。下步,宁波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决策,继续推进港、桥、海联动发展,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力争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跻身世界港口前三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和浙江省综合物流中心。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基础:重点是加快集装箱码头建设,强化大宗散货的接卸换装系统,构筑多式联运体系,推进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优化整合区域岸线资源,搞好北仑集装箱港区的改造,完成北仑四期、五期及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新建大榭原油码头第二个25万吨级泊位等项目。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总投资55亿元与舟山联合开发金塘大浦口港区,积极推进六横岛、衢山岛等岸线的开发。

二要疏通动脉:就是要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是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舟山跨海大桥、象山港湾跨海大桥,“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网,甬-台-温铁路和宁波-金华铁路,疏浚改造杭甬运河并延伸到港区,推进宁波铁路集装箱中转站建设,拓展“海铁联运”、“海河联运”的能力,以完善的运输网络,扩大港口业务的吸引服务范围,增强港口业务的竞争能力。

三要拓展空间:主要是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开拓海相腹地。加强义乌、金华、衢州、南昌等“无水港”建设,建立完善长江沿岸城市和东部沿海揽货体系,巩固传统腹地,拓展浙北、苏南腹地货源。大力开拓海相腹地,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增大对台湾的集装箱运量,发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培育集装箱运输新的增长点。

四要提升功能:港口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港口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我们要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要求,加快宁波港集团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深入实施“大通关”工程,建设电子口岸,拓展港口服务价值链,提升港口服务功能。积极实施“区港联动”,加快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和北仑主物流园区、镇海物流园区、宁波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国际自由贸易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p#副标题#e#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更是一项系统的发展实践,是一个全面构建、不断推进的持续过程。近年来宁波始终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以谋划和推进,努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促进社会和谐。巴音朝鲁表示,经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当前宁波市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和基础。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逐步缩小,从2003年的2.29:1下降到2005年的2.23:1,目前基尼系数为0.33;就业相对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的4.02%下降到目前的3.3%,被劳动保障部评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和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分别达到950元和469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7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已达93.6%;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三星级以上达标面达到61.5%;平安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安全指数为122.7%,处于总体比较安全的区间;能源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据宜居指数调查,宁波市被评选为2006年度公众首选宜居城市。

巴音朝鲁说,宁波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从“大社会”着眼,又从“小社会”着手,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着力夯实“六大基础”,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是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性,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公平的民生基础。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切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努力做到就业机会均等、社会保障普惠、公共服务资源同享、收入分配制度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是完善的制度基础。以建设“法治宁波”为载体,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步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构筑更加完善的和谐社会制度支撑体系。四是扎实的基层基础。以强化基层党组织为龙头,加快建设和谐新农村、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切实把基层和谐建设工作抓扎实。五是共同的思想基础。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宁波精神,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努力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六是稳固的平安基础。坚持以稳定保障和谐,深入推进“平安宁波”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通过夯实“六大基础”,促进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Image

宁波市委、市政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切实做好谋民生、排民忧、解民困、促和谐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布就业信息、加强就业培训、建设就业和创业平台、落实就业补助等措施,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加快保障扩面步伐,逐步提高各种保障水平,重点解决老年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保障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大幅度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尽量不生病、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看得起。进一步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使各类群众都打得起官司、比较方便地打官司。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和产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宁波发展到今天,科教文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宁波市科研机构研究和试验投入(R&D)年均增长41.2%,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全市授权专利每年达到3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2%,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目前宁波市经济正逐步向品牌经济迈进,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44个,全国重点培育的出口品牌20个,占全国的11%,已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到33%,有244只产品产销量在全国排前10名,114只产品居第1位,名牌产品销售额占规模以上销售总额的31.7%,今年有望达到40%以上。但巴音朝鲁表示,目前宁波正处在转轨转型的重要阶段,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已刻不容缓,这是宁波市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宁波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是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和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使创新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坚持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这五大重点,着力形成区域龙头示范、重要产业支撑、关键技术保障、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具体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培育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院。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入实施“春苗计划”、“科技创业之星计划”和“成长之星企业计划”,扶持科技型企业成长。

推进产业创新: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围绕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模具、文具等传统优势产业,滚动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支撑产业升级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产业,推进研发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大对获得国内外发明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补助力度,支持和推进发明专利产业化。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主导化。

建设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市(区)图书馆、研发园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各大中企业联合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区域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

完善创新体制:深化科技行政管理、科技计划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委托管理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配置政府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加快培育行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优化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和市场环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今天的宁波,在宁波人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成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宁波。宁波的优势正在淋漓尽致的发挥,得天独厚位于“长三角”南翼不可比拟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与上海隔湾相望而又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局面;将跻身世界大港行列中的宁波港指日可待,这些优势将使宁波这个城市的魅力在岁月的洗练中愈发神采迷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